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一
作者: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龔六堂
進入“十四五”時期,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數字經濟將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的高質量就業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更好適應數字化時代下的新型勞動關系,應進一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和就業優先政策體系,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我國就業結構優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數字經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形態
其一,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產業數字化帶來的就業增加更大,成為新增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
其二,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數字經濟時代下生產效率提高,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產品市場需求,從而增加了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有研究表明:機器人的使用使年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大約0.36個百分點,同時也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降低了產出品價格。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會刺激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會提高勞動者收入,使產品市場的需求增加,從而會增加企業勞動力需求。
其三,數字經濟將催生新的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和新的就業模式。依托互聯網平臺的新就業形態,具有容量大、門檻低、靈活性強等特征,如外賣騎手、在線醫生、“到家老師”等,為人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促進我國數字經濟就業的政策建議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均等化。我國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區域發展不平衡,要加大數字基礎設施均等化的建設,擴大中西部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斷壯大中西部數字經濟規模,努力縮小其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在中西部地區設立數字發展基金以及實施數字人才戰略,縮小區域就業質量差異。
完善貨幣政策的目標設定,提高貨幣政策中就業的權重。貨幣政策要關注以自動化和技術進步為基礎的數字經濟對就業的影響,貨幣政策的目標要加大對就業方面的權重。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適應數字經濟下的新型勞動關系的變化。在數字經濟環境下,由于信息溝通更加便捷,崗位流動性會增加,各種短期、靈活、跨區域的就業形式會逐步增加。社會保障制度要調整適應數字經濟下的新型勞動關系,明確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責任和義務,適時調整相關的法律法規,覆蓋新型的就業人群;同時,解決社會保障的跨地區流動性,適應數字經濟工作方式變化帶來的人員流動性。
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數字經濟勞動供給水平與質量。在初等教育中引入數字經濟技術方面課程,培養下一代數字化應用與創新能力,保證數字經濟技術在初等教育均等化。在高等教育領域,持續加大數字經濟科研投入,加強數字經濟的關鍵技術的研發與人才培養,實現關鍵技術與人才培養的自給。在職業培訓領域,推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職業培訓。
繼續出臺政策壯大新模式新業態,規范市場,吸納帶動更多就業。堅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培育壯大基于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的新型就業模式。支持傳統就業崗位轉型,促進就業線下模式轉化為線上模式,利用彈性化、多元化、靈活化的就業方式化解失業風險。建議擴大從事基礎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人員編制,支持數字技術的基礎科學與核心技術突破,同時緩解信息技術對于原有中等白領階層的沖擊。
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以產業結構優化帶動就業結構升級。我國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第二產業還保持相當的規模,而且未來還會保持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合適規模,這是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勢??梢酝ㄟ^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稅收優惠政策來鼓勵制造業企業通過數字化提升競爭力,從而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吸引更多的制造業部門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