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多樣性、差異化的經濟生態,是經濟韌性最重要的保障,對此大家已達成共識。近年來,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發力,成為強鏈補鏈、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帶動規模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近日國家層面重磅發布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1+2”系列政策,突出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內核,持續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力度。
當前,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再創新高,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增長。2021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4.2%,增速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2.44%,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快于規模以上工業8.6個百分點。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一定離不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帶動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應予以重點考慮: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是中小企業群體中的先進代表,常年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和創新水平,是創新的主力軍和重要源泉。例如,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研發人員占比基本達到25%,平均研發強度超過了7%,平均專利數超過50項。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示范引領我國廣大中小企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專精特新”企業多數處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對我國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起到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利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和重要產品設備的“補短板”問題。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發揮這些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現從產業鏈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躍升。例如,上海某生物工程股份公司通過系統與機械的有效整合對接,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實現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避免了人為操作給生產帶來的批次不穩定性,降低了操作失誤率,提高了工作效率,產品質量得到了保障。
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已成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國已培育了三批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培育的企業11萬多家。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看,超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2021年“小巨人”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為10.6%,比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高4.4個百分點。
初步判斷,在國際經濟、政治、軍事沖突不斷,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遭遇重大沖擊,以及疫情的持續影響下,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有可能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對中小企業經營影響會比較大。加之各類“卡脖子”、瓶頸問題突出,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重大挑戰。為盡快破除這些困境,須堅持不懈推動落實創新驅動戰略,持續優化創新機制,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把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主線,拿出真招、實招、硬招,狠招,攻堅破難,迎頭趕上。
下一步,應把落實剛出臺的中小企業“1+2”政策組合作為重點,繼續加大中小企業紓困力度,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強度。通過進一步優化梯度培育體系,完善工作機制,抓緊配套政策,強化服務和支持,引導推動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應當充分發揮北京證券交易所主陣地作用,加大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引導,加強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帶動社會資本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應當進一步開放市場、創新、資金、數據等要素資源,推動各類產業實體與金融政策銜接,促進金融體系與重點領域和重要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互動,促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入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
(作者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