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黨建創新 > 思政實踐 > 正文

【思政實踐】科學把握勞動教育的“真善美”

思政實踐

作者:桑雷 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將勞動教育明確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指引下,國家層面先后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多個指導性文件,勞動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改革關注的焦點。為此,系統分析勞動教育的規律、價值和目的,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在育人實踐中的真善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勞動教育“求真”與合規律性的邏輯:知識生產與實踐活動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生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掌握的。這個事物固有的規律性就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真”,這個“真”既不是隨意創造的,也不是受利益驅使虛假制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是知識生產的源泉。勞動是最原始、最樸素的實踐活動之一,因勞動而產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在“求真”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人不僅通過勞動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而且利用客觀規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恩格斯曾經這樣描述,“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鎖鑰”,強調勞動價值和勞動教育,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本質規定和核心內容。

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教育合規律性的邏輯,可以表達為知識生產與實踐活動的統一。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其一,從認識論的角度,實踐決定認識,故教育應當與勞動相結合。勞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不僅創造了人本身,是人本質力量的確認,而且是知識生產的來源,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需。早在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明確提出,勞動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離開了勞動,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積極倡導“勞力上勞心”“生活即教育”等勞動教育理念。在實踐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的教育方針。早在1934年,毛澤東就將其列入蘇維埃政府的文化教育方針;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中明確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015年修訂的《教育法》再次重申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其二,求真創造不是簡單的重復性勞動,除了動手以外更加需要動腦,故勞動應當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有意識的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的社會活動,指涉于個體探尋真知的各種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升個體各方面的勞動能力。所以,勞動不僅不能脫離教育,而且需要通過必要的教育,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斷把握客觀規律,完善自己的實踐認識,更加科學合理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特別是進入新工業革命時代以后,“機器換人”的現象愈演愈烈,很多重復性的勞動將逐漸被機器取代,對創造性勞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這就更加需要增強勞動與教育之間的“融合性”,教育和引導個體認識勞動形態的豐富性,在實踐理性的導引下理性求真、科學創造,從而更好地開展勞動實踐,享受勞動成果,實現勞動教育“助人求真”的目的。這樣,無論是教育與勞動的結合,還是勞動與教育的結合,都在認識論上實現著主客觀的高度統一,體現著個體在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中,知識生產和實踐活動的統一。

勞動教育“向善”與合價值性的邏輯:知識供給和需求實現的統一

西方傳統哲學偏向于理性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路徑,將其理解為“知識的完滿完善”。中國傳統哲學在認識論上往往將其納入價值論的范疇,規定為符合道德的行為。比如,道家的“上善若水”,儒家的“盡美矣,又盡善也”等,“善”總是和價值判斷聯系在一起。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的“善”,則是建立在實踐唯物主義認識基礎之上的,認為是主客體統一中體現出的一種價值關系。由此可見,無論是中西傳統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善”與知識的價值問題緊密相關,體現出明顯的合價值性的邏輯。

對于勞動教育的本質特征來說,勞動是邏輯基點,教育是充要條件。勞動教育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勞動和教育的雙重作用,使主體的“知”內化為“情”和“意”,從而產生特定的價值判斷。勞動教育這種合價值性的邏輯,可以表達為知識供給與需求實現的統一。換句話說,勞動教育中這種與教育主體需求和利益相符合、相接近的屬性,也正體現了勞動教育“向善”的特點。在勞動教育實踐中具體呈現出三個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其一,勞動教育培養個體的勞動邏輯思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勞動教育的目的,在內在要求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而個體的發展往往又是與社會的發展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其中,個體發展是基礎,社會進步是主導。勞動教育作為其中的一種手段或方式,是聯系實踐與知識的紐帶,可以讓個體在勞動營造的社會環境中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勞動思維,增強對實踐的認知和理解,并在勞動實踐中驗證這種思維邏輯之于社會發展的現實性和力量性。其二,勞動教育使個體做出更加合理的價值判斷。現實生活中,受到“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君子勤禮、小人盡力”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金錢至上”“追求享樂”等一些不良風氣的沖擊,部分人對勞動的態度存在窄化、固化的問題,對勞動的理解存在弱化、邊緣化的傾向,不會勞動、不想勞動、不屑勞動、不尊重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通過實施勞動教育,讓個體在勞動中接受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使其在研判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時,比如“按勞分配”“勤勞致富”等現象,能夠做出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價值判斷。為此,個體的勞動素養至關重要。勞動素養涉及到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方面。在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就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價值觀,培養“熱愛勞動、熱愛創造”的勞動情感和態度,系統學習勞動知識、磨練勞動本領,讓“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等成為生產和生活習慣,在全社會營造出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真正讓“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識。其三,勞動教育讓“五育并舉”提質增效。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過程中,要正確看待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之間的關系,既要看到勞動教育在職業綜合素質培養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又要看到勞動教育是完成其他“四育”目標和任務的重要途徑。通過勞動知識的學習和勞動實踐的參與,不僅能夠幫助個體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和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而且能夠在更廣層面上增強個體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從而更好地體現勞動教育之于樹德、增智、健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尚美”與合目的性的邏輯:知識習得與行為規范的統一

