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宋華盛
入世20多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經濟體量增大帶動了世界經濟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構,改變了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主導乃至壟斷局面。當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逆全球化思潮泛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長期化態勢,給世界經濟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對國際貿易、對外投資、消費等經濟活動造成巨大沖擊,對各國的深層次影響持續發酵。當前國際環境與政策走向更加撲朔迷離,給我國個體企業、總體對外經貿形勢以及經濟發展帶來廣泛而嚴峻的影響。對此,我國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挑戰。
實施好“雙循環”戰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從國內大循環角度,經濟規模和服務業比重越大,國內循環的比重越高。我國幅員遼闊、規模龐大,潛在內需巨大,可以更多依靠國內消費。因此,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一方面,在收入分配中增加勞動要素報酬份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繼續深化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改革,減少消費者后顧之憂,從而刺激消費,擴大內需。龐大市場可為國內產業發展升級提供廣闊空間,為不斷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持續的市場支撐。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建立健全相關市場的法律法規,提升國內市場一體化水平,從而推動國內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角度,提高對外開放和“走出去”的水平和質量,以國內巨大需求市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以高質量的企業、產品、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品牌特色,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建設并服務于國內市場,全面重構內需與外需的關系,推動中國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以創新促發展,充分發揮超大規模人力資本池優勢。創新發展方面,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發展勢頭強勁,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排名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并且,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等指標位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快速增長。高質量人力資本方面,我國“工程師紅利”初現,基礎教育鞏固發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據統計,我國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技能勞動力已超過1.7億人,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909萬,同比增加35萬。此外,留學生中畢業回國的人數比例逐年上升,并且有一部分早年出國學有所成的群體也加入回流隊伍。這些都為創新發展積蓄了豐富的人力資本池。因此,要推動教育改革,提高人口質量,擴大人才蓄水池,重視挖掘和釋放“工程師紅利”,為發展創新驅動型經濟創造有利的人才條件。大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五鏈”融合,從而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讓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推進全面數字化改革,促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級化轉型升級。數據作為繼勞動、土地和資本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將帶來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針對數字化改革,要加強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其普及水平;加強網絡安全、隱私保護、數字標準等相關規則的制定,規范市場主體行為。關注大數據時代衍生的消費者新需求,借助數字化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推廣,大力推進數字化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經濟管理領域的應用,建立健全產業鏈數字化治理體系,推動產業鏈整體性、智能化轉型升級,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體系現代化。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推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綠色發展、全球價值鏈深化和調整等全球化重構的背景,新規則與政策的出臺與完善迫在眉睫,中國應積極關注新經濟、新模式、綠色發展等國際治理領域中的重要發展議題,并積極參與新規則的構建,提升中國在國際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推進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時,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線各國的合作,選擇重點領域進行突破,維護更為穩定、互利共贏的雙邊和區域經貿關系。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提升并投射到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在未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