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習近平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的戰略意義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科技發展,對我國科技發展理念、方向和路徑做了系統性戰略謀劃與部署,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歷史性、系統性和格局性發展,引導我國科技創新實踐形成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需求導向、堅持戰略導向、堅持獨立自主、堅持有效市場、堅持深化改革等一系列科技發展理論與經驗。本文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進行了系統性總結,基于我國科技發展現狀與國內外環境展望了下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戰略方向與主要著力點。

關鍵詞:科技發展 自主創新 需求導向 戰略導向 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正在重構全球科技發展格局,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同時,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新的發展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把創新列為新發展理念之首,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我國科技發展方向、理念和路徑做了系統性謀劃,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系統性和格局性躍升。

習近平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對我國科技發展方向、理念與路徑做了系統性戰略謀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我國科技發展方向、理念和路徑做了系統性謀劃。

牢牢把握科技發展趨勢,面向人類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推動創新發展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牢牢把握科技發展大趨勢,站在推動人類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上,強調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深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在創新發展數字化轉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把握當前數字化發展浪潮,提出“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積極推動加快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強調“激發數字經濟活力,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優化數字社會環境,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筑牢數字安全屏障”,加速了創新發展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在創新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氣候變化和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所必須處理好的“四對關系”(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和“六項任務”(加強統籌協調、推動能源革命、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綠色低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治理),豐富了創新發展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理論支撐。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從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到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一直強調關鍵技術“要靠自己”;基于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一是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高新技術,要靠自己”,“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不斷優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努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的優化,致力于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就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等進行了深入思考部署。如,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強調加快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在加大對戰略人才力量培育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強調“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為我國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政策舉措指明了方向。

不斷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和釋放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全面創新和系統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緊抓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站在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不斷破除制約科技發展和人才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全面創新和系統創新。如,在科技資源配置和使用上,指出要堅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好政府服務與引導作用,“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在科技人才使用上,指出“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在科技任務組織上,指出“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

習近平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指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與戰略部署指引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系統性和格局性發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原始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科技前沿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科技服務人民能力顯著提高。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創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國家創新力測度與國際比較報告顯示,我國國家創新力排名從2012年的第23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創新實力與創新效力穩步上升。科學發展水平顯著提升:2020年我國科學創造力水平在35個測度國家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29位上升至第19位。這一期間,我國科學創造實力和科學創造效力均獲得較大提升。技術開發水平優勢明顯:國家創新力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技術開發力在35個測度國家中位居第5位,較2012年的第19位上升14個名次,是這一時期35個測度國家中上升最快的國家。

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部分科學研究成果全球“領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物理、化學、量子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全球“領跑”型的重大原創性成果。一是基礎研究整體水平提升明顯。2021年,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技術、數學、物理學等12個學科,我國高水平學術論文被引次數進入世界前兩位。二是部分原創性成就全球“領跑”。如中國科學院就產出了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等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引領我國的凝聚態物理、分子科學、納米材料、干細胞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不斷提高,戰略高技術取得多方面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高技術攻關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一批世界級成果。在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圍繞航空發動機葉片、超分辨光刻機、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高性能特種材料取得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有效保障了產業鏈安全。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天問”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四”和“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實現了我國深空探測的重大跨越,“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海斗一號”等研制成功,實現了我國萬米全海深譜系化探測。

科技支撐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競爭力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在支撐企業創新發展和盈利能力提升以及我國產業鏈國際競爭力改善方面成效顯著。一是企業創新活力和盈利能力提升顯著。2020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高達全國總額的76.4%,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十多年前的4.9萬家,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上交稅額由2012年的0.8萬億,增加到2021年的2.3萬億,企業已經站穩創新主體地位。二是產業鏈國際競爭力明顯改善。我國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高鐵等領域的一批高端品牌也走向全球,高速鐵路、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具有明顯的全產業鏈優勢。新型顯示、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領域攻關取得階段性成效,制造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科技服務人民生活能力顯著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條件和環境改善的科技支撐能力,持續保障人民高質量生活。科技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國在7天之內分離病毒毒株,短短幾個月的實踐就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和治療辦法,并開展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有效支撐了人類生態環境的改善。例如,水污染治理技術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三峽庫區、淮河、遼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鉻、砷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技術為土壤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有效地支撐了人民高品質生活,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產品,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適。

習近平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豐富了國家科技發展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與戰略部署指引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形成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需求導向,堅持戰略導向,堅持獨立自主,堅持有效市場,堅持深化改革等一系列經驗,豐富了國家科技發展理論與實踐。

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一直關心我國科技事業。從“兩彈一星”到航母下海,從結晶牛胰島素合成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在我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黨中央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黨中央在尊重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黨的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的“站位高”優勢,通過系統謀劃、全面部署、高效組織,有效支撐了我國在短時間內取得“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戰略高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堅持需求導向,是我國科技事業成效卓著的源泉。需求導向的科技創新有利于聚焦國家急迫需求,能夠及時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類技術挑戰,對于切實保障產業鏈安全可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在堅持問題導向中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指出“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黨中央堅持圍繞“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作為實現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綠色低碳等戰略的重要支撐。確切的技術需求為科學技術人員提供了明確的技術攻關方向,使科研人員能夠快速聚焦到關鍵核心問題上,實現科技事業短期間取得成效。