哲學意義上的“美”是人類情感的本質反映,體現的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美學主義者認為,“美”是凝結了主體的想象、體驗和感受的歷程,“美”的本質和核心在于和諧。馬克思主義對“美”的理解接近于哲學和美學的結合,將“美”與人的本質和目的、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相結合進行解釋。認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會按照某些特定的標準和尺度進行生產、生活和創造,因而個體也會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我、他人和環境,最終指向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體現出明顯的合目的性的邏輯。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勞動創造了美”。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雖然“美”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是超現實的,但是“美”也是可以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這種“美”不僅包含了對美的認知、對美的思想認同,對美的行為確認,還應當包括追求美、發現美、感受美的方法和能力等諸多方面,集中表現在勞動和勞動教育之后的理論之美、方法之美和體驗之美,表達為知識習得與行為規范的統一。其一,在知識習得中感受勞動教育的理論之美。主要表現為通過勞動教育,明晰不同階段個體的不同需求和特點,按照勞動的知識習得規律,在勞動知識獲取和理論感知中享受勞動之美。比如,兒童階段主要以勞動啟蒙教育為主,重在引導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少年階段主要以勞動價值教育為主,重在指導其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青年階段主要以系統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教育為主,重在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觀,具備職業發展必備的勞動素養。這樣,通過縱向貫通循序漸進式的勞動教育,個體在自覺形成科學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的同時,自覺抵制和反對一切投機取巧、貪圖享樂、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在全社會營造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良好風尚。其二,在創新模式中感受勞動教育的方法之美。基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和教育對象的新變化,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創新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個體的勞動思維和勞動熱情,更好地彌合勞動與“美”之間的間隙。特別是隨著新工業革命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勞動教育必須要深刻把握勞動的“變”與“不變”。從勞動的內涵和外延來看,勞動以及勞動促進個體發展、社會進步的本質沒有變,勞動的形式、對象等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勞動教育的對象已經變為伴隨信息技術成長起來的“網絡原住民”,他們參與傳統體力勞動的機會相對較少,對勞動的認識也存在著明顯的代際差異。在勞動教育中,除了繼承和發揚傳統勞動教育的優點以外,在實踐形態上要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最新的技術成果,拓展勞動教育的思路和方式,才能不斷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三,在實踐行動中感受勞動教育的體驗之美。勞動實踐是面向現實生活和真實世界的實踐,勞動教育的內容必須與個體生活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讓個體在勞動實踐體驗中認知、明理和發展。個體在勞動實踐中的體驗主要包括“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兩個方面。其中,行為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勞動實踐,表現為個體親身參與勞動的動態過程;內心體驗則是建立在勞動行為基礎之上的,表現為一種內化和升華的心理過程。兩個方面的勞動實踐體驗相互作用,共同把勞動教育的要求內化為品質、外化為行為。此外,黨和國家在宏觀政策和發展戰略等方面對勞動者的尊重和關懷,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強調和弘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視和保障,本身就是就好的勞動教育。這些勞動教育實踐也正在政策和制度層面引導越來越的人參與到勞動實踐中去,在體驗中感受生活,感受快樂,感受勞動之美。

總之,勞動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勞動教育的過程潛隱著對求真、向善、尚美的價值追求,體現出合規律性、合價值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在教育的價值上表達出勞動之于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決定了個體外在的勞動行為能力,這也正是勞動教育生命力的重要來源。

[責任編輯:張堯]
標簽: 思政實踐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