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共同考題。風景獨好的發展態勢充分說明,精準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辯證關系的“中國之道”是正確的。疫情防控不是不能算賬,而是要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這也正是大黨大國的戰略眼光與執政智慧。穩中向好的宏觀數據,不只是對一年來經濟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于中國治理的肯定。
臨近歲末,國內外相關機構紛紛盤點本年度經濟運行——中國社科院報告稱,中國全年經濟增速預計達8%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位于前列;國際金融論壇全球年會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約5.9%,中國仍將以26.3%的占比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
2021年對全球來說都并不輕松。新冠疫情起伏延宕,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供給存在較大缺口,通脹壓力持續上升。可以說,大多數國家依然在疫情和衰退的泥沼中掙扎,甚至不乏一些發達國家一度遭遇商超貨架空空、日用品短缺的危機。相較而言,“中國經濟基本上回到了疫情前的軌道。”經濟增長領先全球,生產端供應穩定,需求端快速回暖,并持續展現出合作開放的積極姿態,成為全球投資的熱土,為世界注入殊為難得的確定性。有外媒感嘆,當變異病毒奧密克戎引發全球震蕩,“在中國,一切照舊。”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中國為什么這么“穩”?中國經濟何以逆風破浪?很多細節能夠說明問題:比如中國進博會開幕,許多外商在沒有直達航班、面臨超長隔離期的困難下,幾經輾轉堅持參加:“各項防控措施周密嚴格讓人深感安全”“不愿錯過中國機會”。誠如斯言,安全與穩定的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疫情之下,倘若一國管控政策時緊時松、來回變動,民眾生命難有保障,生產節奏屢遭打斷,又談何發展?深諳“沒有穩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道理,中國始終堅持積極抗疫,在與病毒的較量中,打磨出一套科學精準的動態清零方案,確保國內疫情始終可防可控。也正是這份穩定環境與確定預期,助力中國經濟復蘇步伐平穩有力,并釋放出強大磁力,即便是再挑剔的外資也不遠萬里“用腳投票”。
疫情發生以來,如何處理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共同考題。對于與眾不同的中國方案,一些西方國家聒噪不休,質疑成本太大。可事實勝于雄辯,風景獨好的發展態勢充分說明,精準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辯證關系的“中國之道”是正確的。且不說在一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國度,生命從來不會用金錢衡量,即便是從經濟角度看,我們也用可控成本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體國民對祖國的信任、世界資本對中國的信心,更是某些國家難以企及的“長期收益”。說到底,疫情防控不是不能算賬,而是要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這也正是大黨大國的戰略眼光與執政智慧。穩中向好的宏觀數據,不只是對一年來經濟工作的肯定,也是對于中國治理的肯定。
風物長宜放眼量。觀察一國經濟運行,既要看一年的整體表現,也要看長期的發展邏輯。以此觀之,中國經濟成績的取得更為難得:盡管遭遇嚴峻考驗,但中國并沒有為了一時的數字而搞“大水漫灌”,反而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瞄定高質量發展穩步前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發展,自立自強催生新動能;經濟結構調整扎實推進,產業鏈韌性和優勢得到提升;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重塑合作競爭優勢……非常之年的中國經濟,看似超出預期,卻在情理之中。跳出增速看支撐,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洞察中國經濟逆風破浪的關鍵密碼,也會更加堅信“中國之道”蘊藏的澎湃能量。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但“我們的世界正在經歷各種振動”。看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起伏反復,世界經濟復蘇面臨較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看國內,部分地區受到疫情等多重沖擊,經濟轉型調整壓力有所顯現,我國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在高基數上保持平穩運行還要繼續闖關奪隘。越是面臨風險挑戰,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總體來看,時與勢依然在我,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長期以來積累了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以及擁有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這都是我們抵御風險、推動發展的重要依托。
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風歷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關鍵是要走好自己的路,特別是繼續用好“中國之治”的辯證法。全力抓好常態化防控這一謀發展的大前提,立足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奮進的中國號巨輪必將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