【摘要】人才是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十年;是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改革、系統推進的十年;是人才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影響深遠的十年;是人才發展服務動能轉換、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更加緊密、成效卓著的十年。十年來,我國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呈現出“三個突破性進展”“四個顯著性變化”和“一個全面性落地”的特點,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意味著我國人才強國戰略提質升級,正邁向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新征程。
【關鍵詞】人才工作 人才強國戰略 歷史成就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積極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人才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和新要求,大力提升人才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新階段人才強國戰略,提出加快建設世界人才強國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為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打開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的十年;是人才隊伍建設深化改革、系統推進的十年;是人才工作水平全面提升、影響深遠的十年;是人才發展服務動能轉換、創新驅動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更加緊密、成效卓著的十年。十年來,我國在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各盡其能、各展其才的發展環境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和制度突破,人才事業發展駛上快車道。當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人才大國,正蓄勢以待、厚積薄發全力邁向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新征程。
將人才強國戰略提升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人才是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等一系列重大判斷和基本論斷,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人才強國、什么是人才強國、怎樣建設人才強國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人才強國戰略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中心位置。
人才強國戰略是通過推動人才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實現國家強盛目標的路徑選擇、總體謀劃和系統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成為我們黨在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中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重大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對進一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動人才工作創新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新部署,加快了我國人才工作戰略轉型和人才力量鍛造提升的歷史進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總牽引,把建成“人才強國”確立為2035年遠景目標,指明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路徑方向,突出了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撬動點,點明了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激勵人才創新創業、以更大力度吸引集聚海外人才等一系列戰略著力點,給出了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工作方法論,強化了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的戰略保障和戰略支撐。在此基礎上,以“八個堅持”歸納凝練出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基本內核,從而形成從人才工作實踐創新到人才強國戰略理論深化的發展循環,構建起一個思想深刻、邏輯清晰、構架完整、梯次遞進、互為支撐的國家人才戰略有機體系,賦予人才強國戰略以新的靈魂和內涵,推動中國人才工作發展走上歷史新舞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事業和人才工作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生顯著性變化,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落地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核心主線,我國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當前,在眾多行業領域中,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呈現出點、線、面結合的突破性發展勢態,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了巨大發展勢能和動能,并以前所未有的人才發展、人才創新加速度,推動國家戰略目標實現和經濟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革。總體來看,近十年來,我國人才事業和人才工作發展呈現出“三個突破性進展”“四個顯著性變化”和“一個全面性落地”的特點。
第一,“三個突破性進展”,即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引才用才格局構建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才創新創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組成部分,頒布實施第一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綜合性文件《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并分解細化為具體任務,明確牽頭責任部門,以激發人才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為導向,圍繞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大力推進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隨后,中央和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改革措施30多項,制定配套政策文件140余項,各省區市出臺改革政策700多項,打出了一套點上具有突破性、線上具有帶動性的人才制度改革組合拳。通過這一改革歷程,黨管人才工作體系發展得到進一步強化。人才評價、使用、流動和激勵機制所涉及的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院士增選和管理制度改革以及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改革等取得重要突破,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用人單位自主權進一步下放,體現知識和創造價值的收入分配機制正在建立,人才分類評價、人才評價去“四唯”和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深入推進,27個職稱系列改革指導意見制定出臺,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得到支持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得到健全強化,引導人才向基層邊遠貧困地區流動的工作力度顯著增強,限制人才順暢有序流動的體制壁壘正在被打破,一些人才關心的出國、科研經費使用等熱點焦點問題得到研究解決。新時代人才發展治理體系更加符合國家戰略需要,更加適應人才發展實際需求。
當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正在向縱深推進、梯次擴展,一系列束縛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堅冰”開始消融,人才滿意度、獲得感不斷增強,新一輪制度紅利效應正在激發釋放。筆者針對9000余位人才的相關調研顯示,人才群體對“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滿意度達到61.5%,用人單位滿意度達到72.6%;相比2011年相關滿意度調查結果23.4%,數值得到大幅提升。同時,各類人才群體分別對“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要素參與分配”、“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施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多種分配方式”、“清理規范不合理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專業性、行業性人才市場建設”的滿意度水平達到57%到64%之間,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當前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仍處于密集突破勢態,我國人才工作創新步入精細化、配套化、系統化的新軌道,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人才制度體系邁出堅實步伐,“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產力”邁上歷史新臺階。
二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引才用才格局構建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以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為龍頭,大力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近悅遠來”引才用才格局進一步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實現重要歷史性突破。2012年以來,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及配套法規中專設了“人才簽證”類別,持續完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相關政策體系,將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和來華工作許可兩證整合,構建起外國人來華三類分類管理體系,制定實施人才引進指導目錄,為地方重點引才項目提供統一化便利政策,持續提升中國“綠卡”含金量,海外引才配套體系優化提升。與此同時,地方層面也不斷推動人才引進工作創新。例如:北京中關村首先開展了外籍人才申請永久居留積分評估制度試點,為外籍人才開通永居“直通車”,簡化“綠卡”辦理程序,縮短辦理時間;上海自貿區先行探索外國專業人才“自由執業”制度改革,吸引優秀外籍大學本科畢業生到本地特定機構就業從業;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實行跨境專業資格互認探索,高度契合了港澳及外籍引進人才的現實需求。
