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從部委到地方積極部署,厚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和發展沃土。工信部將加快健全優質中小企業評價體系和梯度培育體系,2022年新培育3000家左右第四批“小巨人”企業,通過中央財政重點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業,促進更多大企業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市場。北京、湖北、福建、貴州、河南等地也密集部署新一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和支持舉措,并從加大財政金融支持、鼓勵掛牌上市、優化服務等方面派發政策大禮包,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當前一批“補短板”“填空白”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正加速涌現,株洲南方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依靠株洲南方閥門公司研發的多功能水泵控制閥和防水錘空氣閥,復雜的管網系統能夠適應流速的變化,保障供水系統各種嚴苛工況的安全需要。該公司董事長黃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公司的流量調節閥性能參數偏差小于5%,遠低于20%至30%的平均水平,被應用于白鶴灘、南水北調等重點工程項目上。
優秀的技術研發成果離不開對細分領域的長期投入。黃靖介紹,公司投資了6500萬元建設了國際領先的水力實驗室,并與多家科研機構和院校組成創新聯合體,其產品先后獲得了30多項發明專利,2項國際專利。“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以專注鑄專長,為治水技術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這不是個例。工信部副部長徐曉蘭日前表示,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看,超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潛心開展技術攻關,以基礎工藝、技術、產品的‘單點突破’,補齊產業鏈短板,推動產業鏈整體技術創新水平、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持續攀升,并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躍遷,能夠增強產業鏈柔韌性、適應性和風險抵御能力。”中國信通院規劃所創新部主任李耀華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走上“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工信部數據顯示,2021年新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30家,中央財政安排35億元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
2022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迎來更大力度支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
工信部近日表示,2022年將加快研究制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評價和培育辦法,健全優質中小企業評價體系和梯度培育體系。新培育3000家左右第四批“小巨人”企業,通過中央財政重點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業。同時制定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政策措施,推動更多大企業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市場。
地方也抓緊啟動新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1月5日,湖北省提出爭取到2025年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0家。貴州工信廳日前啟動2022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認定工作,擬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戶以上,并擇優培育一批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相關支持政策正加快出臺。例如,湖北省正在量身定制《關于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實施意見》,促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優質企業快速成長。福建1月5日發文提出,對新認定的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檔予以獎勵。河南日前發文提出,開發“專精特新貸”等針對性信貸產品,督促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度。
圍繞進一步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工信部中小企業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將結合北、滬、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市場定位,加強對優質中小企業的分類指導,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掛牌融資,并探索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申請在新三板掛牌開辟綠色通道。
地方層面,成都1月7日推出“專精特新成長通”服務機制,支持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成長,促進其發展、上市。北京日前發布的《關于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做好企業上市梯度培育和分類指導。
“下一步,需堅持紓困解難和創新發展并舉,壯大擴圍以‘專精特新’為代表的優質中小企業群體。”李耀華表示,要著重提升其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鼓勵企業獨立或聯合承擔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技術裝備創新發展工程等國家級科技計劃任務,聚焦短板弱項鍛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的良性互動。
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輕資產、高技術”特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楊東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需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北京證券交易所主陣地作用,加大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引導,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開放市場、創新、資金、數據等要素資源,加大對重點領域和重要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更好地融入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