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國農村現代化相對比較落后。當前,推進農村現代化面臨著不少難點,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產業發展滯后、鄉村建設短板突出、農村基層治理薄弱等,制約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因此,需要從產業現代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及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等幾方面著力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農村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 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黨在現代化建設新階段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關系著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質量和成色。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迅速,但農村現代化相比則較落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和弱項。如何加快農村現代化,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農村現代化的內在邏輯
農業現代化主要是指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成為現代農業的過程,而農村現代化是推動落后的農村發展為發達農村的過程,二者分別屬于產業現代化和區域現代化的不同范疇。農村現代化內涵豐富,既包括農村基礎設施、人居環境、農村產業機械化等“物”的現代化,也包括農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想觀念等“人”的現代化,還包括農村教育、醫療、公共管理等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由此可見,農村現代化涵蓋了農村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五個方面的現代化。
農村現代化雖然與農業現代化分屬不同的范疇,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系、互為條件的。農業現代化提供實現農村現代化的物質條件,離開了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就沒法進行;農村現代化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人口、土地等資源支撐,農村的基礎設施和治理水平直接關系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因此,要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
加快農村現代化的迫切性
首先,農村現代化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迫切需要。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現。近年來,在各項政策推動下,農村有了較大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但農村相比城市,在很多方面仍比較落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在教育、健康、養老等方面的投入不平衡,使得城鄉在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存在明顯差距。農村在基礎設施“硬件”和人力資源“軟件”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現代化建設不能成為“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農村和城市都要實現現代化。
其次,農村現代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農村市場是我國完整內需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2021年我國鄉村常住人口共有4.9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35.3%,預計到2035年,農村人口仍有4億多。我國鄉村范圍廣闊,占國土面積的大多數。數量龐大的鄉村人口和廣泛的鄉村區域,意味著農村市場空間廣、潛力大,是擴大內需的潛在力量。但由于農民收入整體偏低,低收入意味著低消費,農村巨大的消費、投資潛力就不能轉變為現實。同時,農村人才、資金、土地等大量生產要素單向流入城市,使得城鄉經濟循環不暢。
最后,農村現代化是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支撐。當前,我國發展正面臨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從國內看,我國正處于調整經濟結構、轉換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發展的資源約束加強,各類投資增速下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從國際看,一些國家對我國關鍵技術“卡脖子”,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持續等,都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化解國內外各類風險矛盾,基礎支撐在“三農”。必須守好“三農”基礎,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
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難點
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加大。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農村各項政策的實施,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較快,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下降明顯,城鄉收入比2013年為2.8倍,到2021年降為2.5倍。但城鄉收入差距仍比較大,收入差距的絕對值在增大。而且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不斷加大。從農村來看,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產業鏈較短,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農民收入較低。再加上農村缺乏新產業、新業態,收入結構單一,增收的渠道較窄。從進城務工農民收入來看,由于受產業轉型升級、外部環境變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收入增長不穩定。
二是農村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村產業發展是農村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產業發展重點在于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與合理的產業結構。目前,無論是產業體系構建,還是產業結構調整都比較滯后。從農村產業體系來看,產業體系不完善。有的地區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有的農村雖然形成了一二三產業體系,但各產業發展滯后,產業融合發展層次不高,農產品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較低,產業帶動性不強。從農村產業結構來看,調整難度較大。由于農村功能發生變化,由過去的經濟和居住功能為主,逐步轉向生態、經濟、服務及居住等的多元化功能,這就要求產業結構做出相應調整。近年來,農村第一產業占比下降,二、三產業占比上升,但產業結構調整的要素制約較為明顯,農村產業發展融資難、融資貴、人才缺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三是鄉村建設短板較突出。由于我國農村建設長期投入不足,造成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是農村基本生活生產設施建設配套存在短板。從農村生活設施來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如,不少農村地區沒有污水管網設施,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缺乏,環境衛生問題嚴重;鄉村道路質量短板較為突出。從農村生產設施來看,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存在建設標準偏低、管護缺乏、綠色發展理念不足等問題,使得農村排水、灌溉和電力等相關設施承載力不夠,對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其次是農村信息化建設有待提升。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一半,但農村地區存在網絡利用方式相對單一、互聯網使用率不夠高、用網質量待提高等問題。最后是農村文化醫療衛生設施建設短板突出,硬件設施、人員配給和服務水平都比較落后。
