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季落幕,42家上市公司因觸及退市指標而被退市預警,創歷史新高。42家這個數字背后釋放一個強烈信號:退市常態化在加速落地。
曾幾何時,A股“退市難”被投資者廣為詬病。虧損的、市爛的甚至是造假的垃圾票,竟然可以成為“不死鳥神話”。實在不行還能靠賣殼大賺一筆,由此造成市場“炒差炒殼”的不良風氣。如今,隨著退市制度的完善,這種扭曲之態將被逐漸糾正。
動因之一是注冊制改革不斷深化。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退市決定經歷了行政決策、行政動員與市場機制的艱難磨合,退市條件由單一標準到多元標準,呈現從政府強制向市場選擇的變遷。在注冊制大旗下,IPO新股發行數量越來越多,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要求退市的力度也得跟上。因為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是“一體兩面”,只有建立起“有進有退、進退有矩”的市場秩序,才能真正實現優勝劣汰,進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今年是穩步推進全面注冊制的關鍵節點,更需要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對退市難破局動真格。近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這和退市新規形成了“組合拳”,使得“應退盡退”理念得到進一步落實。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退市第一股也將誕生。科創板公司紫晶存儲因兩年三換會計師,財報連續非標被證監會立案,從而披星戴帽,變身*ST紫晶。開市不到3年的科創板將出現退市公司,有的投資者驚呼“沒想到”。其實,這并不奇怪,科創板不能因為是“銜著金鑰匙出生”而被特殊對待。相反,正因為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是增量改革,更要遵守“新的規矩”,嚴格施行與注冊制配套的各項制度和監管措施。
退市常態化推進了市場優勝劣汰生態加速形成。投資者既要看到這一利好市場的因素,同時,還要更加關注*ST公司的退市風險。如果還用老黃歷來看問題,依然熱衷于炒小炒差,無疑是火中取栗。
另外,這對上市公司也敲了警鐘。一些試圖靠炒概念、造假等魚目混珠的違法違規行為,越來越難以逃脫監管法眼。一些設法通過各種“財技”打擦邊球實現“報表式”盈利,或者依靠突擊構造交易等行為來規避退市的做法,也失去了套利空間。*ST公司想要避免退市,只能是專注主業,切實提升盈利能力,或者引入優良資產進行實質重組并購等。
對監管部門而言,要認識到維護社會穩定與保護投資者權益,是退市機制必須邁過的“門檻”。要“退得下”“退得穩”,離不開拓寬投資者賠償資金來源,更快更好地推進先行賠付、責令回購、集體訴訟制度實施,以進一步加強對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離不開加大風險揭示力度,加強投資者教育和投資風險警示,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念,引導投資者理性買賣退市公司股票;離不開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配合做好糾紛處置和維穩工作。
“進水”和“出水”都通暢了,A股“大池子”才能實現良幣驅逐劣幣,優勝劣汰,真正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