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義縣是遼沈戰役打響第一槍的地方,當年人民群眾踴躍參與后勤和支前工作,成就了遼沈戰役的輝煌。走向鄉村振興的新時代,義縣引導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投入火熱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攻堅戰。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后,義縣呼應廣大農民對良好人居環境的殷切期盼,把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作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汲取以往群眾參與度不高、整治成效不明顯、問題經常反彈的教訓,義縣定下“環境整治要走群眾路線”的總基調,發出了全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動員令。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每天清晨6點深入鄉鎮村屯暗訪檢查環境整治工作,找差距、點不足,實地督戰、一線指揮。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設立599個黨員責任區,組建起306支“黨員突擊隊”,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干最累的活、流最多的汗。全縣424支志愿服務隊伍、8000多名志愿者也行動起來,主動參與公路沿線、背街小巷、河道溝渠等公共區域的集中清理。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的4576個戶外大喇叭響起來,電視、網絡等各種宣傳渠道動起來,千方百計調動和激發廣大村民的參與熱情。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望被點燃,群眾義務投工投勞蔚然成風。集中整治開始僅一個月時間,全縣出動人員68974人次、車輛13486臺次,清理生產生活垃圾40459噸、養殖糞污16326噸。村容村貌大變樣,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針對農村長期形成的亂搭亂建、亂堆亂放和養殖污染等環境頑疾,義縣堅持走群眾路線,聚眾人之力,集眾人之智,為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在拆除農村違章建筑過程中,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堅持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示范推動,合理回應群眾訴求,接受群眾監督,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在規范雜物堆放過程中,充分發揮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的巨大作用,頭道河鎮周家屯村通過挨家挨戶做工作,600多戶村民主動想辦法、自己動手干,全村大門外柴草垛全部清空進院,確保了村莊街道平整干凈,村民出行安全暢通。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全縣累計拆除違建315處,清理“三堆”29059個。義縣從村情民情實際出發,站在群眾利益和需求角度,更加注重解決各類雜物、畜禽糞污和垃圾的處置問題。鎮村干部積極聯系企業和養殖大戶,將村民無處存放的秸稈、樹枝,加工成生物質燃料顆粒和飼料,既給環境做了減法,又為經濟效益做了加法。推廣畜禽糞污“五步走”做法,與全縣所有規模養殖戶簽訂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承諾書》,建設77家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77%以上。在全縣推行農村生活垃圾燒、賣、收、填、漚“五指分類法”,從源頭上實現垃圾分類減量50%以上。
人民群眾是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的主要力量,是形成長效管理機制的主體和支撐。義縣組建了644人的鄉村專職保潔隊伍和157人的垃圾轉運專業隊伍,特別是成立了具有義縣特色的環境衛生管護隊伍,以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為主要成員,以公益崗位人員、義務衛生監督員、黨員干部、村民代表為補充,總員達到5317人。充分發揮600多名網格員和農村水管員、護林員、畜牧員、草管員作用,實現環境日常管護無死角全覆蓋。落實村規民約和房前屋后“三包”制度,真正讓“自己的事自己辦”“自己的家園自己建”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和日常習慣。推廣“道德銀行”模式,把村民在環境衛生等方面的表現量化成積分,存入各個家庭的賬戶,積分可從“道德銀行積分兌換點”換取等值物品,以小積分兌換大文明。全縣評出首批人居環境整治2個示范鄉鎮、59個示范村、130個“最美庭院”,通過建立完善正向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縣委、縣政府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強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要素保障,建立長期多元投入機制,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突出短板,不斷探索解決長效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義縣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村屯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參與其中,看到了身邊的變化,有了最現實的獲得感,極大地鼓舞了士氣,進一步堅定了全縣上下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的信心和決心。5月6日,錦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觀摩會在義縣召開。5月21日,省長李樂成在義縣調研時,對義縣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發動群眾,全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義縣干群滿懷信心,奏響接續奮斗的號角,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幅美好家園的新畫卷正在漸次展開。(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