四是農村基層治理較薄弱。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從鄉村治理主體來看,治理人才缺乏。近年來,隨著大量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出現空心化、老齡化,導致農村社會治理的人才缺乏,再加上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多數農民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使得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力缺乏。農村集體組織力量薄弱,不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沒有能力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到村莊治理中。從鄉村治理內容來看,社會服務不能滿足需求。農民除了對傳統基本公共服務如養老、教育、醫療等的需求之外,對新型服務如金融、法律、文化等的需求不斷增長,但供給都存在短缺。從鄉村治理方式來看,多元化治理方式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隨著勞動力進城務工,鄉村人才大量流失,導致自治、德治建設空化問題。同時,基層干部群眾法治知識缺乏、法治意識薄弱,鄉村法治建設有待加強。
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的著力點
第一,推進產業現代化。產業現代化是加快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需要通過科技手段和先進組織方式,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產業現代化發展。一是形成融合化的產業體系。農業是產業的基礎,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鄉村產業布局,發展特色產業,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充分挖掘農村資源稟賦優勢,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康養產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特色突出、產業鏈完整的鄉村產業體系。二是建立科技化的生產體系。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支撐。加大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動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領域的轉化應用。在農業領域探索實施標準化生產,構建農產品生產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三是構建多元化的經營體系。發展形式多樣的適度規模經營,注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對小農戶要進行組織,積極支持其向現代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為農業提供社會化服務,使產業經營體系朝著專業化、組織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第二,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現代化。鄉村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要補上鄉村建設中存在的短板,重點在于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一方面,建設好鄉村發展的硬件設施。積極做好農村廁所革命和污水治理,提高衛生廁所普及率和生活污水處理率,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覆蓋延伸,加快農村地區倉儲、物流、農產品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發展,推動智慧農業的建設,補足農業農村領域基礎設施短板。另一方面,提升鄉村發展的軟件水平。在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理念指導下,加大農村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投入,促進優質資源向農村地區流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使農民能夠和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現代化的生活和服務水平。
第三,推進農民的現代化。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要使農民的思想意識、文化教育和生產生活方式等向現代化轉變。首先,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充分利用村規民約、牌匾楹聯等文化資源,形成農村良好的文明道德風尚,提升農民的思想觀念。挖掘農村傳統鄉土文化、優良習俗,進行發揚傳承,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的社會精神風貌。其次,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改變農民傳統生產方式,運用先進農業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數字素養,開展手機應用、網上辦事、電商物流、直播帶貨等數字化新理念、新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數字技術、適應市場的變化。最后,推動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隨著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帶來了農村消費觀念轉變,也引起了生活方式的變化。要引導農民具備積極的生活方式,實現從傳統生活方式到現代化文明、健康、科學生活方式的轉變。
第四,推進鄉村治理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治理的現代化。一要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鄉村治理要以自治為基礎,不斷提升自治的方法手段,如規范村級各種工作事務,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推進村級財務事務公開等,調動農民參與村莊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村民自治的基礎上實現法治、踐行德治,通過制度、法律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等建設途徑形成合力,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二要建立多元化治理格局。面對千頭萬緒的基層治理任務,要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發揮“領頭雁”的引領作用,形成黨員帶頭參與治理的良好氛圍。促進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同時在組織、人才、資源和服務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三要運用科技化、數據化手段推動鄉村治理轉型。把傳統治理提升為現代治理,加大理念創新,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提升治理效率,促進鄉村治理水平的現代化。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白描、苑鵬:《現代化進程中我國農民全面發展的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改革》,2021年第12期。
②周文、劉少陽:《鄉村治理與鄉村振興:歷史變遷、問題與改革深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7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