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以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復的大背景下,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諸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學習與闡釋這一主線,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而隨著“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尤其是“雙碳”戰略的制定實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流域)戰略的深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順利主辦,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也保持了扎實推進的良好局面,并與國際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出現的各種不和諧現象形成鮮明對照。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要旨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穩定的政治文化共識與大眾性實踐。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C912.67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與持續在相當程度上擾亂了整個國際社會的秩序架構,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促動因素,也對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及其合作實踐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但總的來說,過去兩年多中,以環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全球氣候變化應對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議題為核心的廣義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或生態文明建設表現出了較強的社會與政治韌性。這突出表現為國內層面上的生態文明建設大眾政治共識及其參與行動,以及國際層面上的圍繞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與生態多樣性保護議題而持續展開的一系列政治努力。而在國內國際這兩個層面上,新時代中國都顯示出日益強勁的引領性大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判斷新闡述,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與政治意涵
近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文本及場合進一步闡發了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成就、現實戰略舉措與未來發展走向等方面的理論思考和政治主張。比如,2021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發表特別致辭并指出,“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月9日,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并提出,要“以2021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年’為契機,深化綠色經濟、清潔能源等領域交流合作”;3月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體現了生態保護的政治自覺”的重要觀點,為全國各地生態環境保護實踐工作標出重點、厘清思路、明確方向;4月22日,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并作了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講話,系統闡發了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立場上的“六個堅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闡發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五位一體”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重要觀點;10月12日,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了《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旨講話,總結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闡述了中國在未來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的基本方略,強調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10月22日,在濟南主持召開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科學分析了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形勢,強調了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所取得的歷史成就與面臨著的重大使命,強調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建設與創新成果,共同促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所發生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22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發表講話,深入分析了推進“雙碳”工作所面臨的形勢任務,要求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3月30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提出,“號召大家都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6月初,在致2022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的賀信中強調,“全黨全國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百年發展及其踐行、關于我國區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戰略、關于我國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尤其是“雙碳”戰略等議題的這些重要論述,成為國內生態文明研究學界的聚焦熱點,并發揮了廣泛而巨大的社會政治動員作用。比如,學術界對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哲學理論與政治政策意涵開展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傮w而言,如果說對于前者大家更加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術語前綴對于“現代化”目標與路徑的修飾限定意義,即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理念原則與整體目標的前提性要求,那么對于后者大家更加強調的就是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價值的現代化新道路所包含著的人類文明道路革新與創造意蘊,即在創造出擁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表征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同時也將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再比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自2020年9月至今的多次論述,不僅明確表達了中國政府兌現《巴黎協定》上作出的自主貢獻承諾的堅定決心,即分別在2030年和206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階段性目標,還從理論上闡明了“雙碳”目標戰略與我國大力倡導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關聯,即它是一場經濟社會發展理念方式的深刻革命。由此,“雙碳”議題的學術研究及其制度化成為202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生態文明研究學界的“熱門”,國內主要高校和研究單位都相繼成立了自己的“雙碳”與生態文明研究機構。
大量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這一學術、學科與話語體系的中國學派的成長和成熟
學術論文方面,美國著名的綠色左翼雜志《資本主義 自然 社會主義》推出了“中國的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專欄,其中發表了一組專題論文,這些論文在中國背景與語境下深入討論了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特征,闡釋了自然的資本化、市場機制和大眾參與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積極性作用,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在國際綠色左翼學界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研究成果的最集中展示。學術著作方面,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出版,如郇慶治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論叢》(五卷本)和專題文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張云飛等著的《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歷程和經驗研究》、王雨辰著的《中國形態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陳學明著的《走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等。可以看出,雖然就發表數量而言還未必是“多數派”,但它表明的是,更加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視角來闡發我國生態文明理念及其建設實踐的社會主義政治取向和意涵,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研究學界的一個重要面相,而這至少對于“中和”或糾偏長期以來我國生態主義理論研究與宣傳中的“深綠”偏向(即過分強調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及其哲學倫理實踐)是大有裨益的?;诖?,國內知名的環境人文社科研究期刊《鄱陽湖學刊》在2021年第4期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專題”,以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其中,《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導論》一文提出,“馬克思主義生態學”作為一個最高傘形概念的優點在于,它不僅可以在涵蓋更寬廣理論范圍的意義上來理解,即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生態思想”“歐美生態馬克思主義”“激進的或批判的政治生態學(綠色左翼理論)”,還可以在更具靈活性的方法論意義上來理解,即構成了從只是作為一種評介討論活動的“國外生態馬克思主義流派研究”向一種以我為主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的過渡。換言之,這一概念所表征的是,我國學者不僅越來越自覺地意識到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本質與政治上的固有特性,而且越來越熟練于從事一種基于中國立場和中國問題意識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研究。
