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史中,以豐富的經濟現象、經濟實踐與經濟觀念,孕育創造出長期領先世界的經濟成就和經濟思想,民本經濟觀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古代民本經濟觀歷史超越和時代升華的最鮮明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史中,以豐富的經濟現象、經濟實踐與經濟觀念,孕育創造出長期領先世界的經濟成就和經濟思想,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經濟學說與理論。民本經濟觀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并在千載傳承發展中不斷顯現其跨越時代的魅力和生命力。
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的基本理念
在古代中國,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經濟”一詞本意就是經世濟民。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著眼于安邦定國,以“民生”為核心,以富民、養民為基礎?!渡袝?middot;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就是對民本經濟觀的經典記載和闡述。
“富民”是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的重要內容,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幾乎各流派的學說對其都有體現。儒家學派開創者孔子就提出養民、富民、教民之說,富民就是要輕徭薄賦、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勸魯哀公不要與民爭利,提出“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讓老百姓治“恒產”。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治“恒產”就是強調富民要強化產權制度保障。道家學派也高度重視富民,反對擾民爭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為心”“我無事而民自富”,強調體恤百姓,與民休養生息。這些論述,體現了古代民本經濟觀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為本,讓百姓過上富足生活,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養民”是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的一個重要理念,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災害、抗災救荒等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古代中國,水、旱、風霧雹霜、厲(瘟疫)、蟲被稱為“五害”。幫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職責。《管子》提出:“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國歷來重視抵御各種災害和備荒賑濟,形成了獨特的荒政制度。常平倉就是官府為儲糧備荒、平穩糧價而設的糧倉。這些糧倉在豐年購糧儲存,避免谷賤傷農;在災年則賣出儲糧,以穩定糧價、救荒賑災,這種緩沖儲備機制對后世影響深遠。此外,“以工代賑”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經濟觀中“養民”理念的重要體現,即發生災害時,官府通過實施重大工程來促進就業,實現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民本經濟觀還有具體的理想藍圖?!抖Y記》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描繪了“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藍圖。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詳細描繪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古人的這些論述,體現了民本經濟觀“富民”“養民”的理想藍圖。其中,《禮記》中描繪的“小康”社會成為歷代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歷史反復證明,只有堅持民本經濟觀,與民休養生息,才能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都是踐行民本經濟政策的結果。
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的發展演進
唐宋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民本經濟觀不僅得到傳承,而且有了進一步發展。古代思想家們在繼承富民、養民等理念的同時,將“民”的范圍拓展到工商業者,提出工商業也是“本”,出現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四民皆本”等觀點。其基本理念是:民間經濟發展了,人民富裕了,國家根基才能穩固。
批判傳統的重本(農)抑末(工商)論是古代民本經濟觀的一個重要發展。南宋浙東學派代表人物葉適強調保護工商業,提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旗幟鮮明地反對重本抑末的論點。在葉適的學生陳耆卿編纂的《嘉定赤城志》中,明確提出士農工商“此四者,皆百姓之本業”。他們的觀點,反映出南宋時期浙東地區商品經濟的發達與經濟觀念的變革,豐富了古代民本經濟觀。
官辦公共救濟福利機構大量涌現,也是古代民本經濟觀發展的重要體現。宋代理學家程頤提出,為政“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朱熹認為,“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作為這些思想的重要體現,民本經濟觀在宋代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較大發展,一個明顯標識是官辦公共救濟福利機構大量涌現。如慈幼局、慈幼莊等是收養棄嬰孤兒的福利機構,居養院、養濟院等是收養孤寡貧困老人的養老機構,施藥局、惠民局等是慈善施藥機構,安樂廬、安濟坊等是福利性醫療機構,漏澤園則是收葬孤苦逝者的墓園,等等。
限制君權、抨擊專制,注重經世致用,發展商品經濟,是明清時期民本經濟觀演進的主要方向。明代丘浚提出“為國以足民為本”,要求允許“民自為市”、發展商品經濟。他還認為官府“所以理財者,乃為民而理”,反對將國家財政專用于供奉君主,主張應當用于老百姓。黃宗羲是明清時期民本經濟觀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反對侵奪“民所自有之田”,主張發展保護民財的產權理念,還發展了宋人提出的“四民皆本”論,提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提出工商也是國家經濟的根本。
中國人民地位的根本變化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確立踐行
古代民本經濟觀經過幾千年的演進,其基本內涵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拓展,但由于歷史和社會條件的局限,在古代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在歷朝歷代,“民”依然是政治權力行使的客體,其基本權利無法從制度上得到有效保障,需要靠統治者的仁慈恩賜才能實現,即只有通過“君本”才能實現“民本”。即便是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后,這種狀況也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廣大人民仍然處于被剝削被奴役的境況,仍然沒有獲得當家作主的地位。
中國人民地位的根本變化和巨大提升,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4年頒布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在法律上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數千年來壓迫和剝削人民的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人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這就在人民的地位上實現了對古代民本經濟觀的歷史超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古代民本經濟觀歷史超越和時代升華的最鮮明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人說:‘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深厚基礎和最大底氣。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吸收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古代民本經濟觀的有益養分,充分彰顯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在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等方面實現了對古代民本經濟觀的歷史超越。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古代民本經濟觀的超越,不僅體現在立場和理念層面,而且體現在實踐層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不斷譜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大關,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18311元增至2020年的32189元;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國家教育經費從2013年的3.04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5.3萬億元,教育公平和質量較大提升,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中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傳承和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古代民本經濟觀的全方位超越。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講席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