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10次考察北京,18次對北京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為做好新時代首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兩區”建設、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打出“五子”聯動組合拳,形成帶動高質量發展的疊加效應。從單一城市發展轉向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從城市管理轉向超大城市治理……一項項新的歷史性成就,見證了一個大國首都、一座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型。
“騰籠換鳥”促增量
明亮的服務大廳、寬敞的圖書館、精心設計的黨群中心……位于北京市豐臺區大紅門地區的福成商貿市場,過去主要從事服裝批發業態,如今已變身為豐臺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區級圖書館,成為集黨群服務、政務服務、文化服務、公共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城市空間。在去年年底全面完成疏解任務后,大紅門地區加速轉型升級,進入高標準高起點建設首都商務新區的新階段。
大紅門地區的改變,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個縮影。唯有持續處理好“都與城”“舍與得”“疏解與提升”的辯證關系,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才能從本質上實現首都功能發展。
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率全國之先,主動“瘦身健體”,開啟由“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減量發展之路。自2014年發布全國第一個為治理“大城市病”制定的產業目錄以來,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已累計近2.4萬件。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穆鵬說,禁限目錄在嚴守功能底線的同時,為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打開更大空間,科技、商務、文化、信息等高精尖產業的新設市場主體持續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提升至2021年的62%。
非首都功能謀減量,高質量發展聚增量。在北京市西直門外南路,昔日的動物園批發市場完成疏解閉市,騰退的3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成為代表北京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和首都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的“金科新區”。按照規劃,到2025年,這里將成為全國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示范高地;到2035年,將成為全球金融科技制度標準策源地與創新人才首選地。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累計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拆除違法建設超3億平方米,加快補齊便民服務設施,建設提升便民商業網點7000余個,為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發展高精尖產業騰出更多寶貴空間。
“兩區”釋放新活力
在北京中德產業園南區中德大廈內的“未來工廠”車間,記者近距離感受到工業4.0場景的魅力所在:當系統發出指令后,小巧的搬運機器人便自動跑到智能工站下方,將其“駛”出生產線,再將旁邊的智能工站平移進來,組合成新生產線。借助“兩區”建設契機,北京中德產業園已累計落地項目34個。
2020年9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此,北京“兩區”建設揚帆起航,搭建起首都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外商投資領域進一步放寬,資金跨境流動更順暢,產業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乘著“兩區”建設的東風,北京推出上百項首創性或突破性政策,落地110多個標志性項目和功能性平臺,形成了10項向全國復制推廣的最佳實踐案例,實現“兩區”建設良好開局。
在北京CBD招商服務中心,醒目的大屏上顯示著各國關稅信息。選擇相應國家和商品后點擊查詢,RCEP協定稅率、普通稅率、最惠國稅率等不同類型稅率便出現在屏幕上。看似簡單的操作,卻為外貿企業節約了不少成本。作為北京首家集政務服務和招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服務項目,北京CBD招商服務中心一方面為“走出去”的企業拓展海外合作渠道,另一方面為“走進來”的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支持。“兩區”建設啟動以來,北京CBD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2021年全市新認定的15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中,有8家落戶CBD。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五河交匯處的運河商務區已初步形成現代金融服務產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運河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逢介紹,運河商務區已有注冊企業1.66萬家,注冊資本金達4013億元。金融企業數量較前兩年翻了兩番,產業結構從以地產開發為主逐漸轉變為以總部經濟和金融業為主。未來,這里將成為“全球領先的城市商務新樞紐”。
從壓茬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到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從全力打造全球數字經濟“北京標桿”到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不斷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有數據為證: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1.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占全市GDP比重40.4%。其中,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全年營業收入達到2.2萬億元,繼2018年突破萬億元規模后,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翻番,產業規模居各省區市之首。
與此同時,北京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提供海量數據,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在全國率先實現新型數據交易模式實踐落地,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0建設開展,長安鏈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和產業培育模式,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動力。
城市生活更幸福
時值夏季,正是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最美的季節。胡同里,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外綠樹繁茂,街坊鄰居在樹蔭下聊著家常,小孩子在家門口肆意玩耍。門院墻壁上,一副“錦繡河山遍地畫,幸福生活滿園詩”的對聯,道出了胡同居民如今的生活寫照。
文華胡同是北京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的代表之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整治處副處長陳志娟介紹,過去5年,通過連續集中整頓治理,北京已有3958條背街小巷環境面貌得到整體改善,涌現出雨兒胡同、文華胡同、熊家胡同、三里屯西街、五塔寺路等一批具有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文明街巷和最美街巷。2021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北京市民對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總體滿意度達到95.6%。
閑置車棚變身復合空間、老舊小區生出口袋公園……在高質量發展中,北京不斷推進城市有機更新,以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盤活存量空間資源,建成開放崇雍大街、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胡同、八角街道騰退空間等一批設計精巧、特點紛呈、群眾滿意的試點項目,大幅提升了城市風貌和生活品質。
以“減法”換來高質量發展的“加法”,彰顯首都城市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公共服務布局更加優質均衡,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率提高到98%;2021年北京PM_2.5年平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實現6項空氣質量指標全部達標,較2013年下降63.1%;“十三五”時期,20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得到綜合整治,漸進式城市更新百花齊放,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更加亮麗。
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布局推進“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發展服務保障“都”的功能。發展道路已然清晰的北京,正以更加積極創新的姿態面向未來,持續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