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系列專家解讀之一
作者: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教授 張貴
自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出以來,經過7年多的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成效顯著,實現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的“第二步走”目標,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開端,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三步走”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著力在交通一體化、生態聯防聯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把握區域協調發展規律與趨勢,努力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聚力高質量功能,打造產業協同發展體系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制高點,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緊緊扭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推進延鏈聚帶、特色集群、產城融合,促進產業鏈區域配套深度融合,提升區域產業基礎能力,打造從北京知識技術創新源,到天津創新轉化基地,再到河北先進制造的產業一體化架構。
延鏈聚帶,夯實非首都功能轉移的發展基礎。以規劃、項目、企業、載體、政策五個方面為重點,在工信部“1555N”產業布局的基礎上,三地聯合引導資源、要素和項目“入鏈”“進群”“成帶”,促進產業轉移精準化、產業承接集聚化和平臺建設專業化,加快打造多條從研發、制造到服務,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鏈,著力推動建設京津走廊、京廣線、京九線、沿渤海西岸產業帶協同發展。
特色集群,發揮增強帶動效應。搶抓“兩新一重”建設為產業復蘇升級帶來的重要機遇,完善以“2+4+46+N”為代表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合作平臺,探索共建一批新型研究院、產業園區和“飛地經濟”,拓展“點—鏈—線—集群—園區—網絡”的產業合作格局,促進形成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發揮北京在產業集群建設的核心引領作用。
產城融合,創新城市服務效能。推動“產—城—人”轉向“人—城—產”,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以“智慧城市”推動城市“智慧”提升,沿“一環四橫四縱”等交通干線共建多個“微中心”,通過“產業+科創”強化城市內生動力,加快“生產+生活”促進職住均衡,實施“樞紐+門戶”擴大雙向開放,努力打造若干個京津冀重要戰略黃金節點。
聚焦高水平要素,優化科技創新發展高地
京津冀協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驅動和區域協同創新,應促進要素共建共享、做實支撐平臺、建設創新共同體,協力推進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強化京津冀創新要素共建共享。進一步提高科研基礎設施、科學儀器設備、科學數據平臺等各類科技資源的共享共用和服務能力。以聯盟為紐帶促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動站、企業技術開發中心的協同協作。利用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協作網絡和駐外科技外交官服務平臺,推動國際專家資源和技術信息共享。
全力做實創新重要支撐平臺。從區域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協同創新服務升級、區域創新創業生態培育等方面入手,以雄安新區、通武廊、靜滄廊等作為協同創新的突破口,重點推動中關村在津冀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和布局。高質量自建共建一批眾創空間,共管共享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加快共建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合作區、渤海新區、北京生物醫藥園等一批協同創新園區。謀劃增設京津雄創新特區,推動三地逐步實現協同創新常態化、創新資源配置市場化、創新產業適配化及區域創新效能最優化,以此開創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新格局。
建設多種類型的京津冀創新共同體。圍繞區域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核心和“卡脖子”技術,打造一批創新型骨干企業牽頭的產業技術創新共同體。
聚心高品質治理,加強生態環境聯保共治
堅持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實施聯防聯控、共建共享、生態宜居的發展戰略,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藍天、碧水、凈土的生態環境高品質發展。
聯防聯控,全面推進生態治理和生態空間保護。堅持把綠色發展作為推進全面創新的優先方向,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永定河流域,協同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提升京津冀三地應對突發水環境事件協同指揮與處置的能力,共同推動京津冀區域建成全國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樣板。
共建共享,積極參與生態共建共享機制。建立京津冀生態共建共享協商制度,協調處理區域生態建設等相關問題。探索建立京津冀區域生態旅游產品市場,構建健康資源—健康生態產品—生態資產價值轉化機制。
探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將生態引領貫穿于新城開發建設和城市更新規劃運營的全過程,從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方面綜合考慮,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布局,加強公園、游園、道路綠化、生態隔離帶和綠道綠廊建設,有效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數,積極推進中水回用,全面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聚智高效能資源,提升公共服務互惠共享
遵循“便捷高效—同城普惠—優質共享”的時序和步驟,推動京津市區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區域內延伸,把京津冀建設成為全國公共服務建設高地。
便捷高效,落實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和政策銜接。深化落實京津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合作機制。探索完善工傷、養老、失業、醫療等各種保險的異地管理和直接結算辦法。制定跨省市就業人才的醫療、住房、養老、科研等綜合性保障政策。
同城普惠,推動教育與醫療資源合理布局。推進京津冀教育聯盟及京津冀職業教育對接產業服務平臺建設。強化京津冀區域公共衛生合作,健全重大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和應急救援機制,推動建立京津冀區域性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
優質共享,打造京津冀高品質公共服務。推動京津冀區域養老標準一體化工作,加快京津冀區域醫療衛生平臺和異地養老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河北與京津通過開展醫聯體、校際聯盟、委托管理等方式,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京津冀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群眾文化場館等機構聯盟,探索建立京津冀優質公共服務跨區域供給體系,促進京津冀公共服務優質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