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本質特征、演變歷程、發展邏輯和經驗啟示

人民論壇網訊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任伍和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葉天希在《貴州師范大學學報》刊發《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本質特征、演變歷程、發展邏輯和經驗啟示》一文,人民論壇網分享給廣大讀者。

摘要:“堅持人民至上”、傳承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總結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百年輝煌的力量源泉。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是黨的性質、宗旨的本質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中國化的偉大實踐。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形成于革命年代,由黨和人民共同創造,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孕育發展,經歷了民生救國、民生立國、民生富國、民生強國四個階段,按照“民生—民心—民權—民族”的理論邏輯,形成了以“生命”“生存”“生活”“生產”“生態”為一體的民生實踐體系并實踐百年,成功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蘊涵的經驗和啟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鍵詞:紅色基因;民生救國;民生立國;民生富國;民生強國

作者簡介:唐任伍(1953-) ,男,湖南邵陽人,經濟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生理論、管理思想史。葉天希(1987-),男,浙江金華人,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經濟管理。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鑄就的百年成就和十大歷史經驗,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堅持人民至上”、傳承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踐行民生救國、民生立國、民生富國、民生強國的理論與實踐,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從最初僅有50多名黨員的小黨,發展到2021年6月,成為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486.4萬個基層黨組織、執政70多年的世界第一大黨,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史是一部團結帶領人民為美好生活共同奮斗的歷史”,也是百年民生保障和改善史。總結這用鮮血、汗水、淚水、勇氣、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的經驗,傳承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發揮這一區別于其他一切階級政黨的政治優勢,不斷豐富發展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庫,更加自覺地把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培育起來的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以及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政治保證和精神動力,意義重大。

一、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的本質特征

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來形成的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外部什么力量賜予的,而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代表的階級利益決定的。正如毛澤東所說的,“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內生性,其他那些形形色色的代表利益集團的政黨是學不來的,它們不具備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人民基礎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的精神面貌,所以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一)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是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理論基礎

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百年紅色基因的形成,首先基于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和對“人民”歷史作用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前進的決定性力量。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就明確提出了“人民創造歷史”的著名論斷,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并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的百年發展史,就是一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早在沒有奪取政權、成為執政黨之前,黨就深刻認識到,要取得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必須通過改善人民生活、獲得人民支持和擁護才能實現。1942年1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毛澤東指出要爭取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和改善民生,必須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這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因此,共產黨人要“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再告訴群眾,并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都要“發動群眾的創造力和積極性”。打下江山、奪取政權、成為執政黨之后,黨更是以人民為重,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是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本質體現

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性質與宗旨的本質體現和內在要求。政黨的性質、宗旨不同,其作風也截然不同。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只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且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記在心間、扛在肩頭的中國共產黨才具有,其他政黨根本無法具備。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追溯黨的歷史,早在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通過的決議中,就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黨的這一性質,決定了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抗日戰爭最激烈的時刻,毛澤東教育全黨“要為全國一切抗日的人民謀利益,而不是只為一部分人謀利益。全國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參與政治的權利和保護財產的權利”。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士兵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1944年,毛澤東在參加普通戰士張思德的追悼會上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指出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革命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毛澤東更加明確地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因此,中國共產黨“都是站在一條線上為人民服務,都準備犧牲性命為全國人民謀利益”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外沒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因此從七大到十九大的黨章中,都明確地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寫入黨章。

(三)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民”二字重千鈞,國家取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為“人民子弟兵”,貨幣取名“人民幣”,警察、法院、檢察院都冠以“人民”之名,毛澤東甚至喊出了“人民萬歲”的口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一生將自己看作人民中的普通一員,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并要求我們每一個黨的干部做工作時“必須考慮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江澤民同志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進一步彰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必須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歷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奮斗目標,從根本上決定了黨對人民的政治立場、信念信仰、價值追求和革命精神,決定了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內在性。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正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黨才能在任何時候為了民生改善甘愿犧牲奉獻,從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正因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黨才能為了民生與一切剝削階級、與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現象進行不妥協的斗爭,從而形成了頑強的斗爭精神和鮮明的黨性;正因為確立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黨才能帶領人民長期艱苦奮斗,初心不改。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的演變歷程

