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81年到2021年,從“萬國機車”到“復興號”動車組,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中車”)一次次科技的進步,一次次速度的飛躍,既見證了中國軌道交通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這背后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向未來,中國中車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突破,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獲得新生。中車人秉承紅色基因,從艱辛中奮起,在探索中奮斗,逐步走上自力更生、自主設計的發展道路。
1952年成功制造第一臺蒸汽機車“八一號”,徹底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自己制造機車的歷史;1958年成功研制第一臺干線內燃機車“巨龍號”、第一臺電力機車“韶山1型”;1969年,成功研制我國第一列地鐵列車……
“我們逐步構建起完整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體系和制造體系,能夠自主研制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客車、地鐵車輛、鐵路貨車等各類產品,基本滿足了我國軌道交通運輸的需要,成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孫永才介紹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煥發出新的生機。中國中車開始研制生產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機車、客車和貨車,推動機車車輛實現更新換代,為我國鐵路六次大提速提供了裝備支撐。正是經過多年努力,2008年8月1日,“和諧號”動車組在我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正式投入運營。同時,和諧型系列大功率機車研制成功。我國軌道交通裝備開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復興號”動車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時速300公里貨運動車組、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從“和諧號”創造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到“復興號”樹立世界高鐵運營新標桿,再到“綠巨人”進藏入疆,近4000列高鐵列車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鑄就“大國重器”,實現從追趕到領跑的偉大跨越,成為中國遞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在孫永才看來,中車能夠實現從弱到強、從追趕到領跑、從本土企業到跨國企業的重大跨越,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始終堅持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并形成了中車人“敢于擔當、舍我其誰,勇于創新、志在必得”的創新精神,這是中車成為“國家名片”“創新典范”的寶貴經驗,更是中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奮斗的深刻啟示,必須要繼承創新、長期堅持、發揚光大。
他強調,面向未來,首先要著力服務國家戰略,充分彰顯中車政治擔當,聚焦服務強國戰略、聚焦實施“雙碳”戰略目標、聚焦智能化數字化。主動融入科技強國、制造強國、交通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等國家戰略,在建設三張交通網、兩個交通圈和交通關鍵裝備先進安全、旅客聯程運輸便捷順暢、貨物多式聯運等方面,積極推進“技術+”“產品+”模式,系統規劃標志性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
其次,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聚焦突破原創技術基礎技術、聚焦突破系統解決方案、聚焦重大產品研發。在高速列車、高速磁浮、智慧交通、川藏鐵路裝備等領域,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裝備、集成應用、標準規范等自主核心技術體系。
再次,著力營造產業鏈創新生態,當好現代產業鏈鏈長,聚焦鞏固產業鏈核心地位、聚焦“技術+”模式運用、聚焦產業鏈資源效能聚合。充分發揮中車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方面的核心優勢,加強產業鏈開放合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努力當好現代產業鏈鏈長。
最后,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動力,聚焦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聚焦優化創新資源布局、聚焦打造科技創新“特區”、聚焦建強科技人才隊伍、聚焦加強黨對科技工作領導。充分尊重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精神,注重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激勵廣大科技人員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