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大農民更好享受數字紅利 “互聯網+”勾畫中國鄉村新圖景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雙鹿村一家種植合作社的社員在學習電商銷售技巧。
胡衛國攝(人民圖片)
智慧大棚、農產品電商平臺……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不斷與農業生產融合發展,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數字基礎設施和互聯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正扎根鄉村、服務農民,通過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讓鄉村生活更美好。
田間地頭的高科技
在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永坪鎮聶家坪村智慧大棚內,一壟壟草莓果實飽滿,長勢喜人。大棚鋼架上,噴淋、灑藥裝置自動操作,通風系統和大棚卷簾也根據棚內溫度和透光量實時調整,宛如一場田間地頭版的“科技秀”。
“我們叫它智慧大棚,所有操作都能在家里用手機完成。”當地種植戶李世平表示,過去在傳統大棚里種草莓,不論是澆水還是施肥都靠人力來完成,草莓長勢也要“聽憑天意”。如今智慧大棚不僅配備了自動放風、自動打藥、軌道車等智能化設備,而且在手機上就能輕松完成,節省了種植戶的勞力,草莓也長得又大又甜。
智慧大棚的應用是近年來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技術助力下,村民可以實時在線觀察土壤酸堿度、養分等信息,了解農作物最新的生長狀況,實現科學管理。遇到病蟲害問題,系統不但能夠自動預警,還可依托大數據給出相應解決方案,或遠程視頻咨詢農業專家尋求有效措施。
近日,中央網信辦等10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從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升級、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方面,對“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作出部署安排。圍繞智慧農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部署了多項重點任務,鼓勵建設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加快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根據《行動計劃》提出的目標要求,到2025年,中國將實現鄉村4G深化普及、5G創新應用,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明顯加快,智慧農業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智慧生活的幸福感
除了促進農業生產,數字鄉村建設的紅利也進村入戶,在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的同時,為打造高質量智慧鄉村生活提供了基礎,切實提升了鄉村生活的幸福感。
“聽說村里要給大伙安裝‘移動看家’安防攝像頭,我第一時間就讓孩子給家里裝上了,遇到生面孔就能在手機上提醒。”山東省青島市丁石洼村村民王大伯介紹,家里裝攝像頭不僅是要“看家”,更是為了讓孩子隨時都能“回家看看”。“我兩個孩子都在外地上班,平時想家了就讓他們打開攝像頭看幾眼,還能通過攝像頭和我說話,真的太方便了。”
AI攝像頭等智能設備在鄉村治理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與5G網絡等數字基礎設施的推廣密不可分。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超過97%的縣城城區和40%的鄉鎮鎮區實現5G網絡覆蓋;農村光纖平均下載速率超過100mb/s,已實現與城市“同網同速”。根據《行動計劃》,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升級,包括推進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推動鄉村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等。
與此同時,“互聯網+政務服務”也不斷向鄉村延伸,讓“數字紅利”真正地進村入戶。河南省洛陽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通過“智慧鄉村信息系統”創新基層“智治”新模式,從近2000項服務事項中梳理出11類135項與鄉村群眾密切相關的事項,主動送服務上門。村民可通過掃碼對43個行業部門13類87項政策進行咨詢、建議和投訴,實現問題“碼”上說、“碼”上辦。
鄉村振興的推動力
云南的鮮花、四川的臘肉、浙江的茶葉……隨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各地農特產品通過網絡走向全國、銷往世界,不僅成為鄉村百姓的致富經,更為各地努力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作為“中國名茶之鄉”,浙江遂昌的茶葉產業是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當地推出“茶葉數字化加速工程”,全力打造集研發、加工、物流及產業配套服務于一體的數字茶業創業園。隨著電商直播間、產地倉、創客空間等功能空間的建成,園區將為70家茶葉加工企業提供產供銷服務,直接增加400余個電商營銷就業崗位,預計年產值將達3.5億元。
從先期不斷摸索到市場政策引導,農產品電商如今已成為農村地區增收促收的重要抓手。《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突出鄉村產業振興,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著力打造農產品網絡品牌,以品牌化帶動農產品產業化;充分調動政府、企業、農民等各方積極性,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電商產品品牌。
隨著農村電商發展的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相關數字人才培養工作也正加速進行。中央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人才支撐,瞄準數字鄉村發展需求,引導高校合理設置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智慧農業等相關專業,依托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開展農民數字素養、手機應用技能、電商服務等培訓活動,讓廣大農民更好享受數字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