我國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數量再創新高。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國集聚海外高層次專家人才近2萬人,帶動各地各部門集聚海外優秀創新創業人才不少于10萬人。科技部相關數據表明,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人,累計發放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達118萬張。這些人才很多來自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研究水平居于國際前沿。這些海外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信息科學、能源技術、材料裝備、污染治理、藥品安全等重要領域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創性成果,成為推動我國創新和轉型發展的重要生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外人才回國(來華)發展,帶動產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歸國潮。科技部發布的數據表明,從1978年到2019年,回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420余萬人。當前,我國正由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人才回流國,并呈現出“廣納天下英才”的人才加速集聚態勢。
三是人才創新創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人才政策工程始終服務經濟社會實際發展需要,各類人才在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當前,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人才在突破關鍵技術、引領新興產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在高層次人才引領帶動下,我國量子通信及組網、中微子震蕩、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鐵基超導長線、誘導多功能性干細胞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成果競相涌現,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超級計算、北斗導航、大飛機制造等一批前沿領域取得了核心技術的突破性進展,高速鐵路、5G通信、新能源汽車、新冠疫苗等重大創新成果正在加速產業應用、領世界潮流之先。當前,我國一些學科領域已出現一批國際領軍人物:科學家屠呦呦在2015年首獲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薛其坤、陳宇翱、姚檀棟、王貽芳、鄭永春等先后獲得菲列茲·倫敦獎、菲涅爾獎、維加獎、布魯諾·龐蒂科夫獎、卡爾·薩根獎等一系列國際重要科技獎項,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也正在國際前沿領域嶄露頭角。與此同時,一批優秀創業人才創辦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型企業正源源不斷涌現,其中華為在全球數字通信領域已經進入“無人區”,率先實現了超越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科技水平的點上突破;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大疆、科大訊飛等也成長為世界級行業頭部企業、領先企業,為突破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作出了突出貢獻。
202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中國在《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為58990件,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其《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顯示,在2017年我國專利申請總數就超過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申請量總和。根據科睿唯安數據分析公司2021年發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國內地的上榜科學家達到935人,4年內所占比例翻了一番,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2022年日本國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EP)的研究報告提出,中國發表的論文和高質量論文數量已超過美國,這意味著中國學術質量正在迎頭趕上,對全球科學界的貢獻不斷增大。2019年全球人才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國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大學生數學、科研能力優異,高校影響力攀升以及新產品研發能力提升等方面。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同時,中國涌現出19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分別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人才發展對科技創新、國家發展產生了巨大助力,根據最新的《中國人才資源統計報告》,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由2012年的33.7%攀升至當前的超過36.8%,人才貢獻率由2012年的29.8%提升到當前的超過34.5%,人才引領創新發展作用日趨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創新創業能力顯著增強,在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前沿,在很多賽道的科研水平和創新創業水平正從跟跑向并跑、領跑大幅轉變,并呈現加速追趕、加速上升勢態。當前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正節節攀升,人才優勢正更多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
第二,“四個顯著性變化”:即人才資源總量顯著上升,人才隊伍素質顯著增強,人才開發和創新投入顯著加大,人才創新創業和發展環境顯著改善。
一是人才資源總量顯著上升。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已經達到2.2億人,比2010年增長了1億人,增幅達到83.3%。全國總工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超過6000萬人。根據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11234.1萬人,繼續居世界首位,截止到2019年年底,39歲以下科技人力資源占78.39%,人才年齡不斷優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發布的《2018科學與工程指標》表明,中國科學與工程大學本科畢業生數量在全球遙遙領先。目前,我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科研人員、大學教師、工程師和產業人才隊伍群體,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人才資源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經濟活動實際參與率最高的國家。
二是人才隊伍素質顯著增強。當前,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比例從2010年的12.5%提高到2019年的21.2%,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主要勞動年齡人口接受過高等教育;專業技術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由2010年的35.9%提高到2019年的48%,專業技術人才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比例超過了10%。與此同時,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了30%。來自科技部的數據表明,2021年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預計為562萬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預計提高到75.3人年,增幅達到76.8%。根據《2018年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測算表明,我國科技研究人員總量已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目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科技人才隊伍,其中兩院院士共1600余人,中央和部門人才計劃、基金項目入選者數萬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數十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矢志不渝地提高人力資源受教育程度,取得了載入人類史冊的歷史性成就。當前,不論在培養優秀人才增量上,還是在人才隊伍建設存量上,我國都形成了顯著的國家競爭優勢,這為建設人才強國奠定了扎實基礎。
