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是一個海島型城市國家。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實施以工業化為中心,以此帶動城市多元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并成為世界上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之一。新加坡將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的總體規劃,確定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路徑,不斷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新加坡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
【關鍵詞】新加坡 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伴隨著世界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各國主要城市得以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城市成為各類資源和人口的聚集地,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因而城市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性問題。2015年,聯合國推出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第11個發展目標提出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社區。在世界各國城市發展中,新加坡較早提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制定和實施了城市發展計劃與政策,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加坡海島型城市發展的特色
新加坡城市發展史是一部從荒涼的漁村到自由貿易港再跨入現代化和國際化城市的歷史。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1965年正式獨立。這一時期,新加坡的轉口貿易急劇衰退,人口劇增,失業嚴重,許多人居住在貧民窟和棚戶區,城市面臨著嚴酷的生存問題。建國以后,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以工業化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戰略,以工業化帶動城市經濟多元化和基礎設施現代化,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并邁向國際化的大都市。
第一,以工業化帶動城市現代化和多元化發展。20世紀50年代末,新加坡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利用戰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有利時機,引進跨國公司資本與技術,興建裕廊工業區,發展面向出口工業,逐步形成了以煉油業、電子電器業、造船和修船以及鉆井平臺制造業為主的制造業結構,并帶動對外貿易、交通運輸、金融和旅游業等部門快速發展,促成城市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新加坡最先建成亞洲最大的集裝箱碼頭,1975年興建了當時亞洲最先進的樟宜國際機場;1968年創立了亞洲美元市場,鼓勵跨國銀行和金融機構到新加坡從事離岸金融業務,進而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加坡興建世界一流的旅游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使旅游業成為重要的產業部門。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加坡提出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推動國內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大力發展國際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轉變。跨入21世紀,新加坡加快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2009年提出經濟轉型的決策,2016年推出產業轉型計劃,2019年,推出人工智能科技計劃,打造促進人工智能生態發展的環境。
第二,以環球城市為定位,不斷增強國際經濟中心的地位。新加坡一直將城市發展定位為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大都市,其城市規劃和建設始終圍繞增強和鞏固國際性經濟中心的地位。2010年,政府提出將新加坡建成環球和亞洲的樞紐,鞏固與提升新加坡作為世界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旅游會議中心的地位,并努力打造世界研發與創新中心。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業生產和出口基地;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裝箱港口;新加坡以實里達航空園為核心建成了亞洲最大航空維護、修理和翻修中心;新加坡創立了亞洲美元市場,外匯市場交易額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主要的離岸銀行業、基金管理業和風險管理業中心;新加坡致力于創建全球和區域科技研發中心,加大對研發和創新的投資,力求建成如瑞典、芬蘭、以色列的研究型、創新型和創業型的經濟體。目前,全球100家頂尖科技公司中已有多達80家公司在新加坡開展運營業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東西文化的交匯薈萃,又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會議中心。
第三,以藍色經濟為支柱,構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加坡的城市發展因海而生,倚港而興。1824年,英國宣布將新加坡辟為自由港,新加坡成為東南亞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20世紀50年代末,新加坡實施“替代進口”工業化,但仍維持自由港地位不變。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新加坡推行“面向出口”工業化,帶動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逐漸構建海洋產業結構,建成了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國際海事工業中心、國際海洋航運中心、國際海事金融和仲裁中心,由此確立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地位。近年來,新加坡相繼出臺海洋產業轉型藍圖,包括能源和化工產業轉型藍圖、海事工程產業轉型藍圖、海洋運輸業轉型藍圖,加快臨海工業和海運業的轉型升級,打造未來海洋產業競爭力。新加坡推進裕廊島產業園的轉型升級,并已躋身于世界級煉化基地的行列。2013年,新加坡公布了大士港建設規劃,計劃在30年分四個階段,投資逾200億新元,建成集港口航運、臨港工業、海事工業以及其他港口事業為一體的超級港口綜合體。到2040年,大士港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全自動化集裝箱港。此外,新加坡加大海洋研究開發投入,建立了圣約翰島國家海洋實驗室,以打造世界海洋研發和創新中心。
第四,以綠色為城市主色調,打造宜居的綠色之城。五十多年來,新加坡政府組屋和市鎮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綠色組屋和綠色社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加坡政府提出,要設計和建造新一代可持續、智能和宜居的組屋。在新鎮規劃建設中,更加注重智慧和可持續,從更接近大自然的登加到海濱的榜鵝、從中央地區邊緣的皇后鎮到嘗試新住房概念的甘榜武吉士,政府推出了新型住房類型,一些住宅項目與城市綠化和屋頂花園相結合,社區中心整合多種服務設施。作為聞名于世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十分重視城市公園建設和立體綠化,以豐富城市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立體景觀效果。目前,新加坡共有超過350個公園和4個自然保護區,政府計劃到2030年公園面積增至每千人0.8公頃。同時,新加坡興建覆蓋全島的綠色走廊網絡,該綠道網絡超過300公里,連接主要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它的規劃著眼于充分利用排水道緩沖區,車行道保留區等低效土地,增進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綠色開敞空間的可達性。