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是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視民生的理念、繼承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的同時,將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中國化。它形成于革命年代,由黨和人民共同創造,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孕育、積淀并生成的一種優秀傳統的理性升華,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并隨時代發展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百年紅色基因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民生救國、民生立國、民生富國、民生強國四個階段,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動力。

(一)民生救國:中國共產黨建立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自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依靠堅船利炮入侵中國,迫使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簽訂了大大小小數百個不平等條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維新志士譚嗣同喟嘆:“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具有五千年生生不息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在腐朽的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成為外國資本主義任意宰割的羔羊。國土淪陷,人民受辱,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一個又一個的統治階級粉墨登場,最后都失敗了,仍然不能扶大廈之將傾,救人民于水火。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深切地懂得,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世所罕見,要完成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這樣艱巨的任務,唯有獲得人民的擁護,動員起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完成。而要贏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極大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革命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民生、關愛民生。重視民生成為中國共產黨動員和凝聚起千百萬人民的力量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來的重要武器。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盡管處在國民黨反動當局的白色恐怖之中,但總能根據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革命目標和人民需求,在根據地、解放區、游擊區內,緊緊地圍繞民生這個根本,一切以民生為重、民生為先、民生至上,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和實施不同的民生政策和舉措,“實行了徹底改革土地制度的辦法,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改善人民生計。

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所以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和支持革命斗爭的積極性。廣大人民群眾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用背簍和小車,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經過28年浴血奮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僅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之路,而且成功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民生救國”的偉大勝利。據不完全統計,在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中,中國共產黨歷盡了艱難困苦,帶領中國人民,英勇奮斗,不惜犧牲一切,犧牲的全國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達370多萬人,平均每天犧牲370多人,做成了“民生救國”這樣一件經天緯地的大事。

(二)民生立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人民開始了新生活,走進了民生立國的新階段。

新中國是從一窮二白開始建設的。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4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絕大多數人缺衣少食。毛澤東曾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新中國,悍然入侵朝鮮,派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企圖把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扼殺在搖籃里。面對千瘡百孔、經濟凋敝和帝國主義的封鎖,中國共產黨毫不退縮,在實施“重工業優先戰略”的同時,重視解決民生問題。毛澤東指出,共產黨接管城市以后,如果“引起工人失業,工人生活降低”,就會造成人民不滿意共產黨,如果“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

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進行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漸進式地通過初級社、高級社和人民公社的形式,將土地收歸集體所有。在城市則做好物資調配,打擊囤積居奇,穩定物價,進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國營經濟,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在局勢基本穩定以后,大力推進改善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實施以“水肥土種密保工管”為主要內容的“農業八字憲法”,提高農業產量;大力進行社會建設,發展教育,掃除文盲,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學齡兒童凈入學率由1949年的20%提高到1978年的94%;掃除蒼蠅、蚊子、老鼠、蟑螂“四害”,消除血吸蟲病、麻風病、天花、霍亂、性病等各種傳染病,創立了“赤腳醫生”制度。

從1949年至改革開放時的1978年,三十年間,全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僅有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17座的基礎上,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庫8.5萬座,大大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長到1978年的6095億斤,以只占全球6%的水資源、10%的耕地,基本解決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溫飽,同時農業和農村承擔起了為中國工業化、城市化提供資本積累的主要角色。到1978年,中國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保障了全國人民的基本生活,人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1978年的66歲,實現了從民生救國到民生立國的偉大飛躍。

(三)民生富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開始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的改革開放,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位農民率先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打開局面。為了改變“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困難局面,促進民生改善,中央連續出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村的商品經濟也得到了大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在農村改革取得進展的同時,改革又逐步轉向城市,價格體制改革、流通體制改革、住房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一系列關系到民生的改革陸續推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民生計,黨和政府采取工業反哺農業的舉措,2005年提出了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6年減輕農民負擔,全面取消農業稅,在中國延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走進了歷史的博物館。

