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張占斌
現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向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回顧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強調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對于中國發展、世界發展乃至社會主義發展,以及人類文明進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守初心擔使命,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目標追求和持久的奮斗方向,極大地激發鼓舞了中國人民持續奮斗的信心和意志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資本主義開拓全球市場過程中被剝削被奴役的重災區,也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擔負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由此中國人民的精神也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打開了前進通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194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提出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的奮斗方向。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四個現代化”,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實現現代化是一條鼓舞士氣、奮斗不息的紅線,是一場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并向強起來邁進的偉大的生動實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奮勇前進、馳而不息,雖歷盡千辛萬苦,甚至走過彎路,遇到過曲折和挫折,但是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條主線上一直堅定不移、持續推進。中國共產黨經過百年探索,終于走出了一條與西方現代化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是一條一個東方大國帶有自身鮮明民族特色的、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它打破了現代化就等于西方化的教條主義的思維定勢。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創新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致力于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實際問題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極大地推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指導思想,是黨的靈魂,是指引黨不斷前行的光輝旗幟。“黨的奮斗歷史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理論探索史。”
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主義引領下成立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教條、擺設,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事求是分析中國現代化的實際,解決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同實際結合,同群眾結合,以我們面臨的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特點和優點。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現代化的歷史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重大的思想理論成果在一脈相承中不斷創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發展,也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我們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堅守人民立場這一根本政治立場,堅持走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牢牢把握發展是硬道理和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中國共產黨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對得住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就要長久堅持人民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以貫之地堅守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正是因為把握住了為人民而發展這條生命線,中國共產黨才引領我們開創了現代化萬紫千紅的春天。
來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的發展邏輯和勝利密碼。黨把人民裝在心里,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以貫之、堅定不移。“黨的所有工作,不論是開展革命斗爭、建立武裝力量、構建政治制度、進行經濟建設,還是推進改革開放、推動文化發展、創新社會治理等,都以人民利益為根本考量。”任何時候黨都“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作決策、定政策的最高標準”。
“人民”二字深深融入黨的血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薪火相傳、永不磨滅的精神基因。也正因為如此,百年來民心向黨,黨在人民的支持下不斷創造歷史偉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在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解放、發展和保護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公平正義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開創性舉措,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方面不斷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享有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我國所處社會發展階段的階段性特征,緊緊圍繞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主要矛盾“排兵布陣”,努力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在追求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我們黨和國家制定戰略方針和長遠規劃的重大依據,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都通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來正確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已經從過去的“有沒有”向“好不好”或“優不優”轉變,正在從過去的粗放發展向現在的高質量發展轉變。黨中央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政治判斷,并要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用全部精力來破解這個主要矛盾,不能偏離這個主要矛盾。這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黨的高瞻遠矚、治理能力和執政為民的清醒頭腦。
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順應人類發展大勢和時代潮流,致力于在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中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但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穩、站得直,還是個很大的問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應當看到,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站起來了,也逐步站穩站直了,但還沒有解決富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許多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
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推動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人逐步富起來了,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一系列困擾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布局也更加全面,新時代黨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上日程,在迎接人類文明的八面來風的互動中不斷武裝自己。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以全球視野觀察人類發展和人類前途,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共產黨探索建立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在社會主義的探索中逐步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由于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發展緩慢,供給短缺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同志等中央領導的推動下,黨和國家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認識到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不存在“姓資姓社”問題,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以后,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逐漸加深。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定位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增強了黨的生機活力,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當前,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我國正在推進經濟體制及其他各方面的體制改革,努力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而是黨政有為、市場有效的新型體制,是努力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個比較優勢的新形式。