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駐多國使領館發布相關提醒,不法分子利用留學生涉世不深、缺乏防范意識等弱點進行電信詐騙。就在不久前,加拿大一名中國留學生陷入此類案件,蒙受巨額財產損失。
那么,海外學子常遇到的詐騙類型都有哪些?應該如何快速識別騙局?本報記者對話留學專家與多名學生,梳理相關信息,助力海外學子平安留學。
擦亮雙眼一刻不能松懈
據加拿大當地媒體報道,日前,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遭遇跨國電信詐騙。該學生在今年2月初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自稱是中國駐加拿大使館官員,告知該學生有人冒用了他的身份信息犯下刑事重罪。隨即,一名冒充上海警官的騙子聯系了該學生,恐嚇他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此事,將會面臨終身監禁。
不法分子聲稱,該學生需要提供一筆辦案資金,在案件調查結束后資金會全部退還,在此期間不能將此事泄露給其他人。由于自己支付能力有限,在騙子慫恿下,該同學偽造了一段自己被綁架的視頻,發送給父母索要贖金。遠在國內的父母看到視頻后心急如焚,立即向騙子轉賬匯款。在總領館和當地警方協助下,該學生已識破騙局并安全脫身,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這樣的案件并非個例。今年3月,浙江省反詐中心通報一起留學生被騙案件。該省留學生小劉在境外接到自稱是某快遞公司的電話,稱小劉有非法包裹從國外寄回國內,隨后,一名“公安人員”稱查詢到小劉涉嫌跨國洗錢犯罪,讓他交一筆資金配合調查。驚慌失措下,小劉以索要生活費為由讓父母轉賬匯款,一共被騙255萬余元。4月,據日本媒體報道,一名居住在日本長崎市的中國留學生也遭遇了類似電信詐騙案件,蒙受重大財產損失。
防范電信詐騙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懈。面對套路百出、花樣翻新的詐騙手段,海外學子務必擦亮雙眼,保持警惕,保護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內核相似套路五花八門
“在荷蘭,時常有學生向學聯反映會接到類似電話。”陳榆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博士生,也是中國留荷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他說,這類電話的作案手法多是詐騙團伙冒充使領館、當地警局移民局、快遞公司,等等;告知學生“包裹被查到有違禁物品”“簽證或者居留即將失效”“涉嫌刑事犯罪”……以這些理由欺騙留學生配合調查,進而實施下一步恐嚇,企圖謀財。
“租房、代售機票、買賣二手物品、換匯等交易類詐騙也較為常見,同時還有兼職類詐騙,新冠肺炎疫情下衍生出的與接種疫苗、核酸檢測、隔離政策有關的詐騙等。”王學軍是國際安全教育專家、留學安全培訓機構“時分安全”的創始人,協助處理過不少留學生被騙案件。他進一步分析說:“詐騙手段看似五花八門,但實際內核是相似的,就是通過偽造假身份、編造假劇本、利用人性弱點來騙取錢財。具體而言,就是冒充公職人員、房東、中介、航司或旅行社工作者等,謊稱受害者涉嫌違法;或是有性價比極高的商品出售出租、可以輕松賺錢。利用人的恐懼、貪小便宜等心理,誘導受害者轉賬、付款或‘投資’。”
“在部分案件里,詐騙團伙先拉長時間線培養感情,獲取受害者的信任,卸下其防備心理。如果不了解身邊存在的詐騙套路、識別詐騙分子的套路、不懂得保護好個人隱私信息,就有可能讓詐騙分子有機可乘,甚至掉入罪犯的‘精神控制’,進而被騙。”王學軍認為,這也是為何在有關部門和機構一次次發布電信詐騙的相關提醒后,仍舊有一些同學上當被騙的原因之一。
筑牢防線護航留學之路
如果接到可疑電話,海外學子應該如何快速、有效地做出判斷?對此,王學軍建議道:“接到陌生電話,如果不能判斷是否為詐騙,掛斷后不要回撥,而應該去官方網站搜索相關部門電話,并主動致電進行核實。即使對方‘要求’不許聯系其他人,也一定要向使領館、當地警方等確認電話中所述情況是否屬實。”
陳榆認為,還有少部分同學并未對電信詐騙引起足夠重視,容易輕信詐騙信息。“詐騙團伙的詐騙方式層出不窮,不少留學生又涉世未深,因此時常有人落入圈套。因此,學子一定要了解此類電信詐騙的行騙方式,如收到可疑人員來電,建議不予理睬或者直接拉黑。”陳榆說。
對此,王學軍有相同觀點。留學生普遍年齡較小、接觸社會不多,更容易輕信他人,在收到恐嚇、利誘后往往容易“中招”。一人獨自在國外求學,有時無法在第一時間與親朋好友取得聯系,這也增加了受騙的風險。
“我駐外使領館或公檢法人員,通常不會通過電話通知有國內的案件需要處理,更不會在電話里要求轉賬,或是禁止受害人與外界聯絡。因此,一旦接到這類電話,就可以立刻斷定是詐騙,直接掛斷。”王學軍肯定地說。
“電信詐騙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受害人轉賬。”陳榆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快速識別電信詐騙的方法。“海外學子一定要高度重視保護個人隱私和財產信息,守住不轉賬的底線。”陳榆說。
陳榆同時建議,海外學子可以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其中有各種網絡詐騙案例,還設有隨時舉報詐騙信息的平臺。除此之外,海外學子還可以關注當地使領館和教育部平安留學相關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提醒信息,護航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