“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民生擺在重要位置,“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取消農業稅,不斷推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財力的大部分投入到民生保障和改善之中,全國民生基礎大大加強,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538580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以上,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85元增長到2012年的39874元,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3.9%下降到33.0%;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30476.5萬噸增長到61222.62萬噸,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短缺經濟轉變到了過剩經濟;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低保、住房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城鎮化率超過50%,居民預期壽命大幅提高。

(四)民生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不僅穩定地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而且還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中國共產黨堅持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重點、抓實在、抓持久、抓組織,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辦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實事,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20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人民幣,脫貧攻堅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實現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消除貧困的追求和夢想,提前10年完成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學上,人人有醫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了14多億中國人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安全、最和諧穩定的地方;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威脅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價拯救生命、保護人民健康安全,對患者窮盡一切治療手段,全力救治。

三、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的發展邏輯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沒有一個概念或術語能夠像“民生”一樣,在國家與民眾相互關系的敘事中擔當如此厚重的角色,把黨、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得如此緊密。黨和政府代表國家供給民生改善和發展的制度,為人民創設和提供民生改善的條件,而人民則以包括忠誠與支持在內的責任和義務給予回報。這種責任和義務取向的民生思想發展邏輯,與西方權利取向的福利思想的結構邏輯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發展出“民生—民心—民權—民族”的理論邏輯:改善和發展民生,就能贏得中國人民擁護和支持的民心;贏得中國人民擁護和支持的民心,中國共產黨就能領導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中國人民就能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極大地煥發了積極性和創造性,中華民族就能順利實現偉大復興。

“民生”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關注的主體是“人”,而馬克思主義最主要的特質是重視“人”。盡管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沒有直接使用“民生”這一概念,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以人為主的民生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這一理念發展到孫中山,形成了具有系統體系的“民生主義”。孫中山先生實際上已經構建了一個民生發展的框架,他說過,“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人類之生活,亦莫不為生計所限制,是故生計完備,始可以存,生計斷絕,終歸于淘汰”。孫中山先生甚至將“民生”提升到“民生主義”高度,視“民生”為“政治的中心”“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中國共產黨承繼中華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民生理念和孫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遺產,將馬克思主義民生思想中國化,創造性地將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理論化、系統化、科學化,形成了以“生命”“生存”“生活”“生產”“生態”為一體的民生實踐體系,并實踐百年,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生強國夢”。國家作為生命價值保護者、生活價值促進者和生存價值拓展者,致力獲得和強化民眾對合法性基礎的認同與治理能力,而民眾回報以對國家的充分忠誠義務,以及基于集體優先原則的思考與行動義務。這種正和關系奠定了國家長治久安的厚實基礎。

(一)“生命”: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終極目標

“生命”是自然人保有各種生理、心理特性的自然存在和延續形式,與其他生命尤其是高等生命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是蛋白質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形式的本質契機在于和它周圍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斷的物料交換,而且這種物料交換一旦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但人的“生命”不僅僅只有自然屬性,人更重要的還是社會存在物,具有社會屬性,如馬克思所說“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人的生命表現“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依賴與他人的交往才能提高生命力。因此,“生命”的本質和核心是生產關系,個體生命的價值只有在與社會、與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得到實現。

尊重“生命”是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尤其是儒家思想家將人的“生命”置于至高無上地位,如孔子在馬廄失火后只關心飼馬的人而不關心馬匹、反對用活人殉葬等。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中國共產黨深刻地懂得,人享有生命是天然擁有的權利,這種生命權是維系經濟、文化、教育、政治等各個方面權利的基礎。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和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將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目標,就是因為共產主義社會一方面能夠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另一方面“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就是說,只有共產主義才能使個體生命具有全面素質和真正自由自覺,活得精彩。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就是建立在尊重人的“生命”的基礎上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的首要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在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寶貴的,而“生命”又是人的最高本質和最高價值。要維持生命的存在和精彩,首先就需要滿足人的吃穿用住。基于此,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不斷解決好人民維持生命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事關人民生命質量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人居環境等事情辦好,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脫貧等問題發力,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提升人民的生命質量。