中國共產黨不排斥資本,但要引導、駕馭和規范資本,讓資本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開創了中國新的發展境界,在理論上實現了三重不同利益的超越,超越了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傳統解讀,超越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超越了市場社會主義的制度設計。從中也可看出中國道路的特色,那就是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要通過創新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特殊地位,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市場化改革的扎實有序推進,充分釋放了經濟發展的活力。一方面,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推進,國有經濟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為穩定經濟、社會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民營經濟不斷煥發生機活力,在穩增長、促就業、調結構、惠民生等方面作用凸顯。這拓展了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渠道和方式,激活了社會資本等各種要素,推動了市場有效競爭。
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發展不斷加強。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社會分工體系和產業鏈條,所有制的多樣性既提升了人民群眾參與經濟建設渠道和方式的多樣性,也提升了人民群眾自主追求和實現利益訴求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樣性。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融合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性跨越。新時代深化改革使制度優勢更加彰顯,把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經濟治理效能,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把“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因素確定下來。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我們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永葆黨和國家生機活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護各種市場主體,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那些民營經濟離場論、民營經濟有害論、民營經濟無用論、民營經濟弱化論、新公私合營論等等,都是完全錯誤的,是不符合我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也是嚴重違背憲法的。“總之,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制度。”可以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進一步創新發展,這清晰表明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中國共產黨堅持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領導,注重總結現代化經濟建設和經濟治理方面的經驗教訓,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提升現代化建設能力和水平
偉大道路創造的偉大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必將載入中華民族發展史冊和人類文明發展史冊。其重要的經驗啟示就是,堅持黨對現代化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黨在過去也走過彎路,遭遇過挫折。但是,黨并不回避、遮掩這樣的錯誤,而是注重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刮骨療毒”,不斷修正自己。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永遠是黨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人民至上而恪守的態度。
在我們黨過去的歷史上,已經有了兩個歷史決議,現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又圍繞著黨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總結作出了新的決議,這些都是歷史性的寶貴經驗和啟示,也是治黨治國治軍的寶貴經驗和啟示,需要倍加珍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嚴治黨,大力推進反腐敗斗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擔當和高遠志向。黨把仰望星空和腳踏大地很好地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在不斷自我革命的努力中前進,不斷探索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提高經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中國共產黨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精心制定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鼓勵地方和基層有序開展漸進式改革探索
在百年奮斗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從“為人民服務”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在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黨都是依靠人民,把人民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為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探索,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追求。
也正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特別注重整個國家的發展計劃和規劃。從1953年實施第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開始,其后幾乎是每隔五年就有一個發展規劃,到現在已經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了。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和基本經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思想。
不僅是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我們黨的很多重大決策都要經過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這兩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比如,我們的農村改革、設立經濟特區等,都體現了這個精神。對于某些一開始拿不太準、看不太清楚的事情,則一般是要先經過某一個部門或地方基層進行試點,投石問路。如果做得好、有成效,就逐步加以復制和推廣,形成全國的經驗;如果覺得有問題、效果不好,就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加以完善,直至找到一個好的方向和路徑。正是因為有了好的發展規劃和戰略部署,才能夠彰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威力,創造震驚世界的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當前,面對國內國際復雜多變的形勢,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更深刻地感受到實現中華民族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為此,我們要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發揮更強的比較優勢,更好地為中國和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努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穩定社會環境,統籌發展與穩定、發展與安全,走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誰也沒有辦法和本事在社會動蕩中騰飛。中國式現代化,更要充分周密地考慮到我國是個擁有14億人口大國的現實情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共識是奮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黨創立并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的群眾路線。與人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緊緊依靠人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實踐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黨的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再認識,認可了物質利益的激勵原則,破除了計劃經濟的平均主義大鍋飯體制,強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先富起來,同時還強調先富幫后富,向共同富裕邁進。鄧小平同志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是新發展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的戰略擘畫,包含我國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的重大判斷,同時,黨和國家深刻闡明了促進共同富裕的原則和總的思路以及一系列重大舉措。計劃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到2050年,基本實現共同富裕,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彰顯,是更好地處理公平和效率、發展與穩定、發展與安全的有力體現。我們黨能夠團結帶領人民消除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也必將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帶領全體人民繼續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