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江蘇廣大干部群眾勇擔使命、砥礪奮進,以創新引領布局現代產業體系,以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以協調共享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十年間,江蘇以年均1.77%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7.4%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3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6%,經濟總量從5.37萬億元增長到11.64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新的征程上,江蘇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勇擔“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創新引領
6月16日,協鑫集團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舉行新增3萬噸硅烷流化床法顆粒硅產能投產儀式。硅烷流化床法工藝,節能優勢明顯,可實現光伏發電全生命周期至少80%的碳減排,此前卻因技術難題一直未能實現大規模生產。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說:“協鑫堅持走創新引領這條路,實現了十年磨一劍的高質量發展。”
協鑫2012年開始硅烷流化床法顆粒硅技術攻關,直到2021年終于實現顆粒硅產能1萬噸。由于生產成本、碳減排等綜合優勢,目前,協鑫的顆粒硅在建及規劃產能已經迅速達到60萬噸。
同樣十年磨一劍的,還有江蘇的生物醫藥產業。
日前,連云港豪森藥業研發的一類新藥艾米替諾福韋獲批上市,這是我國首個原研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在醫藥界,研發一類新藥要面臨3個“10”:10年研發時間,10億元研發投入,10%的成功概率。正是十年磨一劍的堅持,豪森藥業已有6個一類新藥上市,而連云港藥企獲批的一類新藥已有20多個,占全國的1/5。
生物醫藥行業除了在蘇北的連云港蓬勃發展,也在蘇南的蘇州工業園區被視為引領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負責人介紹,得益于蘇州工業園區在政策、人才等方面十多年的持續投入,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行業在全國200多個園區中,在綜合競爭力以及產業競爭力、人才競爭力、技術競爭力等細分領域均名列前茅。
創新引領的故事還在江蘇不同地區多個產業領域精彩呈現。
“這十年,江蘇一直把實體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林康介紹,當前,全省創新轉型成效明顯,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江蘇圍繞打造50條重點產業鏈、30條優勢產業鏈、10條卓越產業鏈,集合優勢力量攻關技術難題,生物醫藥、納米科技、物聯網等領域不斷實現重大突破,有力提升了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
綠色發展
十年來,江蘇廣大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錨定目標,久久為功,交出了一份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實現生態環境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歷史性轉變。
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展示了一組灌河口衛星監測對比照片: 2017年的照片上,灌河口的部分地區海水呈褐紅色;2021年的照片上,灌河口的海水已恢復自然面貌。
10年前,連云港灌河口周邊曾密布小化工企業。部分化工企業偷排廢水廢料,不僅影響村民生產生活,也破壞當地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云港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成立全市化工園區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強力治污。灌南縣委常委、連云港化工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金耀介紹,特別是2016年以來,灌南縣全面開展化工行業整治,依法依規關閉不達標化工企業達67家。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化工行業整治,2021年,連云港化工園區周邊5個國考斷面優Ⅲ類比例達到100%,灌河口附近海域7個考核點位優良(Ⅰ、Ⅱ類)海水點位占比85.7%。
灌河的變化是江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十年來,江蘇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江蘇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優先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著力解決“重化圍江”問題,關停沿江化工企業3732家,72.6公里生產岸線轉為生活、生態岸線,全面啟動“十年禁漁”計劃。長江江蘇段干流,水質連續4年保持Ⅱ類,魚類多樣性逐步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太湖總磷濃度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擾江蘇的難題。為此,江蘇從上游地區管控、支流支浜治理、排污口和涉磷企業排查整治等方面入手,堅持推進控源截污,大幅減少入湖污染物。2021年,湖體總磷濃度同比大幅下降22.7%,達到近10年最低值。
如今,過去不常見的江豚又活躍在長江江蘇段,桃花水母重現太湖,幾近絕跡的四鰓鱸魚批量洄游燕尾港,消失10年的偽虎鯨出現在灌河口……
協調共享
38歲的江蘇宿遷青年魏興龍過上了一直向往的生活——工作就在家門口。
2012年,魏興龍在蘇州電瓷廠工作,聽說公司將在宿遷成立分公司,毫不猶豫地申請前往。如今,他已是宿遷分公司的技術部主管。
這一切得益于蘇南蘇北共建開發區、探索區域協調發展之路。2006年設立的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江蘇首家由兩個地級市合作共建的工業園區。宿遷市副市長,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朝陽表示,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將蘇南園區建設的先進理念、產業基礎、人才團隊,與蘇北豐富的資源、勞動力對接,推動蘇州宿遷兩地聯動協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建設了一個蘇北“好江南”。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江蘇堅持統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蘇深化區域互補、推動跨江融合、推進南北聯動,均衡協調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13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綜合實力百強縣數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江蘇共同富裕的錦囊中,還有鄉村振興。
在溧陽市,一條鄉間公路把城鄉串聯起來,既將客流引入偏遠山村,為鄉村創業提供機會,也方便農產品銷售出去,幫助村民在家致富,帶動了沿線10萬名農民增收。
天目湖鎮毛尖村的“石塘37號”民宿就在這條公路旁,因環境優美,受到游客青睞。“房間都滿了,剛送走一批客人,馬上還要來一批。”民宿老板徐巖說。5年前,徐巖留學歸來返鄉創業,利用專業知識,將毛尖村的舊民房改造成具有現代感的民宿。“這些年來,我獲得了新農村建設的機遇,也見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案例。”
溧陽市委書記葉明華說,溧陽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資源整合推動共同富裕的綠色發展路子。
放眼江蘇大地,富足美好處處可見,一幅現代化“魚米之鄉”圖景躍然眼前。過去十年,江蘇經濟總量連跨萬億元臺階,百姓的“錢袋子”也更鼓了。據統計,江蘇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萬元增加到2.68萬元,增幅達123%。“江蘇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扎實促進共同富裕也要走在前列。”江蘇省社科院財貿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立冬說。(本報記者 何 聰 王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