生命維度的民生發展理論預設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成功的標準。失敗國家被定義為漠視生命價值并招致重大負面后果的國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國家明顯漠視民眾的生命價值,把經濟目標和個體自由權利置于生命價值之上,把個體生命價值置于集體生命價值之上,以致付出并在繼續付出沉痛代價。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關鍵時刻,珍惜每一個人的生命,窮盡一切手段,不計一切代價進行救治,“生命”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基礎目標得到了完整的體現。維持高品質的“生命”形態是民生發展的價值體現,2020年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7.3歲,表明中國的民生福祉水平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生存”: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現實目標

“生命”是“生存”的自然形式,而“生存”是維持生命存在的一種持續狀態,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手段和現實生命的表現,是人的第一要務。法律形式上的“生命權”又可以稱為“生存權”,“沒有生存,人類就不可能進行任何活動”。因此,“生存”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中的現實目標。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民生發展道路。

資產階級性質的德國《魏瑪憲法》中提出將“讓人像人一樣生存”作為國家義務,但它們只是抽象地從自然屬性角度提出人的“生存”問題,只有馬克思才清楚地認識到“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一次將人的“生存”放到社會關系中進行考察。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始,就高舉“生存”與“解放”的旗幟,為勞苦大眾的“生存”而奮斗。毛澤東很早就注意到人民群眾的“生存”問題,提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明確指出“勞工的生存權”,認為“人們應該有一種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權利”。而威脅人民生存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的不同時期,始終將解決土地問題作為改善人民生存狀況的中心工作。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親自起草并頒布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之后又陸續頒布了《興國土地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等;抗日戰爭時期,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毛澤東強調“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福利”,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土地政策,實行“消滅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新中國成立前“全中國已有約一億六千萬人口分布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有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生存”有了基本的生產資料作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通過產業開發、保障就業、興辦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促進國民健康、保護生態環境、實施最低生活保障、促進公民政治參與等舉措,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形成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鄧小平明確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只有“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解決人民的“生存”問題。江澤民指出,“對于中國來說,最重要的人權就是生存權”,黨“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以先進的生產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使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2020年我國已消除了近8億人的貧困,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人民的生存權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

(三)“生活”: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現實表達

如果說“生存”是抽象的,那么“生活”則是具象的,是人類從事一切工作和活動的目的。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堅持“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則,將保障人民的“生活”作為頭等大事。早在1934年時,毛澤東就提出,黨要關心群眾生活,蘇維埃機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夠完全適合發展革命戰爭與改善群眾生活的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解決人民群眾的穿衣、吃飯、住房、柴米油鹽、疾病衛生、婚姻等實際生活問題,只有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解決了,人民群眾才能真正擁護黨。毛澤東指出:“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因此,“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毛澤東甚至連人民群眾的生活細節問題也注意到了,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如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誰來教的問題,小孩子要求讀書是不是辦起小學,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需要修理,許多人生瘡害病的治療,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提到他自己的議事日程上。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群眾的生活擺在治國理政的第一位。為了了解群眾的生活狀況,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深入群眾之中進行調查研究,工廠車間、田間地頭、房間廁所、廚房鍋臺,足之所至無不細微,然后出臺有針對性的改善群眾生活的政策和措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在廣西考察時所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并將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為檢驗黨和政府工作成效的標準。

(四)“生產”: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實現路徑

要生存、生活,維持生命的延續,就必須進行“生產”。馬克思說過,勞動“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生產”,在孫中山先生眼中就是“生計”,是人們賴以度生的產業或職業,或者說是維持生活的辦法。“生產”和“生活”二者密不可分:為了“生存”“生活”人們必須從事“生產”,有了“生產”,才能為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物質文化資料,“生產”是“生活”“生存”的根與本,有什么樣的“生產”才有什么樣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生產”決定“生活”,沒有“生產”就沒有“生活”,更談不上民生。

