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老師在音樂課堂上
基于音樂審美的提問式學習方式是一種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的學習方式。學習自問題開始,帶著疑問去尋找、去感知,關注音樂作品,在點滴中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教師要給學生搭好“腳手架”,讓學生敢提問、會提問,從作品細節入手,給學生一個“放大鏡”;拉開距離宏觀審視,給學生插上一對“翅膀”;從時間思考過去未來,給學生一個“小沙漏”,從而幫助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使音樂課程真正達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獲得感。”
培養問題意識,建立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美是教育的本質”,美育是立教之本。音樂課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條即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所以,以美育人,強調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是音樂課堂的核心要義。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發現和感受音樂作品的美呢?
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學習方式變革的核心內容,是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動態化,新課堂應呈現出“惑—不惑—新惑”的動態發展過程。學習自問題開始,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通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欲望。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索的對象,在學生心里形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不但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因此,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是否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問題意識的重要方法。教學實踐中,許多學生總覺得沒有問題可問,盲目地、被動地接受老師“指揮”,這主要是他們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不能或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鍵在于學生不知“疑”在何處,不知“惑”在哪里。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音樂課上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讓他們會問、能問。可是很多時候學生提問提不出來的核心原因是收集的信息太少了,收集的信息越多,能提的問題越多;腦子越空白,越提不出問題。基于音樂審美的提問式學習方式的探討就很有必要了。
善于提問,更能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和創造美
圍繞音樂本體來說,怎么提問呢?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音樂,既要通過多種途徑引發學生情感體驗,又要從音樂要素的角度加以剖析,讓學生明白情何以如此,在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建立提問式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給學生以下一些指導:
一方面, 從作品細節入手,給學生一個“放大鏡”。學生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有了放大鏡,他自然就會去找細節。分析了細節,他就開始提問了。比如在講授四年級上冊小提琴獨奏《思鄉曲》時,學生感受到了樂曲的憂傷、凄涼的情感,感受到了濃濃的思鄉之情。拿著放大鏡,學生就開始去關注音樂本體,開始思考并提問:哪些音樂要素的結合使樂曲這么憂傷呢?樂曲中為什么要有音的強弱的變化?為什么有那么多連線呢?樂曲中主題旋律音符的排列為什么是下行的呢?怎么出現了一個偏音si呢?換成別的音還有這種情感嗎?為什么選擇小提琴來表現這種類型的作品呢?……通過分組討論,把自己的疑問、發現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問題”也隨之蜂擁而至。
有了問題,學生再帶著放大鏡回到樂曲中去尋找答案,很容易就發現了:音樂的速度稍慢,所以更容易抒發情感;音的強弱變化隨著作者的情緒在起伏,讓人一下就進入到思鄉的情境中;連線的運用讓情感細膩綿長;下行排列的音符容易表現憂傷的情感,并且偏音si更增添了這種凄涼和思念,換成別的音如do或者la,就呈現出悲壯等情緒,不夠憂傷,情緒不夠貼切;選擇小提琴這件樂器,就像一位歌唱者,滿懷深情地道出了不盡的憂傷、思念的情感,把思鄉曲的韻味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學生帶著疑問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又通過提問、發現、解決、再提問等等這樣循環往復的分析思考過程,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越來越深入,越來越能感受到作品的美。這個過程是積極的一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拉開距離宏觀審視,給學生插上一對“翅膀”。分析完細節之后,教師要給學生一對小翅膀。讓學生想象自己身上長出了一對小翅膀,可以飛遠一點,飛高一點,再飛遠一點,來審視和感受整首作品。他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呢?其實,學生帶著小翅膀飛在作品上方,提問對他們來講可一點也不難:哇,這首作品的樂譜怎么有這么多張呀?鋪了一大張桌子呢,里面有沒有規律可循呀?有沒有相同的樂段呀?這一段的旋律線條如此跌宕起伏,發生了什么?是高興還是悲傷?這個樂段的音符排列好整齊,節奏型似乎都一樣,表現的是列隊走路嗎?樂曲的曲式結構是什么?是回旋曲嗎?它的音樂體裁是什么呀?這部組曲的其它作品也是一樣的風格嗎?我們聽一聽吧?……當學生跳出細節,拉開距離審視的時候,他就開始思考曲式結構、作品大線條、音樂體裁、音樂風格、作品對比等較為宏觀的問題,這樣的視角讓學生對作品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從局部到整體更全面的欣賞和發現作品之美。
另外,從時間思考過去未來,給學生一個“小沙漏”。那就是引導學生從時間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提出疑問,并帶著這種疑問去學習。當提出跟時間有關的問題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小沙漏”,那么學生就會去關注一些問題。這樣,學生以時間的方向去提問,思考作品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挖掘作品的創作內涵,發揮想象,發揮創造力,這也正是體現課程標準中“音樂課程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聆聽、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
基于音樂審美的提問式學習方式是一種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的學習方式,學習自問題開始,帶著疑問去需找、去聆聽、去演唱、去感知。這種學習方式不但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同時,所有的提問都圍繞音樂本體,關注音樂作品,在點滴中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這也正是音樂課程的核心目標。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的音樂作品,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幫助學生去尋找美、去感受美,讓學生敢提問、會提問,從而使我們的音樂課程真正達到“讓每一位學生受到關注、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發展。”
(作者為北京市海淀區上莊中心小學音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