堅持戰略導向,是我國科技事業安全發展的支撐。戰略導向的科技創新服務于國家長遠發展,通過緊抓重點、前瞻布局,有利于在關鍵領域形成一批核心技術,搶占國際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對于保障國家安全和提升服務人民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把科技安全作為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親自對科技、產業、國防等關鍵領域進行了前瞻性戰略部署,黨中央組織實施了科技強國戰略、非對稱戰略、制造強國戰略、網絡強國、海洋強國、航天強國戰略、知識產權戰略等一大批國家級戰略。這些科技戰略的組織實施,支撐了我國科技事業安全發展,對保障國家安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獨立自主,是我國科技事業自立自強的根本。歷史實踐反復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拿來主義”導向的科技創新難以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不可能形成高質量的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在增進對國際科技界開放合作的基礎上,我們要堅持獨立自主,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自立自強,反復強調“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黨中央做出了優化戰略科技力量、大力培育戰略科技人才、強化基礎研究、加強原始創新策源地建設等一系列舉措。這些重大舉措產生的成效,鑄就了支撐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發展的堅實基礎,從根本上保障了我國科技事業跨越式發展。

堅持有效市場,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壯大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就一直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化,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黨中央構建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在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不斷釋放全社會創新活力,有效推動了科研成果轉化和新興技術的產生。

堅持深化改革,是我國科技事業充滿活力的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力度最大、出臺文件最為密集的。在十年里召開的4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一個重要的話題。從強調“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從“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著力激發創新活力”,到“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黨中央不斷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科學技術人員的創新活力,加速推動科學技術成果的產生和應用,不斷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環境,為我國科技事業始終充滿活力提供了根本保障。

習近平關于科技發展重要論述將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向人民性、自主性、系統性、戰略性和變革性方向深度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科技事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化,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系統性謀劃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全方位思考國家科技發展路徑。

在發展目的上,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科技發展服務人民能力。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我黨百年來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人民是創新動力的主要來源,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我們要堅持科技成果服務人民,堅持科技事業依靠人民。一是把科技創新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撐,圍繞“四個面向”進行戰略布局,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不斷促進科學技術在社會領域發揮作用。二是把人民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不斷調動人民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使人民的創新智慧、能力和潛力源源不斷地服務于科技創新,不斷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向前發展。

在發展道路上,要堅持自立自強,不斷豐富中國特色自主創新戰略。堅持獨立自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矚目成就的關鍵。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困難進一步加大,這更加要求我們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以科技實力的持續提升支撐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是始終堅持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加強創新發展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創新轉型戰略。二是始終堅持人才是創新發展第一資源的理念,不斷強化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三是不斷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應用實踐,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針對不同的技術領域、技術特點和技術發展階段,探索多種新型舉國體制的組織方式。

在發展布局上,要深化戰略導向,不斷健全國家科技安全戰略體系。當前,在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的關鍵領域,在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我國還面臨不少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定要深化戰略導向。一是加強戰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戰略科技任務布局,有效發揮中國科學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作用,不斷提升我國戰略科技力量戰略任務攻關能力。二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家安全問題,加強預見性科技戰略規劃研究,不斷凝練科學問題,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項目,產出一批關鍵領域“殺手锏”技術。

在發展治理上,要強化系統觀念,不斷整合優化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迫切需要協同推進人才、設施、主體機構、體制機制、產業創新、區域創新、創新環境、系統反饋等多類創新政策,必須堅持系統導向。隨著創新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不斷豐富,創新發展政策措施也需要不斷調整,因此加強政策關聯性研究、制定整體性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加強對國家科技管理的宏觀協調,充分發揮國家科技領導小組的作用,推動創新主體在重大科技戰略和舉措實施中分工合理、功能互補。二是構建部門間多方協同治理長效機制,建立跨部門協同治理運行方式,建立健全信息交換機制,提高部門間協同性和政策聯動性。三是建立健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政策制定過程,確立由多元主體參與、協商決策的政策制定機制。

在發展環境上,要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國家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我國科技事業的兩個“驅動輪”。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注重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指出“通過制度創新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支撐,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一是面向我國科技發展新環境和新需求,堅持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間斷,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二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組合拳”,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三是深入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不斷下放科研相關自主權,深入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機制,讓各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研究受國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管理與創新政策”和科技部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科技創新進展和前景研究”聯合資助;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捷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2年第9期。

[2]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求是》,2022年第2期。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深入分析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 扎扎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人民日報》,2022年1月26日。

[4]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5]《習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人民日報》,2021年9月29日。

[6]陳凱華主編:《國家創新力測度與國際比較》,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年。

[7]《科技部:我國成為全球高質量科技論文第二大貢獻國》,光明網,https://m.gmw.cn/baijia/2021-07/27/1302435552.html,2021年7月27日。

[8]《中國這十年|中科院產出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創新成果》,光明網,https://tech.gmw.cn/2022-06/06/content_35789901.htm ,2022年6月6日。

[9]《中國這十年|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驅動作用日益凸顯》,央視網,http://news.cctv.com/2022/06/06/ARTIXvesrD39EHMEfd334fN7220606.shtml,2022年6月6日。

[10]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20年9月11日。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S&T Development

Chen Kaihu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 development. He has made systematic and strategic deployments of its guiding concept, directions, and paths which have effectively promoted its historical, systematic, and patterned development and also formed a series of theories and experiences, including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to demands, to strategies, to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to effective markets, and to the deepened reforms in new S &T practice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President Xi’s Ten-year expositions on the S&T development 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strategic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focus in the next stage based on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Keywords: S&T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emands orientati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deepening reforms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羅婷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