圍繞重大主場事件,官方機構、主流媒體、社會組織與公眾的廣泛參與,提高了我國生態文明理念及其建設成就的國際傳播力
2021年10月,在昆明舉行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是聯合國環境公約締約方大會首次將“生態文明”作為大會主題,從而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性影響。習近平主席出席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了《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主旨講話。會議開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承制的宣傳片向全球發布。該宣傳片從人類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中國攜手世界共建美麗家園等三個層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的貢獻和經驗,傳播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實踐,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和全球共建生態文明的美好愿望。通過上述宣傳交流活動,我國多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所開展的大量扎扎實實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于2022年12月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所在地蒙特利爾舉辦,屆時,我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中的引領性作用將會更加突出和得到更好發揮,從而與各方一道共同推動各締約方達成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進程、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貢獻。
除了正式場合的討論與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一路‘象’北”事件成為2021年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一部極佳的“宣傳片”。一群野象從西雙版納棲息地出發,跨越元江向北曲折行進到昆明附近,最后又回歸到自己家園的旅程,受到了國內外新聞媒體與民眾的廣泛關注,包括CNN、BBC和《泰晤士報》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也都對野象群的遷徙動向進行了跟蹤報道。鑒于其在國內外產生的巨大影響,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也專門提到了這一事件。對于該事件的海量報道,不僅是一次人與大型野生動物之間生動交流的全景式記錄,也使得國內外民眾真實感受到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具體成果。當然,這也為我們如何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眾化宣傳動員與國際傳播提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推動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廣泛與深入思考
無論是從理論構建還是現實實踐來看,關于新冠肺炎疫情背后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入思考,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效推進是至關重要的。疫情肆虐使人們日益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病毒傳播與阻斷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個體、社區或國家層面上的人與自然關系改善的問題,更是整個國際社會如何重構基于可持續發展準則和人類生態(生物)安全需求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的經濟社會格局和秩序的問題。而就目前來看,我們顯然還離這一目標十分遙遠,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最終能夠發明什么樣的靈丹妙藥從而制服病毒,而是我們的現代生產生活方式與個體行為可以作出哪些實質性改變從而與大自然之間建立起更加和諧共生的關系架構。正是在上述背景或意義上,中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采取果斷而堅決的應對方針和在嚴控疫情反彈的前提下保持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力,以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完全正確的。也就是說,成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使我們對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自覺與政治共識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也大大考驗并提升了黨和政府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協同推進“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能力。這其中的核心之點則是,廣義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或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融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與進程之中,而不應成為一種抽象、孤立的目標追求或脫離社會歷史條件的絕對性保護,也就是堅持并努力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就此而言,這種理性而現實的“生態主義”是真正以中國人民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永續發展為中心的。
依此,我們就可以正確看待2021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以及由此所引發的某些討論?!渡锇踩ā返闹贫▽嵤酥局袊谏锇踩I域的法治實踐邁出了重要一步,為中國防范生物安全風險和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因而是我國生物安全領域依法治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至于一些學者提出的《生物安全法》存在的具體性問題,比如在科技倫理與安全的主體責任落實方面存在短板、省級行政單位的協調機制職能內容有待明確、生物安全領域立法滯后和調控難度大、生物安全保障體系未同步現代技術、生物安全的機構和人力配置不夠精細等,都可以在日后實施過程中通過對該法律的不斷修訂完善來逐步加以解決。
總之,盡管確實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與反復所帶來的嚴重沖擊和困擾,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仍在黨和政府的強有力領導下扎實推進,并且在不斷取得切實成效。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學習與闡釋這一主線,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實踐方面,也伴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制定實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流域)戰略的深入推進、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順利主辦等重大舉措或活動而保持了穩中有進的良好局面,并與國際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現的各種不和諧現象形成鮮明對照。這充分表明,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要旨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中得以完全鞏固的共識和得以持續推進的行動。這其中,作為重要引領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走向現代化的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各負其責、共同參與的全社會動員推進機制,逐漸發揮著全球性引領作用的國際治理與合作參與,構成了中國式“現實生態主義”的主要支撐性元素。
(作者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1LLMLA046)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8ZDA00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郇慶治:《馬克思主義生態學導論》,《鄱陽湖學刊》,2021年第4期。
②楊博文:《習近平新發展理念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戰略實現的系統思維、經濟理路與科學路徑》,《經濟學家》,2021年第9期。
③劉健、陳然、馬志豪:《一路“象”北,大愛無疆:從云南象群北遷的對外報道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2021年第7期。
④馮俊:《人民至上的國家治理觀初探: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系列重要論述》,《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
⑤童克難:《向世界傳遞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強音”》,《中國環境報》,2021年10月29日。
責編/馬寧遠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