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雷軍或小米的2021年找個關鍵詞,非“造車”莫屬。
今年3月,雷軍決定向被譽為“制造業的皇冠”的汽車制造領域發起沖擊。他說:“小米汽車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從那以后,雷軍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造車上。
7個月里,雷軍看了2萬多份簡歷,面試了無數汽車大牛,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用戶調研和產業鏈考察,調研訪談2000多次,拜訪并深度溝通交流數十家業內同行及合作伙伴,緊鑼密鼓地推進汽車的產品定義和團隊搭建。
這一切,再次讓所有人看到了雷軍的勤奮和熱情。
事實上,在正式確定造車之前,雷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和小米高管們進行了75天的調研,做了85場汽車行業的拜訪和溝通,開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和2次正式的董事會。在經過上述調研工作后才最終下定決心造車。
過去10年,雷軍帶領小米不斷刷新商業史上的成就:創辦第4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成為世界第三;創辦第7年,小米的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創辦第9年,小米成為全球最年輕的世界500強公司。
但雷軍從來就不是一個甘于現狀的創業者。2020年8月16日,他在微博上宣布:“今天是個特殊日子,小米開啟‘重新創業’的征程。”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銷量首次成為全球第二,雷軍當即立下了小米的新目標:“三年內,拿下全球第一!”
大學時代,雷軍因為在武漢大學圖書館讀了《硅谷之火》,從此走上了創業路。從金山16年的奮斗,到以一碗小米粥開啟新的征途,雷軍成功用互聯網+制造的思維改變了中國的手機行業。如今,他決定再將創業之火燃燒到智能汽車領域。
小米十一周年,雷軍年度演講的主題是“我的夢想,我的選擇”,他選擇為18歲的夢想再賭一回。
雖然他一直說“創業不是人干的,是阿貓阿狗干的”,但直到如今,他心中的創業之火依然熾熱,因為他深信,創業者都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能走到夢想的彼岸。
絕非追風口
宣布造車后,雷軍和小米都在高速運轉。
9月1日,雷軍在微博發布小米汽車正式注冊的消息,公司命名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億元,法定代表人由雷軍擔任,小米汽車首個工廠將落戶北京亦莊。10月中旬,在小米2021投資者日上,雷軍宣布小米汽車已到崗453人,小米汽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
11月18日,小米第二家汽車公司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雷軍,注冊資本10億元,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持股,經營范圍含新能源車整車制造;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技術研發;智能車載設備制造;鋰離子電池制造;銷售汽車、汽車零配件;道路機動車輛生產等。
不過,即便帶領小米走到了當下的位置,雷軍也常常顯得非常謹小慎微,且有危機感。
小米集團副總裁、CFO兼任天星數科CEO林世偉向《中國企業家》回憶:“當初,雷總是抱著‘小米不做汽車’的心態去做調研的,結果調研一圈發現,如果不做汽車的話,小米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很有可能未來小米手機會賣不動,我們就是一個傳統企業了。”
一旦確定了戰略方向,雷軍一往無前。“小米造車不是在追風口、趕潮流,而是因為智能電動汽車已經從‘機械產業’轉變為‘信息產業’了。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何況我們的兩家同行已經在做。智能電動汽車已經是兵家必爭之地,小米不得不爭。”
雷軍清楚地知道汽車行業的風險:動輒數百億規模的投資,而且要3~5年才能夠見效,“做還是不做?這個決定對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有時候白天我覺得有100條理由可以做,晚上一冷靜,又有100條理由覺得不應該做。”
林世偉告訴《中國企業家》:“雷總是一個非常善于傾聽和學習的人,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做到現在的位置,肯定什么事情都由他來定。其實每次討論的時候他都會聽每個人的意見,從每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作一個總結。大多數情況都是大家一起討論、一起決定,沒有結論的,可能要討論兩三次才定下來。”
至于造車,雷軍在經過一系列調研和學習后看到了一部分現實可能性:“整車電子件BOM(物料清單)占比已經超過50%,未來比例會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在汽車的研發成本中2/3是電子相關,電動汽車越來越成為消費電子。所以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
不過,在造車新勢力們發展如火如荼之時,小米進入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是否為時已晚?
