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理論傳播必須面向青年、抓住廣大青年,以思想含量贏得傳播流量,以思想理論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把握當代青年人的文化生態特質,做與時和勢相匹配的理論傳播。近年來,依托于網絡信息技術而快速發展的新媒體,不僅在傳播理念、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上具有嶄新的特征,在發展規模、傳播功能等方面后來居上,直接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其中,在1990年代中葉至2010年前出生的“Z世代”,其信息獲取、社交娛樂、社會認知及價值觀構建等均高度依賴于互聯網。網絡和移動端成為年輕人獲取資訊和接受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由此衍生出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數字新青年”的諸多特質,最鮮明的是圈層化。從網絡受眾的角度看,“圈層”指人們信息的接受、文娛產品的選擇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對固定的群體范圍內進行。青年文化圈層化,主要表現在根據人生經歷、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共同取向與慣習,用戶被劃定為若干個群組;在這些具有獨特自我標識的信息圈層里,完成對信息、知識、理論觀點的獲取,并由此形成對特定信源的偏好和依賴。特定文化圈層和交流群組一經形成,小眾化、粉絲化甚至碎片化的傳播形態就越來越日常。一方面,年輕人對“獨特性”“個性化”的追求加固了圈層的壁壘,另一方面,各種移動端應用借助所謂“算法”精準推送,又進一步強化這一趨勢。因為圈層化的作用而造成傳播學上的“信息繭房”效應,這使得圈層內部與文化整體相隔膜,缺乏對社會整體的理解和認知,大眾化理論傳播于是遭遇到了接受障礙。這正是目前面向青年人的理論傳播必須破解的最大現實難題。
數字化時代,青年文化的圈層化是社會發展必然現象,我們要正視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更好地傳播主流思想理論。人在哪里,重點就應該在哪里。理論傳播應該捕捉到這一敏銳的時代特征,構建對口青年人、富有親和力的話語體系,積極運用“理論與輿論”共振力、“內容與形式”辯證法,增強理論傳播的表現力、表達力,以時代性、交互性的傳播態勢實現“破壁出圈”,最大程度最大范圍實現理論傳播的覆蓋面與到達率。
理論表達效果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傳播技術的演進,在于傳播過程中不是第二性的,而是第一性的,內容的生產方式應當適應傳播的新業態。互聯網引起的傳播方式的巨變,傳統的理論文章嫁接到互聯網上,必須轉換話語系統,加入視覺化、可感知的傳播方式,這對于理論傳播本身也是一個挑戰。理論或許是灰色的、抽象的、不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在傳播中就更需要和用戶的日常生活、青年人集中關注的問題結合起來。要化理論為故事,用故事來講理論,做好理論的生活化、接地氣,融入青年生活圈、介入青年精神圈里進行觀點傳播。當前,基于漫畫、動畫、游戲等虛擬世界所形成的二次元文化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青年亞文化現象。對此,理論傳播要接納“二次元”要素,走進虛擬空間,思青年之所想,解青年之所惑,借青年之所愛通過抖音、短視頻等可視化方式,讓理論傳播形式輕盈靈動,實現嚴肅與活潑兼具的思想升華。把“有意義”的理論表達得更“有意思”,讓正能量更強勁、引導力更豐沛。
理論傳授鏈條既“眾籌化”又“交互化”。當代青年文化看似原子化生存,實質青年文化交流更講平等、更講互動。而網絡傳播本身也是一個注重平等傳播的過程。越來越多的理論媒體已經意識到,理論傳播必須轉變姿態,決不能只是讓用戶被動地接受。面向青年的理論傳播要注重自愿原則,讓人們依興趣而非因為某種利害關系去自發學習。目前,從傳播接受的角度來看,理論傳播出現兩個新的趨勢,一是隨著文化消費的增加,理論內容對于大多數青年來講也成為了消費的對象,二是年輕人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開始對理論內容的生產與交流產生了更為主動的參與性。讓年輕人講給同齡人聽,讓年輕人在學與思中參與理論再傳播,也讓年輕人個體之間或群組之間進行理論層面的探討與辯論,這就是最符合青年文化規律和型態的理論“眾籌”和理論“交互”。還要實事求是看到,青年自身的理論傳播不一定淺,更不等于所謂“雞湯”,社科知識、研究數據甚至理論概念都能夠以社交化傳播的方式呈現。以真正的“青年之音色”敘述理論與故事,有部講述馬克思生平和思想的動畫片《領風者》已經證明了年輕人自我參與理論傳播的可行性、科學性和實效性。情節必須忠于史實,情境卻不刻板,正如主創者所言,劇本的思想性高度凝練,動畫細節的考據極其嚴謹,“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對革命巨人的偉大友誼,二人主要通過信件交流,如何能讓兩個人說起話來?創作者在動漫中進行了合理的虛構性還原,有聲有色、有味有料,贏得了年輕受眾與青年馬克思的共情。”魯迅曾說過,“偉大也要有人懂”,“懂”就是最生動最有效的傳播。社交媒體時代,青年的群體認同和價值共識容易被主觀情感、個人價值觀所裹挾。只有在“同質吸引”的影響下,青年群體才能更多地以興趣、情感、文化等“趣緣”為紐帶聚在一起,在理論眾籌與交互中獲得價值的認同、精神的滿足與思想的慰藉。
理論爆款產品既“可遇”又“可求”。媒體界有一種較為流行的消極觀點,認為現象級產品大都可遇不可求。實則每一爆款產品的產生皆非偶然,自有其不斷創新的內生動力和產品邏輯。理論只有講得徹底、講得通俗,才能說服人。理論如果要實現最廣泛的傳播,必須盡可能地突出“適用”“管用”:一方面在文章編輯和視覺設計中要適應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在主題聚焦上注重小切口、注入小確幸、引入小看點,讓年輕人像追劇一樣“追理論”。讓更多理論產品擁抱青年人、走進青年人、點燃青年人,當務之急是要培育一批受年輕人擁躉的理論“網紅”、理論“大V”。善于借力一些名人、專家的博客和微信圈,在現有的“粉絲”存量上增加更多愛理論、學理論的“粉絲”。包括高校馬院教師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當責無旁貸地擔當起理論傳播的意見領袖之角色,敏于抓住網絡環境中的熱點、難點,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讀、分析熱點事件,巧妙引領輿論,解答青年人關切的社會議題。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應該關注時代敘事,在日常敘事中體現意識形態,與嫻熟運用新技術手段的媒體工作者一道,做更優更好的學理、道理、哲理融為一體的思想供給品,帶動圈層中的“后浪”們接受理論、熱愛理論、服膺理論、踐行理論,以過硬的理論素養提升工作能力和斗爭本領。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