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聯動,一個具有北京特點的詞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兩區’建設、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國家戰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優勢。
記者從正在召開的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了解到,北京以“五子”聯動的重大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5年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躍上新臺階,涌現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高精尖經濟結構加速形成,金融、信息、科技等現代服務業優勢更加凸顯;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超四成;經濟總量先后跨越兩個萬億元大關,2021年突破4萬億元。未來5年,北京將繼續發力“五子”聯動,使之成局成勢,推動具有首都特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加速形成。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引擎
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強“五子”聯動,關鍵要落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這個“第一子”。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引擎。”北京方向清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目標篤定:到2025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夏日的雁棲湖畔,青草碧,藍天遠。不遠處的展廳內,一個直徑3米的LED版“模擬地球”上“風起云涌”,模擬展示著不同時期地球的大氣、海洋、植被等狀況。今年3月,位于懷柔科學城東區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成功完成聯調聯試和工藝驗收。
聚焦原始創新,曾經看山看水的京郊懷柔,一座聚焦原始創新的科學城已拔地而起。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于2020年10月開始進入科研狀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于2021年6月28日安裝首臺科研設備電子槍……“十三五”時期規劃建設的29個科學設施平臺已全部落地,國家重大科技設施集群初步形成。
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效果已然顯現。如今,包括懷柔科學城在內的“三城一區”,以不足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北京全市GDP的1/3。
抓緊實現“從無到有”,重點突破“從0到1”。近幾年,圍繞信息、生命、能源、量子、人工智能等領域北京持續發力,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先后落地。以“五新”機制在前沿領域布局8家新型研發機構,實行資金使用負面清單管理,涌現出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2.0”等一批世界領先重大成果。
“我國科學家實現百公里距離量子直接通信。”今年4月,從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傳出的消息,刷新了世界紀錄。項目負責人之一、清華大學教授龍桂魯感慨萬千:“這里面有團隊的努力,但根本上是新的體制機制,激發了科技創新的活力。”
“科創30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5年來,北京的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先行先試,不僅僅是為了打破藩籬、跨越鴻溝,更重要的是探索經驗,使其可推廣能復制。”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我國創新發展的典型,中關村示范區已有30余項試點政策在全國推廣實施。
“兩區”建設成為開放發展新高地
最近,由新加坡一家企業投資建設的“跨境貿易智能民生供應鏈運營總部”正式落戶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項目建成后將把全球水果、生鮮等產品進口到國內北方地區,同時也可把京津冀產品通過大興機場豐富的國際貨運航線運往世界各地。
隨著大興機場臨空區政策疊加的優勢加速釋放,一個個項目迅速落地。截至目前,自貿試驗區內累計完成194家注冊資本5000萬元及以上企業的注冊工作,總注冊資本688.4億元。“我們以‘兩區’建設為牽引,圍繞全球臨空經濟區建設發展新標桿目標,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臨空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羅伯明表示。
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一年多來,“兩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聚焦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三大特征,立足降成本、享便利,創新實施了上百項政策制度創新,進一步筑牢了“兩區”的開放引領優勢。
在“兩區”建設帶動下,北京對外資吸引力更加凸顯。2021年北京市新設外資企業達到1900多家,是2008年以來的最高值。今年一季度實際使用外資達到了60億美元,同比增長21.9%。
“五子”聯動促發展,北京不僅落好了“兩區”建設這一子,還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奏響新樂章。
6月18日,作為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6個商品消費提檔升級的重點項目之一,首鋼園·六工匯購物廣場正式亮相,該項目主打“體驗+展廳+餐飲”綜合型消費,成為北京西部地區又一消費新地標。
首店是城市魅力的標志,近3年來,北京首店政策引導效用逐漸顯現,累計開設首店、旗艦店2160家。今年一季度,全市新開設198家首店、旗艦店。在引進國內外高端品牌首發首秀的同時,北京還加強對傳統商圈提升的政策統籌,支持存量商業建筑和內裝升級。
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扎實推進,成為北京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的重要抓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以優質供給帶動消費升級,有助于打通經濟循環。”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下出“先手棋”
向著前沿奔跑,北京樹起新標桿:2021年8月,北京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并發布實施方案。這既是一個基于產業優勢的務實舉措,也是一個需要探索前行的勇敢挑戰。立足自主創新,突破數字技術重點、難點,把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底座建起來。
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獲批建設,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成形。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設立運行,實現新型交易模式。工業數字化持續提速,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國家頂級節點指揮運營中心,成為國家工業大數據交互的樞紐,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接入資源量、國家級智能制造系統方案供應商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智慧城市2.0建設全面啟動,“網、圖、云、碼、感、庫、算”與大數據平臺“七通一平”數字城市底座基本成形,“京通”“京辦”“京智”成為智慧城市的統一服務入口。
數字新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扎根在一家家企業中,落實在一個個項目上。
走進北京的高端制造企業,處處可以看到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大戲:數字化轉型造就新的京東方,現在,全球每4個智能終端,就有一塊顯示屏來自京東方;福田康明斯燈塔工廠、小米黑燈工廠等成為行業標桿;2021年10月,北京現代一工廠智能“變身”理想汽車全球旗艦工廠,這個項目的總投資超過60億元,背后是10萬臺純電動汽車的年產能……
2021年,北京在建新基建項目282個,完成投資增長26.4%,占全市投資比重9.1%,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超5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53%。服務業數字化升級加快。
在北京,領先的數字技術使頭部企業創新、創收能力增強,18家超百億元規模的軟件企業,產業集聚效應引領全國。涵蓋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嵌入式軟件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已形成,北京也因此成為全國創新創業活躍、軟件信息服務產品體系完整的城市。2021年,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1.6萬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為40.4%;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表現突出,全年營業收入達到2.2萬億元,繼2018年突破萬億元規模后,僅用3年時間實現翻番。
“五子”聯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科技創新的動力、數字經濟的活力,不斷向天津、河北釋放,帶來協同發展的新動能。據介紹,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區共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89家,占全國的12.4%,其中天津、河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2021年均實現翻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