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堅定不移同世界共享市場機遇,“中國將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指出:“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有利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有利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提出,“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所謂“同線同標同質”(以下簡稱“三同”)就是指企業出口和內銷產品在同一生產線上,按照相同標準、相同質量要求生產。全面推進“三同”,不僅能夠提高國內供給質量,更好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需求,讓消費者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出口品質”,還能夠幫助企業拓展市場空間,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降低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成本風險,更有利于解決國內供需錯配問題,引導消費回流,倒逼相關產業提質增效。
內外貿一體化過程中的“三同”并非一蹴而就,仍然存在不少現實問題和障礙。
一是受限于資金、人才和管理能力等生產要素,內外貿產品難以“同線”。一方面,出口產品的品質通常高于內銷產品,內貿生產線要從原料、設施、機器設備到人才、管理都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國內外不管是消費文化、消費習慣還是審美取向、產品功能款式、設計理念等都有差異,外貿企業要對出口生產線進行變更改造,增加了企業成本負擔。再者,不同于外貿的銀行信用證結算,內貿結算貨款一般采用分批支付方式,而目前國內貿易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存在貨款回收周期長、拖欠貨款等情況,造成企業資金周轉困難。
二是受困于標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和創新不足,內外貿產品難以“同標”。一方面,我國標準化工作起步較晚,產品技術標準不夠明確,一個行業標準體系由國家、地方、行業、企業標準四方構成,內容交叉重復又相互沖突。部分領域標準缺失老化滯后、與生產相脫節,且通常摻雜企業的“意志”。另一方面,面向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產品技術標準要求基本都有不同,如何實現多標準兼容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而一些出口企業長期以要素成本依賴和低價競爭為發展模式,生產外貿產品的設計、技術、款式專利等都從屬于產業鏈強勢一方,自主研發創新動力不足、能力薄弱。
三是受阻于監管體系不夠健全和市場秩序不夠規范,內外貿產品難以“同質”。國內系統科學的監管體系尚未形成,監管部門權責不清、多部門重復監管或監管不到位、選擇性執法和彈性執法依然存在,致使企業違法成本低,監管未能充分發揮確保產品質量的有效性。部分新興行業法律法規尚存空白,相關立法進程緩慢且滯后,不能及時滿足國內外市場變化的需要。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懲戒企業失信機制等不健全助長了無序競爭,三無產品、山寨產品等低質低價產品仍有很大市場空間,弱化了企業進行高質量生產以尋求更高層次競爭優勢的壓力。
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和公共服務作用,破除“三同”障礙。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積極主動擴大進口。一是增加財政資金投入,精細服務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提供稅收抵扣或減免,放寬征稅時限,減輕企業成本壓力。二是加大對內外貿企業的信貸支持,根據企業存貨、應收賬款、單據等,創新金融產品,加強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多元化的保險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和國內貿易信用保險覆蓋面,增強企業資金流動性。
加快標準認證銜接與標準體系建設,強化自主研發創新。積極開展國內國際標準互認、應用、互相轉換,加快國內標準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國際技術性貿易措施,借鑒國外先進技術標準,提升國內技術標準水平。鼓勵行業協會、商會制定發布“三同”產品和服務標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完善監管體系,打造公平法治的市場環境。強化內外貿產品質量政府監管職責和企業主體責任,進一步明晰相關部門監管范圍,用一套標準、一套模式、一套評價工具監管產品質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依托認證和備案聯動監管。一方面,鼓勵企業對其產品作出滿足“三同”要求的自我聲明,或委托第三方機構根據“三同”要求進行質量評價。另一方面,精簡優化認證程序,縮短辦證時間,加強對專業技術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的監管。推進內外貿監管部門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提高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優化內外貿營商環境。
優化營銷體系,發展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一是加強“三同”企業和產品信息宣傳推廣,拓展銷售渠道,推動“三同”產品進商超、社區、食堂,提高消費者認知度。二是營造放心安全的消費環境,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念,讓消費者了解“三同”產品的高端品質,明確差異化,形成追求品質消費的社會風氣。三是加強“三同”品牌建設,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推動內外貿數字化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線上線下融合,促進產銷銜接、供需匹配,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培育內外貿新業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