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楊志勇
近年來,我國通過對財政政策工具的優化,實現了積極財政政策的提質增效。面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面向先進制造業的減稅降費政策,以及其他減稅降費政策,在促進“六保”“六穩”目標任務的落實上,均發揮了積極作用,無論是舊政策的延續,還是新政策的出臺,都是如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財政政策的效能,更好地為經濟穩健前行提供重要保障。
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更好地發揮財政政策保障作用
中國經濟韌性離不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支撐,因此,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也應以國內市場高效運行為重點。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經濟體量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要建立起更加高效的市場運行機制,讓旺盛的市場需求得到充分釋放、讓市場供給充分有效。消費升級換代是當下國內市場的重要特征之一,這對高品質商品供給也提出新的要求。眼下,我們需要提防高品質商品斷供的風險,特別是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商品。對此,需要從消費市場、供給市場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內部市場共同發力,提供財政政策保障。
從我國財政政策實踐中汲取智慧
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持續性前提上。財政政策依托于財政工作,如果缺乏對財政正常運行態勢的把握與理解,就難以真正了解財政政策。只用赤字率的高低來判斷財政運行狀況是遠遠不夠的。要追求更高水平的財政運行,則需要處理好積極財政政策平衡問題。新中國成立至今豐富的財政政策實踐充分說明了政策選擇必須與體制機制緊密聯系,只有加快全面深化改革,財政政策保障作用的傳遞才能更加順暢,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合力才會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構建財政政策新理論,為財政政策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現實的發展仍然需要不斷創造出新的財政政策理論。新的財政政策理論的構建,涉及財政政策常態化等問題。財政政策有擴張、緊縮、中性之分,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在未來還會有新表現嗎?擴張、緊縮、中性與經濟周期緊密聯系,而未來經濟周期變動還會和當前一致嗎?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對經濟周期有什么影響?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未來貨幣政策怎么與財政政策配合還有很多新問題需要面對。
時至今日,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已經超越“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簡單操作模式,必須跳出松緊政策單一維度選擇思路。讓宏觀經濟政策更好的持續發揮作用,就必須在經濟穩健前行的目標下,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優化現有財政政策為切入,更好發揮財政政策保障作用,并形成公共政策合力,讓市場主體以及社會各個層面都動起來,共同促進宏觀經濟的穩定,或是今后一段時期財政工作的重點。同時也應認識到,這一需求并不是傳統財政政策理論可以實現的,需要創新發展出更接地氣的新財政政策理論。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這意味著我國在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上需要達到更高的水平。經濟政策走向的選擇,需要建立在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充分把握之上。從本質上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本來就是隨著短期經濟形勢需求變化而作出調整的。宏觀經濟形勢變了,經濟政策就要有相應的變化,加之開放經濟體制所遇到的新挑戰,讓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加困難。這無疑都需要新的理論研究支撐。
宏觀經濟政策基于經濟體制,也基于宏觀經濟治理格局。好的宏觀經濟體制和好的宏觀經濟治理格局能有效減輕財政政策選擇時可能面對的壓力,減少政策誤判的成本。相應地,有效的貨幣政策同樣會減少貨幣供應量選擇的誤判。總之,新的財政政策理論應能厘清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關系,并為明確財政政策保障作用發揮過程中貨幣政策合理定位提供充分且科學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