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5G終端用戶突破4億——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
南方電網貴州銅仁供電局近來對變電站進行智能升級,充分運用5G技術搭建數字化平臺,由智能機器人對站內4000多個巡視點進行自主檢測和故障排查,大幅縮短了故障排查時間。圖為9月12日,工作人員運用5G機器人開展變電站巡視工作。
范才夫攝(人民視覺)
近年來,位于重慶市江津區的中冶賽迪裝備有限公司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把技術研發與裝備設計、制造、成套緊密結合,形成了水渣轉鼓、萬能軋機等一大批特色產品。圖為近日拍攝的該公司冶金裝備生產車間。
新華社記者 劉 潺攝
9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進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在會上表示,當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顯著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為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制造業企業實力增強
談及制造業,肖亞慶介紹,中國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體量大,2012年到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體系完備,我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競爭力增強,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產業結構加快升級。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去年的15.1%;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8%提高到33.7%,2020年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
制造業企業實力顯著增強。骨干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壯大,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19.7萬億元、21.7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9.19萬億元和37.4萬億元;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我國工業領域企業有73家入圍,比2012年增加28家。
5G產業加快發展
信息通信業方面,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5G基站、終端連接數全球占比分別超過70%和80%,全國行政村、脫貧村通光纖和4G的比例均超過99%,移動支付廣泛普及,5G、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數字經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肖亞慶介紹,5G正式商用以來,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已建成超過100萬座基站,占世界的70%以上。5G終端用戶突破4億,是全球最大的用戶群體。
在應用領域,“5G+工業互聯網”成為應用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目前已涵蓋電子設備制造、裝備制造、鋼鐵、采礦等22個重點行業,形成了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等一批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場景應用。
此外,5G產業加快發展。我國企業聲明5G標準必要專利數、國產品牌5G系統設備出貨量、芯片設計能力等方面在全球具有領先優勢。5G手機產品加速滲透,今年1-8月份,國內5G手機出貨量達到1.68億部,同比增長80%;8月份,5G手機占比提升到74%。
提升供給體系質量
肖亞慶表示,“十四五”時期,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實現綜合實力邁入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行列目標,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新型的產業創新生態。繼續布局建設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高效聯動的制造業創新網絡。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
聚焦提升供給體系質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制造業水平,既著力做大增量,注重存量的升級和改造,也注重培育有良好成長性的產業和產業集群,進一步延伸、拓展和深化產業鏈。通過實施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質量提升行動等,提高產業整體素質。落實碳中和、碳達峰部署,完成工業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加快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的建設。
聚焦數字經濟發展,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推動數字技術在制造業全流程、全領域深度應用,培育發展網絡化研發、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5G網絡部署,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產業。
聚焦深化改革,營造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各方面協同發展。進一步擴大制造業高水平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