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我國面臨的一個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做好“雙碳”工作的重大意義,找準關鍵和重點,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實現長遠目標。

做好“雙碳”工作意義重大

碳達峰碳中和是兩個環環相扣、密切相關的目標,碳達峰是碳中和必須經歷的階段。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碳排放強度起點高、實現時間緊。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一般需用40年以上甚至70年,而我國只有約30年時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們必須對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意義有充分而深刻的認識。

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是內在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同時,我國傳統產業占比較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尚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繁重,產業鏈供應鏈處于向中高端邁進的重要關口。推進“雙碳”工作,持續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將加快形成綠色經濟新動能和可持續增長極,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是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也應當看到,“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應當堅持先立后破,繼續推進節能減排降碳,發展清潔生產,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從維護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能夠提供重要保障。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須臾不可缺少的資源。我國能源消費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較少,不少領域能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而且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隨著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能源消耗量還將剛性增長。做好“雙碳”工作,要以保障安全為前提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自給率,增強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安全性、可持續性。

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看,做好“雙碳”工作體現大國擔當。中國宣布“雙碳”目標,并提出一系列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具體舉措。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巴黎協定》達成、生效和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有序推進“雙碳”工作,為全球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注入強大動力,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抓住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

推進“雙碳”工作,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經濟規律,抓住重點、把握節奏。去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與《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前者明確了我國“雙碳”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后者細化部署了“碳達峰十大行動”。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扎實推進關鍵領域的各項重點工作,確保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取得積極成效。

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要優化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合理發展天然氣,安全發展核電,大力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努力以非化石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消費量;改善能源供給、轉化和利用方式,形成少排碳、不排碳的新模式;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實現能源管理數字化、智能化。要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堅持安全降碳,堅持節能優先,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實現能源的安全、高效、清潔、低碳、可持續發展。

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減碳曲線與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城市化水平密切相關。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存量優化和增量提質,推動鋼鐵、有色、建材、石化等行業碳達峰。工業既為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用提供豐富的產品,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之一。要把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加快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切實減少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服務業低碳發展;大力推行綠色設計,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促進石化化工與煤炭開采、冶金、建材、化纖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引導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制品化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

加快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將綠色低碳發展要求貫穿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增強城鄉氣候韌性,建設海綿城市。結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加快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推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提升城鎮建筑和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因地制宜推行熱泵、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等清潔低碳供暖。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推動不同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有效銜接,降低空載率和不合理客貨運周轉量。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廣電力、氫燃料、液化天然氣動力重型貨運車輛,不斷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優化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發展智能交通,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加快交通運輸電動化轉型。

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優良的生態環境具有高質量的固碳能力,可將大氣中自由運動的“動碳”轉化為內嵌于生物圈、水圈、巖石圈的“靜碳”,從而減輕大氣溫室效應。發展富碳農業,依據自然界植物生長規律,遵循生態環境學、能源經濟學、土壤學、植物學等基本原理,運用系統工程和現代科技成果,將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納的巨量二氧化碳用于農作物生長,同時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發展光伏發電不僅不需要水資源,還能增加低碳能源供應。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鞏固和提升我國碳匯能力筑牢基礎。以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為重點,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濕地和耕地保護,不斷提升碳匯能力。加強與國際標準協調銜接,完善調查監測核算體系,鼓勵試點探索。

多措并舉實現長遠目標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多維、立體、完整的系統工程,不可能由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單位“單打獨斗”。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發揮地方、行業、企業和公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分類施策、持之以恒、重點突破。各地各部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落實措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行業、企業積極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的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大創新力度,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理論和制度創新,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負碳重大關鍵技術,有序推動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的攻關。深入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成因、碳匯等基礎理論和方法,突破儲能、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實現氫能及儲能技術、先進安全核能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協同推進,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破解“卡脖子”難題,并為顛覆性技術留足空間。大力發展碳循環經濟,變能源和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廢物”為含碳材料等有用資源,實現多能互補、梯級利用。加快培養一批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等領域的專業化人才隊伍。

健全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完善投資、金融、財稅、價格等政策體系,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和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完善碳排放數據管理和發布制度,并與國際標準銜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保障能源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開發。統籌推進綠色電力交易、用能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的建設。

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實現“雙碳”目標,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引導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大力破除制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綠色低碳經濟體系的建立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應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大力倡導勤儉節約,堅決反對不合理的奢侈浪費,鼓勵公眾低碳出行、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等,從而使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時尚。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主動參與氣候治理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扎扎實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加快共建“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綠色轉型,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進一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應有貢獻。

同時,還要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確保安全降碳。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

[責任編輯:潘旺旺]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