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結構的現狀分析

【摘要】實現普及計劃階段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優化民辦高等教育結構不可或缺。基于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學科結構與區域結構現狀的分析,發現當前存在層次結構重心低、專業設置市場導向、區域均衡發展不足等問題。優化民辦高等教育結構,提高民辦高等教育質量,要做到:支持民辦高校探索發展研究生教育;扶持民辦高校建設基礎學科;引導中西部地區民辦高校高質量提升。

【關鍵詞】民辦高等教育 層次結構 學科結構 區域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的《“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正式實施。根據方案,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成為推進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與任務。本文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對當前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學科結構、區域結構的發展變化進行梳理,探討民辦高等教育結構變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提供策略。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結構的現狀

首先從層次結構來看。從規模現狀來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體量較大,各類型層次學生人數在普通高校中大都占據顯著地位,基本滿足了適齡青年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截至2019年,民辦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的招生數分別為1088494人、1108415人、1015人(經教育部批準,西湖大學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相繼于2017年、 2018年開始實施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西湖大學的19名“西湖一期”博士研究生、120名“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均于2017年秋季和2018年秋季入學),分別占普通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的約29.0%、34.6%、0.1%;民辦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的在校生數分別為2697973人、4390307人、2004人,分別占普通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的約26.7%、33.5%、0.1%;民辦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的畢業生數分別為725547人、970675人、483人(暫不包括西湖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人數),分別占普通高校專科、本科、研究生的約24.9%、32.6%、0.1%。可以看到,各項指標均顯示民辦高校學生絕大部分集中在本科和專科階段,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較為薄弱。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十年前相比,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培養研究型人才方面實現了質的突破。目前,我國已有5所民辦高校試點開展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西安翻譯學院、三亞學院等民辦高校在2020年成為擬新增碩士學位授權單位。西湖大學自創辦伊始就招收博士研究生,獨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開創了我國民辦高校博士研究生培養的先河,為我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發展帶來了曙光。

從總體規模變化來看,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各層次規模大幅擴張,本科與專科層次實現數量上的跨越式增長。以招生數為例,民辦高校本科層次人數從2005年的37410人增長到了2019年的1108415人,增長了1071005人,增長率2862.9%,年均增速為27.4%,在普通高校總招生數中的占比增加了33個百分點;民辦高校專科層次人數從2005年的398691人增長到2019年的1088494人,增加了689803人,增長率173.0%,年均增速為7.4%,在普通高校總招生數中的占比增加了11.6個百分點。此外,民辦高校本科招生數比例的顯著增長使得專本比從2005年的10.66:1降為2019年的0.98:1,專本比大幅下降,專科層次與本科層次人數基本持平。可以看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規模的主要增長點在本科層次,民辦高等教育類型層次結構的重心在提升。

其次從學科結構來看。筆者從我國的東、西、南、北部地區共選取10所本科層次的民辦高校、10所專科層次的民辦高校、6所招收研究生的民辦高校,對其學科結構進行研究,發現不同層次的民辦高校的學科結構呈現出較大差異。

從本科層次民辦高校的學科結構來看,2020年10所民辦高校的本科專業布點數按照從高至低依次為:管理學、藝術學、文學、工學、經濟學、交叉學科、教育學、醫學、法學、理學、農學、歷史學、哲學。其中,沒有學校開設哲學、歷史學、農學類專業。從各學科專業的構成比例上看,管理類占比重最大為21.1%,藝術類占18.8%,文學占18.2%,工學占16.9%。民辦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傾向于設置一些社會熱門專業,如管理學類的財會、文學類的外語、工學類的信息與計算機等專業。實踐性較強的應用性學科的發展較多,管理類、工學類專業規模呈“遍地開花”之勢;理論性強的基礎性學科的發展則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此外,交叉學科作為亮點專業表現不俗,有75%的本科層次的民辦高校均設置了交叉學科,積極應對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的新挑戰。

從專科層次民辦高校的學科結構來看,2020年10所民辦高校的專科專業布點數按照從高至低依次為:財經大類、藝術設計傳媒大類、電子信息大類、土建大類、制造大類、文化教育大類、交通運輸大類、旅游大類、醫藥衛生大類、公共事業大類、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生化與藥品大類、輕紡食品大類、水利大類、農林牧漁大類、材料與能源大類、環保氣象與安全大類、公安大類、法律大類。其中,沒有學校開設農林牧漁大類、材料與能源大類、環保氣象與安全大類、公安大類、法律大類。從各學科專業的構成比例上看,財經大類占比重最大為22.3%,藝術設計傳媒大類占19.1%,電子信息大類占13.8%。專科層次的民辦高校主要以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為主,專業設置具有很強的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實用性較為突出,涵蓋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理論性強的學科大類所占比例一直游離在10%以下,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

