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以強縣工程為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房縣作為全省縣域經濟欠發達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始終把縣域經濟發展作為落實上級安排的具體行動,應對經濟下行的有效辦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圍繞“經濟倍增、跨越發展”總體目標,緊扣“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三條主線,換道超車、跳高跨越,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向好,為穩住經濟大盤作出了積極貢獻,為落實“強縣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個步調抓發展
堅持把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緊盯“發展不夠是房縣最大的現實”這個突出短板,全力以赴抓好發展“第一要務”。
保持發展定力。堅持以發展論英雄,始終把領導干部崗位職責與發展目標結合,把資源要素分配與發展布局同步,把個人進步與發展成效掛鉤,不斷增強全縣黨員干部思想合力、發展定力、工作耐力、干事活力,樹立起“大抓發展、抓大發展”的鮮明旗幟。過去一年,縣域經濟取得歷史性突破,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三類縣排名第11位,綜合目標績效考評全市第一,被市委記為立功單位。今年上半年,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全市領先。
明確發展定位。錨定省委“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奮斗目標,緊盯市委“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發展定位,結合房縣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充分發揮房縣在“襄十隨神”城市群中的樞紐作用,著力建設“區域中心城、綠色示范縣”,全力打造“竹房神保”區域中心縣城和湖北省重要節點城市。
調高發展目標。主動對標沿海發達城市、發展標桿城市、周邊比拼城市,緊盯進入全省三類縣“第一方陣”、全市“保一爭一”目標,更新發展坐標系,調高比拼預期值,力爭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總產值、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到2023年比2020年“翻一番”,分別突破240億元、250億元、300億元和15億元;到2026年,主要經濟指標在2023年基礎上再“翻一番”,為全市“經濟倍增、跨越發展”打造房縣樣板。
一門心思興工業
堅定不移把工業作為當家產業,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扛鼎之舉,旗幟鮮明抓好新型工業化,推動房縣由傳統農業大縣向新型工業強縣轉變。
壯大產業集群。主動對接省“三高地、兩基地”和市“一主三大五新”產業體系,發揮比較優勢,選準主導產業,集中力量培育“一主三大四優”產業集群,力爭把循環經濟培育成千億級產業集群,把生物醫藥、紡織服裝、釀酒發酵培育成百億級產業集群,把汽車汽配、建材衛浴、電子信息、清潔能源培育成50億級產業集群。循環產業今年可實現產值150億元,稅收12億元;明年可實現產值300億元,稅收20億元以上。
做強產業園區。圍繞規模適度、提高標準、配套完善、土地集約的建設要求,加快推進北城工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紡織產業園擴園,啟動8000畝生物醫藥產業園和5000畝綠色智能鑄造產業園規劃建設,支持10個鄉鎮建設特色產業園,今年已新建園區面積2000畝,園區總面積達到1萬畝。
強化要素保障。扎實推進“雙千”活動和“解穩促”企業幫扶活動,實行“一企一策”“門診式辦公法”,切實解決企業用工用能用地及融資等難題。落實各類涉企紓難解困政策,今年兌現實體經濟獎勵資金4700余萬元,減稅降費1.15億元,開展一對一“金融保姆”服務,協助企業擔保貸款14.7億元,對接用工需求8000余人,幫助87家企業攻克難關、穩定生產。出臺支持市場主體倍增發展六條意見,新增市場主體1.1萬戶,增幅全市第一。
一幅藍圖強縣城
堅持把縣城作為推動縣域發展的“火車頭”,全面落實強縣工程,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
完善城市規劃。堅持以人定城、以產聚人,把縣城整體當作4A級景區規劃建設,結合“三區三線”劃定,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合理確定中心城區范圍,科學規劃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構建“南邊花園、中間都市、北邊新區”的空間格局。
加快城市建設。大力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升級,加快建設西關印象二期(中國詩經城)、城市會展中心、城市展覽館等一批城市更新項目,持續推進道路橋梁新建改造、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市政基礎設施改善提升等一批補短板項目,有序實施城市綠化亮化凈化工程,推進“雨污分流、管線入地、片區改造、城市更新”,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
強化城市管理。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加快建設“城市大腦”,打造數字化城管和智能交通,健全志愿者服務隊伍,深化“兩違”整治,開展“清潔房縣”活動,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一以貫之美鄉村
