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把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應該是全黨全社會必須牢牢樹立的一個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破解衛生健康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當前,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實現雙提升,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亟須關注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健康需要的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特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民群眾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對政府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基本衛生與健康服務寄予更高期望。”為此,“十四五”時期,應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以一體化、全周期和高品質的醫療健康服務更好滿足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繼續開展醫療聯合體建設,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重要抓手和具體舉措,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獲得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為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在繼續開展醫療聯合體建設過程中,要著力推動縣域醫療衛生資源重組、體系重構、機制重建和服務重塑,形成縣域一盤棋、管理一本賬、服務一家人的局面,從而把原本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具體來說,要繼續發揮縣級醫院的城鄉紐帶作用和縣域龍頭作用,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明確、上下貫通的工作機制,切實實現“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各地還應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下沉和流動,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看病有錢”向“防病省錢”轉變。
加強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培養醫學人才、服務黨和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主力軍,高等醫學院校應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錨定國家戰略需求,適時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持續加強并改進學校公共衛生學科和專業建設。當前,廣袤的鄉村急需一批能夠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健康服務的人才。廣大高等醫學院校應繼續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和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為鄉村衛生健康事業輸送更多更優質的人才。對于基層政府來說,應逐步提高鄉村醫生收入待遇,多途徑培養培訓鄉村衛生健康工作隊伍,定向培養一批源于本鄉本土的大學生鄉村醫生,切實改善鄉村衛生服務和治理水平。此外,還要優化鄉村基層衛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加強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切實提升鄉鎮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能力水平。
充分發揮信息系統作用,探索“醫養護一體化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目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的分布仍存在一定地區差異,對于邊遠地區、民族地區以及欠發達地區,應繼續發揮信息系統作用,完善遠程醫療協作網,鼓勵更多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培訓等服務,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同時,要加快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連續記錄與信息共享,讓醫聯體內診療信息“多跑腿”、百姓“少跑腿”。
開展鄉村健康科普行動,引導居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當前,我國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仍有待提升,吸煙、酗酒、缺乏鍛煉、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依然較為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問題日益突出。在健康中國戰略實施過程中,要樹牢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鄉村醫生健康科普員、宣講員作用,普及健康科學知識,開展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行動。同時,加快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從一家一戶的健康入手,進一步夯實健康中國的基石。
(作者:丁維光,系錦州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高建進、蘇雁、陳元秋、耿建擴、禹愛華、龍軍、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黃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