從培養研究生層次的民辦高校學科結構來看,2020年6所民辦高校在碩士層次的專業開設中,本科專業布點數按照從高至低依次為:藝術學、工學、文學、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法學、交叉學科、農學、歷史學、哲學。與本科層次的民辦高校類似,沒有開設哲學、歷史學、農學類專業,而且也沒有學校開設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專業。從各學科專業的構成比例上看,排名前三的學科大類占比分別為:藝術類占比重最大為25.7%,工學占比20.0%,文學和理學占比均為14.3%。可見,培養研究生層次的民辦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略高于理工科專業,兩者大致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民辦高校的重心仍以文科類專業為主,理學和工學專業基本均由培養博士研究生的西湖大學開辦。

最后從區域結構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地區劃分方法,除港澳臺地區外,可以將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總體上來看,2019年,東部地區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建立了312所民辦高校,省均建立31所,占全國民辦高校總數的40.7%;中部地區6個省共建立189所民辦高校,省均建立32所,占全國民辦高校總數的24.7%;西部地區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建立196所民辦高校,省均建立16所,占全國民辦高校總數的25.6%;東北地區3個省共建立23所民辦高校,省均建立23所,占全國民辦高校總數的9.0%。具體來看,2019年,民辦高校數量在全國排名前五的省分別是廣東、江蘇、四川、湖北、山東,數量分別為54所、52所、46所、42所、40所。而民辦高校數量在全國排名后五位的省分別是西藏、青海、寧夏、甘肅、新疆,數量分別為0所、1所、4所、7所、9所。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五的3個省屬于東部地區,而排名靠后的五個省均屬于西部地區。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四大地區在民辦高校的建設情況上存在明顯差異,這可能與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有關。

從總體規模變化上來看,自2005年以來,四個地區的民辦高校數量均顯著擴大,但東部地區一直占據主要地位。其中,東部地區民辦高校數量從2005年的133所上升到2019年的312所,增長了179所,增長率為134.6%,年均增速為6.3%,但其在全國民辦高校數量中占比卻下降了12.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民辦高校數量從2005年的52所上升到2019年的189所,增長了137所,增長率為263.5%,年均增速為9.7%,在全國民辦高校總數中占比上升了4個百分點;西部地區民辦高校數量從2005年的46所上升到2019年的196所,增長了150所,增長率為326.1%,年均增速為10.9%,在全國民辦高校總數中占比上升了7.3個百分點;東北地區民辦高校數量從2005年的20所上升到2019年的169所,增長了49所,增長了為245.0%,年均增速為9.2%,在全國民辦高校總數中占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東部地區民辦高校增長規模是最大的,但其年均增長速度反而最慢,總體占比一直呈下降趨勢。而西部地區民辦高校發展很快,增長規模僅次于東部地區,而且年均增速近乎為東部地區的兩倍,呈迅猛上升之勢。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層次結構重心低,研究生教育發展不充分。民辦高等教育從整體上來看,研究生教育與本專科教育的規模還不太協調。截至2019年底,我國民辦高校共756所,其中,本科層次高校434所,專科層次高校322所,具備研究生層次培養資格的高校僅有6所(含西湖大學),不足民辦高校的1%。在2019年各層次的招生人數中,民辦高校本科招生1108415人,專科招生1088494人,研究生招收1015人,本科生與專科生的比例為1.02:1,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例為1092:1。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的比例差距很大,研究生教育規模還很小,亟待進一步發展。而且,由于政策的原因,很多民辦高校被安排在公辦高校之后錄取,錄取批次靠后,使民辦高校難以招到優秀的考生,民辦高等教育長期處于本科及以下層次。這樣的層次結構制約了我國創新能力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將導致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與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奮斗目標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專業設置市場導向,基礎學科建設薄弱。學科專業結構與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緊密相關。無論是本科層次還是專科層次的民辦高校,其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在與公辦高校競爭生源的過程中,學科設置中多考慮短期的社會需求,忽視社會的長期發展趨勢。學科專業設置上重視投入產出,偏重低成本專業,如文科類專業和其它實驗設備要求較少的理科類專業的設置最為普遍,專業設置帶有明顯的短期實用主義傾向。幾乎每所民辦高校都存在著熱門專業設置比重較大的問題:絕大多數民辦高校都設置了諸如計算機、外語、財會等投入少、易招生的熱門短線專業,較少民辦高校設置哲學、歷史學、理論經濟學、數學、生物學、物理學、農學、醫學等學科專業投資大、風險高、見效慢的專業。