新加坡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經驗
建國五十多年來,新加坡城市建設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的總體規劃,確定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路徑,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計劃、綠色發展藍圖和“智慧國家”計劃,不斷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新加坡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2009年,新加坡推出“永續新加坡發展藍圖”,這是政府首次明確地將可持續發展納入中長期國家發展規劃之中。該藍圖提出了新加坡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力求發展且將對資源和環境影響最小化為指導思想,既要保證未來經濟和人口發展,但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2014年,新加坡出臺“2015年永續新加坡發展藍圖”,它是2009年“永續新加坡發展藍圖”的延續。在該藍圖中,政府提出宜居而可愛的家、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活躍而親切的社區三大主題,確定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預期目標集中在綠化和水空間、交通、資源優化、空氣質量、防范水澇、社區發展等六個方面,每項均有可量化的指標,便于對可持續發展績效進行衡量。例如,2013—2030年,新加坡空中綠色植物面積將從61公頃增至200公頃;高峰時段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從64%增至75%;達到綠色標志認證等級的建筑比例從21.9%增至80%。①
注重政府規劃主導,制定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和路徑。由于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政府高度重視制定城市中長期發展規劃。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新加坡就開始編制總體規劃,指導10—15年中長期發展的法定土地使用,涵蓋了戰略性的土地使用和交通規劃,該計劃每五年檢討一次,并將概念規劃的長遠策略轉化為詳細的計劃。此外,制定與新加坡總體規劃藍圖相配套的具體部門計劃,包括各政府部門和法定機構制定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例如,新加坡的市鎮和組屋區發展藍圖、2040年交通發展藍圖等。
以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為主導,不斷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新加坡始終將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政府適時采取產業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逐步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轉變,不斷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1985年,新加坡提出未來十年制造業和服務業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缛?1世紀,新加坡將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作為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重點。2010年,新加坡推出打造新的競爭優勢的七大經濟戰略。2016年,新加坡制定了面向“工業4.0”的產業轉型計劃,為23個工商領域制定轉型藍圖,以提高企業生產力、投資技能、推動創新和走向國際化為目標。②
制定綠色發展藍圖,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2021年2月,新加坡公布“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確立了城市綠化、可持續生活和綠色經濟的發展目標。該藍圖提出城市綠色發展的五大支柱,即自然之城、能源重置、可持續生活、綠色經濟和具有韌性的未來,確立城市綠色發展的目標,即到2030年將新加坡建成綠色美麗的自然之城;通過綠色能源和綠色建筑,減少學校碳排放,實現部分學校碳中和;尋求綠色增長機會,助力企業提升綠色產業開發能力,推進裕廊島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建設碳交易和服務中心,建設亞洲乃至全球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做好針對海平面上升和糧食安全的充分準備。③
實施“智慧國家”計劃,構建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和數字政府。在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智慧城市構建成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早在2006年,新加坡就頒布了“智慧國家2015”計劃,2014年政府又公布了“智慧國家2025”十年計劃,該計劃是“智慧國家2015”計劃的升級版,也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藍圖。它旨在實現新加坡的數字化轉型,包括衛生、交通、教育、城市發展、金融等領域的變革,以適應數字化時代。該計劃提出智慧國家建設的三大支柱,即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和數字政府,旨在增強數字包容性、構建具有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體、重塑政務信息化管理架構。
盡管新加坡自然資源稟賦和城市發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首先,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城市轉型。新加坡一直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統籌城市發展,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城市總體規劃。對于城市化發展進入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借鑒國際上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結合具體市情的特點,探索城市轉型與發展的路徑。其次,重視城市發展規劃和實施,促進城市規劃延續性和法治化。長期以來,新加坡高度重視城市總體規劃,政府與民間相互協調合作,維護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和延續性。現階段,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推動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規合一”,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促進城市規劃的標準化、規范化和法治化。最后,促進城市綠色轉型的多元化和協調性發展。在城市綠色轉型中,新加坡十分重視產業轉型、社會轉型、生態轉型和空間轉型的協調發展。城市綠色轉型要堅持創新驅動,培育高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堅守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狠抓生態修復,推動城市功能網絡化布局,打造智慧型“綠色家園”。
(作者為廈門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教授、南洋研究院原副院長)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當代東南亞海洋經濟研究”(項目編號:21FGJB02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MEWR, MND (2014): Sustainable Singapore Blueprint 2015:Our Home,Our Environment,Our Future. pp. 108-109.
②MTI: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 of Singapore.
③Introducing the Green Plan,A Singapore Government Agency Website.
責編/李丹妮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