堅持把鄉村建設作為縣域發展“主抓手”,突出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主陣地、主戰場、主責任,始終靶心不變、焦點不移、力度不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鞏固脫貧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組建駐村工作隊110支281人,做到吃住在村、常駐幫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繼續實施“十個提升”工程和“十個到村到戶”政策,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壯大特色產業。堅持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圍繞全省十大產業鏈和十堰市六大產業鏈,建強菌、畜、藥、煙、茶、菜和黃酒“七大產業鏈”,“一鏈一策”分類研究出臺“六條意見”,統籌資金2.1億元,推動產業鏈成勢見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構建以企業為龍頭,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全縣規上龍頭企業總數達到52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05億元。
建好示范鄉村。統一編制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科學編制村莊建設規劃,有序推動3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每村整合資金2000萬元,撬動社會資金8000萬元,實現以點帶面,片區化建設,逐步實現全域振興。四是開展鄉村治理。從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做起,在集中安置小區建立日間照料中心,在3名以上兒童的村開辦幼兒園,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深化“三官巡村”“五長治城”等治理品牌,有序推進鄉村文化大禮堂建設,持續鞏固“四好創建”成果,倡導人情新風,涵養文明鄉風,全力構建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治理體系。
一鼓作氣推項目
堅持把項目投資作為縣域發展“定盤星”,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以項目夯實發展硬底盤,以投資塑造發展新優勢。
全域謀項目。大力實施“投資倍增”三年行動計劃,圍繞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升級、重大社會民生、重大生態環保領域,謀定重大項目229個,總投資1182億元。搶抓國家鼓勵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機遇,謀劃論證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結構優的大項目,成功擠進全省新一輪擴大基礎設施項目“籠子”。加大對上爭取力度,去年以來,對上爭取項目289個,到位資金77.4億元。
全員招項目。做大招商平臺,建立“縣級領導掛帥+專業隊伍攻堅+中介組織搭橋+部門鄉鎮參與”的招商體系,組建6個駐點招商專班和60支招商小分隊,每月開展一次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簽約活動。今年上半年簽約項目51個,協議資金367億元,其中合成生物創新城、釩儲能、金屬廢物資源化利用等5個項目投資均超過30億元。
全力推項目。嚴格落實項目工作“五個一”機制,壓實項目“首席服務官”責任,成立項目投資服務中心,“保姆式”幫辦代辦項目前期工作,274個縣級重點項目開工率80%以上。投資50億元的鑫資稀貴金屬循環利用、55億元的中錦尼龍等一批大項目加快建設,裝機120萬千瓦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通過預可研審查。今年全省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十堰分會場在房縣舉行,全市一季度項目拉練榮獲第三名。
一絲不茍守穩定
牢記發展是加分項,安全穩定是減分項,安全穩定出問題,再好的發展都會歸零。始終把安全穩定作為縣域發展的兜底工程、耐力工程、民生工程,時刻保持“萬無一失”的責任感和“一失萬無”的危機感。
抓好疫情防控。筑牢外防輸入關口,持續做好“堵、找、防”三篇文章,對5個高速路口和23個鄉鎮交通服務站實施“鐵桶式”管理,每周至少安排2個鄉鎮開展區域擴面核酸檢測演練,確保防控不放松、疫情不反彈、發展不停步。
抓好安全生產。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大起底、大整改、大執法、大督查”百日攻堅行動,組織全縣黨員干部結合“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深入基層一線、企業車間等重點部位,帶著放大鏡發現問題,帶著透視鏡剖析問題,帶著望遠鏡解決問題,推動問題整改、隱患清零、防線加固。
抓好信訪化解。堅持把信訪維穩當做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深入推進“五個專項行動”,繼續落實領導包案化解信訪制度,加大信訪重訪、積案清理,實行“一案一策,一人一策”,分類處置,綜合施策,訴求有理的解決到位、訴求無理的教育疏導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到位,確保“六個不發生”。
抓好防汛救災。時刻保持“子彈上膛”“箭在弦上”的警醒,守住河邊、管住街邊、清理溝邊、加固庫邊、盯住山邊,確保險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作者:紀道清(中共房縣縣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