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東京奧運會降下帷幕,但奧運的余熱卻未消,尤其隨著殘奧會的召開,人們又可以體驗和回味為奧運健兒加油喝彩時的激動、比分膠著時的緊張與奪金時刻的狂喜。社交網絡上充滿著對奪金項目與運動員的熱情贊揚與謳歌,傳頌著奪金運動員背后的故事,而對沒有取得好成績的項目和運動員意興闌珊,卻也有部分人對賽場失利的運動員惡語相向,甚至實施網絡暴力。在建設體育強國、樹立大國自信的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不應以成敗論英雄,金牌不應是唯一的追求,自信不只源于金牌。
首先,從競技體育本身來說,獲取金牌并不是唯一的目的。競技的首要目的當然是爭勝,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力,打敗對手,取得成功,但爭勝的背后有其更深層的目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宗旨也不僅僅是為了勝利,而是希望能夠“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對奧運精神做出闡釋:“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但最本質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只要積極參與、奮力拼搏,無論輸贏,都應當得到人們的尊敬。難民代表團的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向全世界展示體育為他們帶來的希望和為生命而戰的堅韌。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闖入決賽,打破亞洲紀錄,雖然未獲任何獎牌,已經足以令所有國人驕傲,令黃種人自豪。
其次,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民族自信不僅僅只源于個別比賽的勝利。當然,奪得金牌仍然是體育健兒不懈的追求與努力,因為在以民族、國家為單位參與的國際賽事上,“升國旗、奏國歌”已成為具有符號意義的象征,能夠極大地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1981年中國女排第一次獲得世界冠軍,舉國沸騰,這意味著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能行”,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斗志。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我們的自信不僅僅只源于一場比賽、一個項目的勝利。本次東京奧運會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女排未進八強,但國人并未苛責,反而堅信只要女排精神仍在,就一定能回到勝利的巔峰。人們為拼盡全力但未能奪冠的諶龍喝彩,為因傷退出女團比賽的劉詩雯送上安慰,向無緣跆拳道半決賽的“復出媽媽“吳靜鈺致敬……這些都體現出了體育大國、體育強國國民應有的理性與寬容,也體現出人們對體育精神的深刻理解與高度認同。
再次,成績背后所顯示出的國家綜合實力才是我們自信的底氣。本屆奧運會獲得38枚金牌、88枚獎牌的好成績,多個項目取得突破,這離不開國家強大的經濟、科技、管理、文化等各方面的保障。楊倩首金的背后是北京體育大學科技團隊為射擊(步手槍)、射箭、飛碟4支國家隊提供的技術動作分析及監控服務;奧運賽艇女子四人雙槳的金牌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風洞”科技手段的助力;乒乓球隊等國家隊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預防、康復和體能訓練指導也來自各專業的科技保障團隊。此外,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首次聘用了外部律師隨團出戰,為中國奧運代表提供法律服務,積極參與“國際仲裁”事務;中國6月就采用世界最新興奮劑檢測技術,成為世界最先開展干血點檢查的國家之一……在新冠疫情肆虐的特殊情況下,中國代表團在金牌榜和獎牌榜上位列第二,沒有發生興奮劑事件及賽風賽紀問題,并且實現了777人代表團新冠疫情“0”感染的目標。這是國家強大實力的體現,足以令我們自豪。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回望89年前,孱弱的舊中國只有劉長春單刀赴會,百米賽道上留下他孤獨失落的背影,89年后,奧運賽場見證了中國速度,世界也見證了中國的發展速度。“重大賽事最令人感動的未必是奪金牌,而是體現奧運精神,這正是中國人講的自強不息。”有這樣的精神,每一個中國人都沒有理由不自信。
作者:李慧 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