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盈利穩定恢復,經營狀況持續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至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9239.5億元,同比增長57.3%。不過,企業效益恢復不平衡的情況依然存在,私營企業、小微企業效益恢復相對較慢。
對于較為成熟、高質量的產業鏈供應鏈,其上中下游不同環節的企業都應該能夠獲得穩定和較高的效益,贏得較好的投資回報,從而有能力不斷加強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上述現象說明,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總體上看,我國不少行業的下游企業特別是系統集成企業的實力較強,而在上游和中游的一些環節,企業的數量雖多,但“專精特新”企業較少,差異化程度不夠高,不少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導致這些企業處于產業鏈供應鏈的薄弱環節,缺乏話語權,企業效益不高,創新投入能力也受到影響。
從國際經驗來看,打造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結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研究表明,日本、德國等制造強國的中小企業通過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在細分領域擁有較強話語權,與下游大企業之間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由此,企業有能力在細分領域不斷投入,進而加強整個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
借鑒有益經驗,我們需多管齊下,全方位施策,努力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動一大批中小企業擁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出特色產品,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質量和水平,鍛造“長板”。
一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就一些新興產業而言,目前世界各國都處于大致相似的發展階段,還沒有哪個發達國家能夠完全控制這些產業的發展方向,這就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的重要機遇。對于我國而言,在新能源、電子信息等產業實現較好發展的基礎上,還需穩扎穩打,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在這些領域抓緊形成更強的國際競爭優勢。
二是做好國內產業集群的優化布局,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集群,有助于更好發揮規模優勢、產業配套優勢、創新優勢。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著力加強各地區之間的互助協作,遵循市場規律,謀求高效發展,推動重要產業集群更好發展。
三是大力推動市場結構優化。要更加重視和完善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消除市場分割,促進形成企業間優勝劣汰的機制,從根本上改變一些產業低水平競爭的局面,不斷提升產業效益水平,增加實體經濟對優質資源的吸引力,大幅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