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適合我國基本國情、發展基礎條件和民生保障需要的全民醫保體系已初步形成。制度優勢不斷顯現,民生保障效果斐然,并在系統集成三醫(醫療、醫保、醫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等方面持續發力,為全球醫療保障實踐提供了有益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中國特色全民醫保的制度優勢得到充分檢驗
全民醫保是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基礎。我國在醫保改革之初,就確定了要立足中國實際,用較短時間建立并不斷完善全球最大的醫療保障網,特別是2018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醫療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基本制度不斷優化,重大改革攻堅克難,全民醫保體系的制度優勢得以展現。
目前,我國已提供了有效的住院和門診大病保障,健康預期壽命、嬰幼兒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已優于不少高收入國家,2020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下降到27.7%,看病貴問題得到極大緩解。在因病致貧返貧風險防范方面,實現近1億貧困群眾基本醫療有保障,更好守住了健康底線。在三醫協同方面,支付方式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集采政策破題藥價虛高,為三醫集成蹚出了中國道路。在新發傳染病風險應對方面,醫保政策也靠前發力,實現疫苗個人“零費用”、救治個人零負擔。
按照可比口徑來看,我國醫保制度績效已優于大多數國家,健康保障網不斷織密扎牢,政策工具更加創新有效。在醫保制度道路選擇上,我國有著堅定的制度自信。
保基本與可持續是全民醫保的底線要求
“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仍將加劇、就業方式更加多元,再加上我國醫保制度自身仍存在局部性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建系統更加完備、更加成熟的高水平全民醫保體系,改革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從制度發展的底線要求來看,要堅持千方百計保基本、必須做到可持續。
在保基本方面,要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病有所醫”的保障需求,把保基本理念貫穿始終。要堅持應保盡保,適應人口流動和就業形態變化提升參保質量,確保靈活就業人員根據自身實際,以合適方式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并放開參保的戶籍限制。要合理確定待遇標準,加快補齊重特大疾病救助的短板,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把更多救急救命好藥納入醫保。同時,要嚴格確定基本保障內涵,厘清待遇支付邊界,特別是要堅持制度的統一和規范性,嚴格落實待遇清單管理的剛性約束,不搞地方福利攀比。
在可持續方面,要充分預估制度可能面臨的支付壓力和支出風險。在籌資環節,應均衡個人、用人單位和政府多方責任,提高基金統籌層次,強化預算管理,實現基金長期穩健運行。在支付環節,要加快統一藥品醫用耗材目錄和醫療服務項目支付范圍,發揮好醫療保障的戰略性購買功能,提高基金支付績效。同時,要在多層次體系建設上進一步發力,扎牢救助網底,規范和完善大病保險、職工大額醫療費用補助、企業補充醫療保險等制度功能,鼓勵和支持商業健康險、醫療互助有序發展,從而有效減輕人口老齡化、就醫需求增加對基本制度形成的支付壓力。
全民醫保體系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這既是我國民生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醫療保障改革發展的必須遵循。
從各國醫保實踐來看,一些國家盲目擴大醫保政策的兜底范圍,透支了物力財力和負擔能力,對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和醫保制度良性運轉都帶來了不同程度問題。數據顯示,“免費醫療”國家衛生費用占GDP比重往往在10%以上,使宏觀經濟體系背上了沉重包袱,是引發“福利病”和財政危機的重要原因。在高投入下,資源擠兌問題突出。
中國特色全民醫保體系建設要堅持實事求是,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在提高待遇、保障擴面方面精打細算,排出優先序、必選項。沒必要照搬照抄別的國家的制度模式,應始終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條件,不斷鞏固完善適應中國國情的全民醫保制度體系,在發展中改善民生保障質量,在改革中夯實提升醫保治理效能,推動基本醫保制度行穩致遠,實現民生改善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促。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戰略規劃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