中國共產黨重視“生產”在民生改善中的作用。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面對日寇野蠻進攻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根據地軍民“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毛澤東提出只有發展經濟,才能保障供給,“有了穿吃住用,什么都活躍了,都好辦了”。延安軍民在南泥灣開荒種地、紡紗織布、養豬養雞,發展生產,有效保障了根據地軍民的吃飯、穿衣等民生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興修水利,實現耕者有其田;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統一財政經濟,實現收支平衡。僅用短短三年時間,在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上恢復生產,使國家經濟取得根本好轉。從1953年開始,又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1956年中國社會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五)“生態”:中國共產黨重視民生紅色基因的品質保障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理念源自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生態是保障,如果生態惡化,生產將受到制約,生活的質量也必然會下降。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的發展中,始終將生態環境作為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重大社會任務來對待。1956年我國建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環境保護被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1978年“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寫入憲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實施,20世紀80年代就將生態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1981年開啟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之后逐步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保護重大工程,1989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實施“33211”工程,大規模開展重點城市、流域、區域、海域環境綜合整治。

進入21世紀后,黨和政府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開創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偉大實踐,將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發展的優先領域,更加重視將生態建設作為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全面展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著力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最基本的民生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眾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在此背景下,全國先后建立國家公園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74個,各類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已達170多萬平方公里,天更藍了,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空氣更潔凈了,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四、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的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也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如何提升民生品質、增進民生福祉水平,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啟示。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黨重視民生福祉紅色基因的政治保障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重視民生、改善民生的歷史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民生福祉的保障和改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沒有黨的領導,窮苦大眾就無法通過減租減息、打土豪分田地來獲得民生的改善,就無法通過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來爭取民生改善的權利;新中國成立以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黨重視民生福祉紅色基因的價值取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要長期執政,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唯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才能筑牢長期執政的根基。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集中力量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急人民群眾之所急,想人民群眾之所想,解決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才能使民生福祉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是黨重視民生福祉紅色基因的制度支撐

民生是治國之本、執政之基,關系到老百姓的油鹽醬醋茶、吃穿住用行,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環保、安全等,哪一樣都是天大的事,需要興辦成千上萬的諸如公路、鐵路、電力、通信、水壩、防災治沙、應對各種公共衛生危機等公共工程設施。只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全社會人才、資金、技術資源,舉國同心,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的共同意志,采取共同行動,保障全體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四)堅持改革開放和發展是硬道理的民生發展方略,是中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路徑選擇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是中國特色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實踐路徑。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必然之路。只有通過創新創業,發展市場主體,使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只有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更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必由之路、提升民生福祉的動力之源。

(五)堅持建設全方位的民生,是中國特色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內容涵蓋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國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不是一維的、單方面的,而是多維的、全面的;不是少數人或一些地區的,而是14多億中國人、所有地區的;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文化生活上,而是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在內的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轉變為“七優”,保障全體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的民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六)堅持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漸進性,是中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實現路徑

民生保障和改善是一個系統工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目標確定了,就要根據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大事慢不得但急不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必須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守住底線”就是“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政府主要是保基本,不要做過多過高的承諾,多做雪中送炭的重點民生工作,引導和鼓勵廣大群眾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政府不能包打天下。”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重點”就是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重點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特別是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在此基礎上做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領域民生工作”。“完善制度”就是要“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引導輿論”就是要“抓實在,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靠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堅持量入為出,努力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結語

百年征程漫漫,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始終在為人民謀幸福,并且從來都不是只寫在紙上、掛在嘴上,而是動真情、出實招、下真工夫。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共產黨人為了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救萬民于水火;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廣大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民生得到保障;改革開放,中國融入世界,社會不斷豐富和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邁入全面小康時代。中國共產黨百年重視民生的紅色基因,創造了世所罕見的人民當家作主、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人民生活改善的“四大奇跡”,發展出“民生—民心—民權—民族”的理論邏輯,形成了以“生命”“生存”“生活”“生產”“生態”為一體的民生實踐體系。中國共產黨奮斗百年,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紅色基因   民生立國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