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積極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不斷展現新氣象、取得新成效。在新的“趕考路”上,如何加快重要領域的改革,繼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日前,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
記者: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包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維度。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做到統籌兼顧?
林毅夫: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是發揮我國自身的比較優勢。
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創新為抓手,在創新過程中,遵循比較優勢,才能形成競爭優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企業競爭力提高,會更有意愿采用綠色、環保技術,遵循環境法規,落實綠色發展的要求。
遵循比較優勢發展,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有競爭力,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沒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也可以利用國際資源來滿足需求,實現開放發展。
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更有利于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發揮比較優勢,一是能夠最大程度地創造就業機會,讓更多低收入群體實現充分就業。二是隨著資本積累加快,勞動力會從相對豐富變為相對短缺,資本會從相對短缺變為相對豐富,這種變化會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而資本回報會相對下降,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會縮小。三是政府財政收入增加,有能力將更多財力用于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領域等,這些都有利于實現共享發展。
記者: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應該如何發力?特別是對新經濟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林毅夫:在很多傳統產業領域,我國還處于追趕階段,同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都還有一定差距。發達國家為我國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發展目標和路徑,在這些產業上中國具備后來者優勢,還有許多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機會,發展成本相對較低,風險相對較小。
新的產業革命、新經濟的特點是技術、產品研發周期較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為我國帶來了換道超車的機遇。
首先,作為人口大國、人才大國,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其次,中國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市場,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此外,新經濟領域的許多技術和產品需要硬件配套,中國還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發展。因此,在新經濟領域中國有換道超車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方面,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優勢。
記者:面對世紀疫情、百年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在這樣的形勢下,促進高質量發展,我國面臨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林毅夫: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許多困難和不確定性,我國的對外貿易、對外交流可能受到一些影響。此外,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和地緣政治緊張,也會影響經濟發展。這些都是我國在發展上面臨的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在傳統產業上有后來者優勢。在新經濟方面,我國不僅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而且具有人力資本優勢,有體量巨大的國內市場和完備的產業配套能力,所以具有換道超車優勢。
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市場規模越大,消化產品的能力就越強。無論外界如何風云變幻,只要保持定力,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利用好國內大市場的優勢,以及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方面的后來者優勢和換道超車優勢,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我國完全有能力在國際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保持合理的中高速增長,并且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帶來機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