三是人才開發和創新投入顯著加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持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不斷提高人才開發投入規模,為國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增強后勁。相關統計表明,《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中央財政專門安排經費預算1066億元,用于實施12項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其中,省市兩級普遍設立了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和人才工程專項經費,大部分省市區明確提出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在地方層面,江蘇的“雙創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山東的“泰山學者”等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等部委人才工程一起,構建起了多層次、多渠道、相互銜接的人才發展支持體系。以實施重點人才工程為抓手,帶動各地各部門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入機制健全起來。與此同時,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8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超過4萬億元。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更是得到顯著增加,全社會研發經費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基礎研究經費是十年前的3.4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2020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增長占全球總增長的30%以上。國家在人才投入、教育投入和創新投入方面的大幅增長,為推動全國人才事業跨越式發展,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堅實基礎。
四是人才創新創業和發展環境顯著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相關部門帶頭落實黨管人才責任,帶頭研究人才戰略、推進重大人才工程,廣搭創新創業平臺,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并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的意見》,構建起了黨委(黨組)分層分類、廣域覆蓋的聯系服務體系。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專家被選拔推薦到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擔任重要職務,形成全黨上下重視和支持專家、廣大專家與黨同心同德的良好局面。在中央層面人才工作帶動下,各地立足當地實際,在簽證居留、金融支持、財稅優惠、股權激勵、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探索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切實管用的政策措施。人才改革試驗區發揮先行先試、示范引導作用,推出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創新舉措。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各部門的人才工作緊扣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通過引聚高端人才、扶持創新創業,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吸引了更多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創業、報效祖國。讓高層次人才干成事業、干好事業,成為當前各地優化人才環境的主旋律。當前,各類人才發展環境滿意度顯著提高,一個尊重人才、見賢思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
第三,“一個全面性落地”,即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落地實現。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期評估相關結論,至2017年年末,我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基本落地實現。在此基礎上,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鮮明提出:“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標志著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從“人才優先發展”邁入“人才引領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一是人才優先發展社會共識全面形成。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是“戰略資源”“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擴大開放必先擴大人的對外開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被普遍接受和認同。更多的地方部門開始用戰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各級領導干部把人才工作擺上了突出位置,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持續加大,“人才優先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在全社會深入人心。
二是人才優先發展頂層設計突出強化。黨的十八大報告專門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國家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鞏固和加強了人才優先發展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的戰略位置,各地各部門注重在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發展中下好人才“先手棋”。
三是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體系貫徹執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工作主線,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自貿區建設、軍民融合、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我國將“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24字方針貫穿于人才戰略實施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創新實踐中,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體系落地實現。
四是人才優先發展引領作用突出顯現。各級地方部門人才工作緊扣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因地制宜、追求實效,通過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引聚高端人才,扶助創新創業,在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邁向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人才工作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發展水平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人才隊伍在規模、質量和效能上不斷邁上歷史新臺階,我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人才大國,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專門召開會議研討中國人才工作,并將“rencai”列為專門詞匯;2020年英國借鑒中國經驗,在首相府成立跨部門的“人才辦公室”(Office for talent)。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才隊伍“大而不強”的問題尚沒有很好地解決。這里的“強”主要是指人才原創力強、競爭力強、自我孕育能力強。這些都是未來一段時間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當前,基于龐大的人才隊伍基礎,我們在培養杰出人才和世界一流人才方面正呈現出加速追趕態勢。為此,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一系列戰略布局,這意味著我國人強國戰略進階升級,進入“奪標型”戰略實施的新階段。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力求通過創新驅動發展、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種戰略范式升級和轉變,要求我們在未來一段時間,能夠獨立解決一系列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性課題,取得一系列“從0到1”的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科技攀登道路上能夠實現重大臺階的自主邁進,這都要求中國人才發展要走入全球中心位置,實現國家人才發展動能、勢能和感召力的量變到質變。
創新驅動需要人才引領和支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因此,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實施要完成從重視人才規模、素質、數量向重視人才質量、能力、貢獻的戰略轉變,進一步發揮人才隊伍積累優勢、人才工作基礎優勢和黨管人才體制優勢,在大規模集聚、使用全球一流人才智力,有效配置、利用國際創新創業資源要素等方面達到甚至超越發達國家水平。這就要求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力爭在培養、集聚和使用國際頂尖人才等方面,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著眼于培育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鍛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進一步在全球高層次人才數量、質量和全球占比上取得國際優勢,創造更多一流人才自由涌現和發展的制度和環境土壤。其次,著力營造有利于一流人才做出一流業績的大平臺、大場景、大環境,提供更多重大問題解決場景、創新創造創業場景和人才價值顯示場景,以發揮人才價值作用、賦能創新人才為導向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最后,圍繞創新驅動導向的人才生態建設,打造世界級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發展增長級,在若干戰略領域形成世界人才尖峰,通過對重點人才平臺載體、重點人才集聚區域加壓突破,帶動產生人才乘數效應、聚變效應和鏈式反應,以生態“極點”上的爆發增長和增量突破帶動全局大發展,為贏得全球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主動權、領導權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秘書長)
【注: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關鍵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2ZDA03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②孫銳:《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內在邏輯、核心架構與應對舉措》,《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年第24期。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