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偉大復興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認同

【摘要】一個民族的偉大事業的成功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今天,我們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其文化底蘊來源于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中國文化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開啟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讓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文化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底蘊 為人民服務 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百年征程。回首百年滄桑,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實踐是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展開的。文化作為國家和民族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與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緊密相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僅僅有經濟的強盛,不能稱其為強盛,民族的復興必定伴隨著文化的發展繁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所以不可逆轉,同樣有賴于堅實的文化基礎。中華民族的百年奮斗史充分表明,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撐,則難以自立自強。同樣,一項偉大事業如果沒有文化價值信仰的支撐,更是難以長久。

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獲得了廣泛的文化認同,形成了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

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華民族內憂外患、水深火熱的苦難歲月,一開始就肩負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一般來說,文化價值觀體現的是文化的最核心層次,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為人民服務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文化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而正確的思想理論,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毛澤東同志也曾經明確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正是從人民立場出發,中國革命才喚起了最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能夠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1944年9月8日,在為戰士張思德舉行的追悼大會上,毛澤東同志以《為人民服務》為題作了一次著名演講,第一次從理論上深刻闡明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這篇演講中,毛澤東同志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后來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共產黨立黨宗旨的高度概括,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

在文化實踐層面,中國共產黨人力求創制一種面向人民的、大眾的文化。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種革命的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主體的,因此應該為全中華民族90%以上的工農大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毛澤東同志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更是明確強調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號召文藝工作者要把立足點轉移到工農兵群眾中來。毫無疑問,這一價值導向對于新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文化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要緊緊圍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來布局謀篇,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自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真正對人民負責、努力傾聽人民的訴求與心聲。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主體,是決定我國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我們黨廣泛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廣泛調動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尊重并緊緊依靠人民的創造實踐,我們才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堅持人民立場,永葆人民情懷。正是基于這樣的初心,中國共產黨才贏得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而基于這種廣泛性文化價值認同前提下的和諧社會氛圍,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才獲得了持續性的發展動力,才能更有力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

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創造出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人民看到民族解放的希望,也為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契機。一大批充滿進取精神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通過對各種主義和思潮的甄別比較,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改造落后中國的唯一正確道路,從而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充分表明,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立足于中國國情、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來分析中國社會,直面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中國的革命與建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澤東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幫助的。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中國國情,這既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中國社會、中國歷史、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生動體現和必然結果,也是我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事業走向勝利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實踐中,先后創造并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不斷開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境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進一步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強調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從文化哲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在社會生活中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都應兼具民族性與時代性的二重性特點,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如此。作為西方文明產物的馬克思主義,要想真正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真正對中國社會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就必須努力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必須具有能夠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必須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其民族性特點是不言而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其中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但是任何傳統文化都肩負著時代使命,文化是一條流動的河,需要從“過去”經“現在”流向“未來”,中國傳統文化也要結合社會現實發展賦予其時代生機與活力。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雖具有明顯區別,但二者之間卻有著高度的相融相通性

首先,在文化態度上都講求開放與包容。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包容性文化資源,這具體表現為在社會交往層面強調海納百川、求同存異,在個體道德實踐層面倡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這也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源遠流長的根本性原因。而馬克思主義作為為人類求解放的革命理論,更是一種不斷發展的開放性理論。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最鮮明的特征就是批判的、革命的,不但要解釋世界更要變革世界、改造世界。

其次,在價值訴求上都強調以人為本、人是目的。與西方文化相比,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國文化講求“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的入世態度,認為一切知識實踐的目的都在于謀人生之幸福。君子要慎獨修身,養浩然之氣,“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逐步完善修養以達至善。而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問題始終是其思想建構的中心議題,馬克思一生所謀求的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而所謂全面發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質和需要的發展,就是使每個人的創造能力和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的發展。

最后,在社會理想上,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和中國古代的“大同世界”具有同構契合性。理想社會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在馬克思那里,共產主義最終所謀求的是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促使人類解放和人性覺醒的美好社會,因此它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制度,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共產主義既是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也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活動。而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這種社會理想深深印刻在歷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中,成為憧憬與評判理想社會的藍圖與標準。近代以來,面對國外列強的欺凌,中國人民更激起了反抗外侮、追求實現國家富強乃至“天下為公”和“大同世界”理想的堅定信心與決心。2016年11月11日,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一生追求“天下為公”的孫中山先生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要學習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心系民眾的博大情懷。孫中山先生有著深厚的為民情懷,一生堅持以‘天下為公’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憂愁,替人民謀幸福’,對此矢志不移、無比堅定。”

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已經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毫無疑問,這一奮斗目標與國人對“天下為公”與“大同世界”的無限向往與渴求是相統一的,更與中國共產黨人所追求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是相契合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系列重要論述,更成為新時代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指導方針。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我們歷經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創造出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可以預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必將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絢麗多彩、富有生機,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開啟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使中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文化發展的道路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不可逆轉的文化底蘊,究其根本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歷經艱辛探索,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中華民族發展振興的文化發展道路,這就是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努力開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時代。回首40多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偉大意義在于:

第一,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極大增強。40多年來,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占比將近30%。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些巨大變化無疑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是人心所向、國之所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

第二,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民對未來發展更加充滿自信。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極大的改變,人民群眾從國家發展巨變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與安全感,變得更加揚眉吐氣、愈加意氣風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民主法治觀念、自由平等觀念、公平公正觀念、科學理性觀念等各種現代意識得到了極大發展,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得到了普遍提升,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態勢。可以說,今日中國人民的蓬勃朝氣是沒有國家可以比擬的,尤其是面對一次次的突發災難,中國人民一次次地向全世界展現出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不管有任何艱難險阻,有任何風雨坎坷,中國人民都能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協力奮進、渡過難關,變得更加堅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但中國人民對于未來道路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只有走好自己的路,闖出一條獨立自主的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之路,我們才能做到從容不迫、始終站穩腳跟。

第三,改革開放讓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成為自覺。改革開放的中國越來越注重社會發展的品質。例如在經濟領域,我們的發展要從量的擴張走向質的提升,要培養創新能力,培育品牌意識。而這一切都表明,開放自信的中國人民越來越注重生活的文化品質,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越來越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這就集中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中國的未來發展依靠人民,中國的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真正成為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我們相信,隨著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國人的文化素養必將得到根本性提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必將越來越自覺,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第四,改革開放讓中國真正融入世界,展現出當代中國發展的強大生機與活力。改革開放讓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由此國人更加堅信,在全球化時代,當代中國的真正進步需要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實現,開放的本質就是向先進文明開放,向先進生產力開放。只有真正融入世界,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影響力才能夠真正得到提升。盡管西方世界的“傲慢與偏見”仍舊存在,“有色眼鏡”尚未摘下,“中國威脅論”余音未了,但是我們“亂云飛渡仍從容”,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對話,更加努力向世界展示一個全面、積極、開放的中國,更加自覺地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使命,這已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文化共識。

(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資助項目“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研究”(項目編號:21LLMLA00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

③《禮記》,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責編/孫垚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