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何華為年報會引起如此高的關注度?作為一家科技領軍企業,華為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旗幟,是中國企業創新的風向標,也是中國企業抗壓潛能的測試器。華為穿過了重重壓力的劫難黑障區,表明中國企業開啟了新一輪的高速發展周期。當華為多年積淀的技術蓄能開始向云、數字能源、智慧煤礦、智能汽車等領域輻射時,這種技術溢出將使這些新行業從一開始就站在新技術的高起點上。科技領軍企業這種巨量前沿技術的加持,將使相關產業獲得爆發式的發展動能,并且快速形成新的生態圈,由此帶動各個產業進入更高維度、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重重壓力之下,華為交出了一份頗有看點的年度報告:不僅凈利潤實現75.9%的高增長,而且華為云、數字能源等新業務快速成長,表明華為布局調整已經顯露出轉型升級的新動能,而這種新動能的根基正在于華為持續多年的高強度研發投入,著眼長遠布局未來,探索出一條逆勢突圍的新路徑。
穩健經營:供應鏈承壓之下穩步發展
“企業整體經營情況符合預期,運營商業務表現穩定,企業業務穩健增長,終端業務快速拓展新產業,生態建設進入快車道。”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3月28日舉行的華為年報發布會上如此評價2021年的“成績單”。
這份備受關注的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華為實現收入6368億元,凈利潤1137億元,同比增長75.9%,經營性現金流快速增長,達到597億元,資產負債率57.8%,相比上一年下降了4.5個百分點。
華為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分析年報時表示,經營性現金流的增長直觀地說明公司主營業務的造血能力在持續增強,公司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能力也在同步提升。這是華為能夠保證在未來長期持續投入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從資產結構中也可以看到,華為將近99%的資產是有形資產,這樣的資產布局是符合華為公司一直以來穩健投資、內生化發展的業務策略。
“從收入、利潤、資產負債率、經營性現金流這幾個維度的數據可以看到,華為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財務的韌性和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持續為客戶提供服務、創造價值。”孟晚舟說。
具體到各個業務板塊,年報還顯示,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三大主營業務)穩健發展。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占比為44.2%,受益于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業務保持穩健,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2815億元,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企業業務收入占比16.1%,借助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速的勢頭,實現持續增長,2021年銷售收入1024億元,華為云、數字能源等新興業務板塊收入增長超過30%;消費者業務收入占比38.2%,實現銷售收入2434億元,在手機、平板、PC這三個受限業務領域的收入出現了下滑,但可穿戴設備、智慧屏等業務收入增長超過30%。
此外,華為云、數字能源、煤礦港口公路軍團、智能汽車部件等新業務快速成長,生態發展進入快車道。
至于華為整體收入規模的下降,孟晚舟坦言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一是過去三年華為在供應連續性上是持續承壓的,這是眾所周知的原因;二是運營商業務與全球5G建設的周期緊密相關,中國經過2020年5G建設高峰,到2021年有所放緩;三是華為和全球所有企業一樣,在疫情下承受了一定的壓力。
積蓄動能:高強度研發投入積淀潛力
年報顯示,華為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1427億元,研發投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達到22.4%,為近十年來的最高位。從2012年至2021年的研發投入數據可以看到,華為早在2013年的研發投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是13.2%,到了2021年占比已經達到22.4%。十年來,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8450億元。
最新發布的《歐盟2021年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顯示,華為研發投入居全球第二,僅次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同時,華為還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 2021年12月31日,華為在全球持有的有效授權專利超11萬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
在華為,研發的投資不受利潤的約束,這是一貫堅持的做法。華為年收入的10%固定投入到研發領域,這一條寫進了華為的“基本法”。孟晚舟表示,華為的真正價值在于長期在研發領域的投資所沉淀和積累下來的研發能力、研發隊伍、研發平臺,這才是華為公司構建長期持續競爭力的一個核心。