雷軍的一番話或許已經回答:“11年前,我們作為一個外行開始做手機,沒有人看好。的確,11年前,有蘋果三星,有諾基亞摩托羅拉,有‘中華酷聯’,手機市場一片紅海,但一個中關村的小公司進入了競爭極其激烈的手機行業,奇跡發生了,只用了3年時間,我們擊敗了蘋果、華為,做到了世界第三,中國第一。”
小試to B業務
在造車之外,2021年小米還正式進入了企業服務,即to B領域。
1月1日,小米正式組建to B業務部,希望用小米現有面向C端所具備的品牌、產品、技術、效率等優勢,全面賦能B端客戶。
雖然短短幾個月,但小米定制終端已經服務于超過15個行業,超過了50萬終端,銷量超過100萬臺;智能生態業務方面,已經有75%的TOP3地產領軍企業已經與小米達成合作;智能生態業務已經覆蓋了15個城市。
“企業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剛需,小米一直有在思考和關注各個行業的變革,我們希望能夠提高整個企業和社會的運行效率,幫助企業面向數字化智能化。”小米集團總裁王翔這樣回答小米轉向B端的原因。
有投資人曾形容to C業務如同放風箏,風一來,風箏就起來了,風口來了不猶豫的公司上去得非常快,但掉落也可能非常快。而to B領域像飛行器,起飛前需要做很多準備,機翼、發動機、螺旋槳、機電控制等,它的缺點是前期準備時間長,操作復雜,優點是穩定性好。
王翔也認為,小米成功的商業模式最核心的地方是效率,但以前全力以赴做to C業務,騰不出手來。現在已經積淀了11年,從技術、品牌、產品層面,小米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有機會、能力“起飛”,賦能服務的企業讓它們的效率也得到提高,才決定進入這個領域。
事實上,近年來,對C端流量見頂的擔憂,讓to B服務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過去兩年里,追蹤全球云計算的ETF上漲了近100%。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國內互聯網巨頭都積極在企業服務領域布局,例如企業微信、釘釘、飛書,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提升了工作效率。
過去20年,上市的企業服務公司中,中國企業的總市值大約僅有美國企業總市值的1/10,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服務行業如果對標美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調研公司Omdia預計,2022年~2026年期間的年復合增長率為8.7%,到2026年全球企業服務市場規模將高達3萬億美元。
在如此大的蛋糕面前,小米的優勢是什么?
“小米的核心戰略是‘手機×AIoT’,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小米最強的地方,我們有非常強的硬件制造,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硬件,提高硬件生產、制造、銷售的效率,這是小米的核心,所以在to B業務也會從小米最強的領域來切入。”王翔認為。
高效與人才
雷軍幾乎每次公開演講都會提到小米的效率。為了增效,在小米成立之初,雷軍就設計了一個高效率模型,在每一個環節都要求提高效率,這樣才能做到極高的性價比。
“普通的商品價格構成由制造和服務成本、研發分攤成本、市場推廣及廣告成本、銷售及渠道成本、利潤等構成,但在小米的高效率模型中,爆品降低了制造和服務成本、降低了研發分攤成本,新媒體營銷則降低了市場成本,電商降低了銷售成本。”雷軍總結。
過去的一年,小米之家的擴張相當高效。2018年,小米只有586家小米之家。2019年,小米之家緩慢爬坡到630家。從2020年10月至今,小米之家從2000家增長到了10000家。這些店鋪在城市的覆蓋率達到97%,在縣城的覆蓋率達到81%,在鄉鎮的覆蓋率達到4%。
雷軍深知,高效背后其實就是人才。
過去幾年,曾經與小米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們紛紛被雷軍招至麾下,并集齊了被外界調侃為“復仇者聯盟”的業務高管團隊:金立集團前總裁盧偉冰,2019年1月2日加入小米,現任小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紅米Redmi品牌總經理;中興前CEO曾學忠,2020年7月29日加入小米,任小米集團副總裁兼手機部總裁,負責手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工作;聯想集團前副總裁常程,2020年1月2日加入小米,現任小米集團副總裁,負責手機產品規劃工作;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2020年1月4日宣布加入小米,現任小米中國區副總裁兼銷售二部總經理。
高管之外,在“重新創業”這一口號的驅使下,雷軍正在通過股權激勵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共同創業的心態。2021年7月2日,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擬向3904名員工授予7023.17萬股股票(價值15.4億元人民幣),獎勵優秀青年工程師、優秀應屆生和團隊核心崗位的優秀員工,以及年度技術大獎獲得者。
雷軍還親自負責了“青年工程師激勵計劃”,首批約700名優秀青年工程師入選,獲得總計1604.2萬股的股票(約3.5億元)。這次先從手機部和互聯網等部門切入,主要是一線研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等,其中最小的入選員工僅有24歲。
雷軍在微博發文表示,小米實施“技術為本”戰略,把年輕工程師招聘、培養和激勵作為最核心工作之一。
所有的人才中,雷軍和小米尤其重視技術人才。小米成長史上的一個小插曲是,小米在香港上市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股價表現并不好,等到了2019年9月,甚至一路跌到8.28港元。
回憶這段歲月時,雷軍在2021年的公開演講里講道:“這幾年,越是在股價低迷的時刻,我們越是憋著一口氣,拼命投研發。小米要想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要突破高端。”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里,小米的研發投入從32億元增長到130億元,研發工程師已經超過14000名,預計今年底達到16000人。雷軍直言,“工程師是小米最重要的資產。”他還在公司設置了小米技術獎,這是小米內部的最高獎項,獎金是價值100萬美元的股票。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研究員吳伯凡曾說雷軍身上有非常多矛盾的點,既有“海盜”的一面,也有“農夫”的一面。一個尖銳,一個圓潤,但這兩種特質在雷軍身上得到了平衡。“海盜”指的是唯快不破,乘勝追擊,“農夫”則是務實本分。
這兩個特質讓雷軍不斷闖入不同的行業,并取得新的成就。而雷軍卻說,小米創業11年來,擔心過失敗,擔心過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跟上公司的發展,也擔心過體力和精力,但每當遭遇巨大危機和挑戰,他都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
“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勞模,更不是什么戰神,我只是個普通的工程師,追求夢想,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