第三,區域布局發展失衡,中西部地區高校質量較低。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非均衡發展,是影響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國共有民辦高校773所,占全國高校總數的28.2%。民辦高校在各地分布存在明顯的差異,各省民辦高校數量基本與該省的人均GDP呈正相關。以省統籌為主的管理體制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十分突出。有些地方民辦高校多,如江蘇省、廣東省等;有些地方民辦高校少,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凸顯,例如青海省迄今只擁有1所民辦高校,西藏地區甚至沒有開辦民辦高校。一方面,我國中西部地區由于經費來源的不足,民辦高校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招生與擴建方面,在科研工作、實訓實驗等方面遭遇諸多挑戰,對于民辦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理解有失偏頗,沒有發揮出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的相容性和互補性。另一方面,東部地區的非均衡集中布局狀況制約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束縛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利于有效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也不利于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向經濟發展薄弱的地區和廣大農村的輻射。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策略

一是支持民辦高校探索發展研究生教育。為豐富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層次,針對我國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十分薄弱的現狀,有質量地提高研究生占比,是調整新時期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類型層次的發展方向。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培養結構要從以學術學位為主向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轉變。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緊扣“質量”主線,通過加強政策制度保障、加大經費支持力度等方式實現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內涵式提升。具體來說:一方面,對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制定專門的法規政策條例,指導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在民辦高校研究生培養工作中,給予民辦高校研究生專業更多的統籌調查和審批權限,對其在審批、招生數量和專業設置等方面給予寬松的政策,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鼓勵民辦高校立足實際培養條件,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研究生專業學位類別。另一方面,擴大財政經費配置,創新資金的差異化投入方式。政府要完善對民辦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投入體系,研究建立差異化生均撥款機制,加大對民辦高校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研究生培養的支持,完善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同時考慮院校和學科差異,根據不同高校的發展歷史和辦學現狀,不同學科的辦學成本與發展需要,擴大經費投入,探索差別化撥款模式,引導民辦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合理定位,提升研究生培養的水平。

二是扶持民辦高校建設基礎學科。學科和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學科專業的布局關系到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與適應。基礎學科是國家創新發展的源泉和后盾,教育部等部門先后印發的《關于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均突出了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體現了基礎學科人才在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民辦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要適應新時代國際競爭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于基礎學科的研究能力,增強基礎學科的建設底蘊,緊跟“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步伐,注重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強力推進學科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走科教融合的發展路徑,力爭選拔培養一批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要做好體制機制上的頂層規劃,以國家需求為牽引。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質量監管的基礎上,放權給民辦高校進行學科與專業設置,實現與社會經濟運行保持一致的人才培養的動態調整。在支持方式上,綜合考慮不同高校基礎、學科類別及發展水平,給予相應支持,同時經費實行動態滾動機制,使高校可以通過科學規劃,有序、合理、自主地安排經費。按照國家引導調、市場調節調、高校自主調的“三位一體”思路,不斷優化民辦高校基礎學科的發展格局。

三是引導中西部地區民辦高校高質量提升。地區間不平衡的經濟狀況導致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失衡,成為制約中西部地區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轉變的重要原因。要改變這一困境,中央和地方要協同發力:中央層面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在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學位點建設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傾斜力度。中央財政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民辦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彌補地方辦學資源不足,補齊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資源短板,統籌制定民辦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釋放更多寬松的政策空間,引導和支持中西部地區的民辦高校探索新的融資辦學模式,緩解辦學資金壓力,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地方層面要把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擺在重要位置,將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全局。地方各級政府應大力提升治理能力,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改善,帶動地方民辦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地方政府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積極穩妥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高校辦學自主權,鼓勵發展民辦學校。《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民間資金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合理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支持地方發展。

(作者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張玲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學生學習產出導向的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XJK18AGD00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岳昌君、邱文琪:《面向2035的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與教育經費預測》,《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年第6期。

責編/韓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謝帥]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