郭平表示,華為的生存和發展要依靠研發領域持續的強力投資。過去幾年,華為在研發上進行了大量的工程和技術的創新,華為也正在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方面的突破性研究。面向未來,華為還會繼續保持高強度投入,華為的問題不是靠節衣縮食能解決的,華為要進行系統架構的優化、軟件性能的提升和理論的探索。同時通過解決技術和工藝的難題,構建一個高度可信、可靠的供應鏈。
這些投入主要是在三個方面:進行系統架構的優化、軟件性能的提升、基礎理論的探索。目前華為面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困難,要生存就必須加大戰略投入,在單點技術領先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積極地尋求系統的突破。華為主力通信產品采用多核的結構,支撐軟件架構的重構和性能的倍增,相當于為芯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這能夠增強華為持續的供應能力,比如用面積換性能、用堆疊換性能,使得不那么先進的工藝也能夠持續華為在未來產品方面具有競爭力。
謀定未來:以人才濃度對抗技術難度
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是華為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要素。近年來,華為已經簽約283位“天才少年”和優秀應屆畢業生2.6萬人。在《福布斯》2021年全球最佳雇主排行中,華為位列第八,反映出華為對人才的吸引力。
郭平透露,華為總結了ICT行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世界級的人才一起來共同攻克這些世界級的難題。華為提出讓天才成群而來,讓專家在關鍵領域充分發揮作用,使得人盡其才,讓他們在科學領域中橫沖直撞,以人才的濃度對抗技術的難度,持續地推動理論、架構和軟件的創新。
郭平還表示,華為也正以開放的心態在全球實現技術能力的布局,貼近學術源頭,與全球高校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已經在學校附近建立了搜索、牽引、開放、思辨的“黃大年茶思屋”,向全社會開放。這也是華為科學家交流的通道,啟發在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共同建立面向未來的燈塔。“華為將沿著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前進,依靠人才、科研和創新精神三要素,持續加大投入,力求實現基礎理論、架構和軟件的技術底座重構,構筑長期競爭力。”
此外,華為在生態方面也持續加大投入。郭平介紹,相比傳統產業,華為云、計算、智能終端和智能汽車離開開發者和生態伙伴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過去幾年,盡管面臨了很多挑戰,華為仍然獲得了全球800多萬開發者的喜愛和支持,他們正采用華為開放的平臺、開源的軟件和豐富的工具提升開發能力和效率。“在ICT系統方面,華為捐獻了歐拉,支撐商用了100萬套,在人工智能框架方面持續耕耘,目前下載量已經超過了百萬,性能逐漸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未來還將繼續穩步推進。在終端方面,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在去年已經達到2.2億臺,第三方生態設備發貨也超過了1.15億。未來華為將會匯聚全行業,共筑繁榮的鴻蒙、歐拉和昇思的生態。”
發展實體經濟是中國未來的重中之重,而幫助實體經濟實現數字化轉型是中國科技企業特別是領軍科技企業的責任和擔當。以煤炭行業為例,安全生產形勢嚴峻,近期行業也正在加速引入智能化手段,提升煤礦作業安全。作為ICT基礎設施的提供商,華為著力利用ICT技術,幫助行業解決問題,打造全面感知、實時互聯、智能控制的智能礦山。比如,用全景視頻的方式,減少中采面的人員數量,用無人駕駛技術替代礦山司機,采用智能巡檢設備降低作業風險。
“在大量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我們把光伏系統打造成智能光伏發電機,在同樣的光照條件下產生更多的電能。去年我們逆變器強大的并網能力,幫助青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2.2GW的光伏電站,成功并網,電站占地面積55平方公里,相當于8000個足球場大小,每年可以發電50億度,可以供全北京城的人用電差不多半個月。同時,電站還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實現了光伏板上發電、光伏板下放羊,讓荒漠變成了綠洲。”郭平說。
在智能汽車領域,郭平再次強調了“華為不造車”,而是“要把30多年積累的ICT能力和汽車行業深度融合,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據介紹,華為現在已經構建了七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已經上市了30多款智能汽車的零部件,通過Huawei Inside和智選模式為車企提供解決方案。“我們與國內外多個車企進行了深度合作,助力客戶造好車,并且實現商業成功。在新的產業分工合作模式下,華為堅持平臺+生態的發展戰略,經過這兩年多的發展,我們已經與300多家伙伴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們還會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的投入,攜手伙伴加速汽車產業智能化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