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年征程波瀾壯闊,回顧歷史和現實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選擇社會主義作為民族復興的唯一出路,經由革命、建設和改革,最終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是對社會主義的偉大貢獻,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貢獻。中國共產黨百年成功實踐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 百年黨史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這是經過實踐證明和檢驗了的真理。中華民族從選擇社會主義作為民族復興的唯一出路,經由革命、建設和改革,到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百年征程波瀾壯闊,有成功也有挫折,有經驗也有教訓,一路前行雖經波折,但終成正果,深刻改變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社會主義是唯一正確的道路選擇
走什么路,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是第一位的政治選擇。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從1840年至1921年,中國仁人志士始終都在思考選擇走什么路,才能救亡圖存、強國富民。八十年間幾經爭論與反復實踐,有的在保持封建制度條件下,實行禁煙,結果失敗了;有的發動農民起義試圖推翻滿清封建政權,如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十四年,最終被中外反動派聯手鎮壓;有的推行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發展近代工業進行實業救國,而甲午海戰北洋軍閥全軍覆沒徹底打碎了洋務派工業救國之夢;有的在維持封建社會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改良,比如康有為的戊戌變法,百日維新仍最終失敗……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雖然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都以失敗告終,說明了無論是走農民起義之路,還是局部改良之路,在中國都是行不通的,都沒有觸動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舊中國救亡圖存的問題。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試圖通過武裝起義推翻滿清的封建專制統治,走資本主義富民強國的道路。但是由于中國當時的世情、國情與西方列強走資本主義道路時的情況根本不同,帝國主義不允許,封建統治階級不允許,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也不允許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資本主義。加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天然的軟弱性和兩面性,其領導的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半途而廢。實踐表明,走封建主義舊路不行,走資本主義之路也不行,到底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啟蒙,找到并接受了最先進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分析了當時時代發展大勢和中國國情,得出向俄國人學習,搞社會主義,才是唯一出路的正確結論。選擇社會主義,這是一條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康莊大道。
不間斷地進行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光明之路
怎樣走社會主義道路,在建黨之初即發生了“兩次革命論”“一次革命論”的錯誤主張和“不間斷革命論”的正確主張的道路之爭。錯誤主張表現為一右一“左”: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認為,中國應進行“兩次革命”,先進行資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服從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政黨服從資產階級政黨,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成功后,中國共產黨再發動和領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再走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導致把革命的領導權讓給資產階級政黨國民黨,造成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主張中國進行“一次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不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一次性地完成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一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招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蘇區及大片革命根據地丟失,紅軍由30萬左右銳減為3萬左右,險些葬送了中國革命。兩種錯誤的政治主張導致中國革命的路線、戰略、策略乃至行動的嚴重失誤。一右一“左”兩條錯誤路線實質上犯了同樣的毛病:主觀脫離客觀,離開了中國實際國情,犯了主觀主義、教條主義錯誤。右是落后于中國國情實際,“左”是超越中國國情實際。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實際出發,提出“不間斷革命”的政治主張,認為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國情,農民人口眾多、反封建的任務尚未完成,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先進行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掌握領導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階段性任務,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第二步,不間斷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實踐證明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不間斷革命”的戰略策略是正確的,也是符合中國實際的。在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施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正確戰略策略,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是繼續鞏固新民主主義成果,還是不間斷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國情,不間斷地把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制定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政策,完成了“一化三改”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任務,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從實際出發,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自己的路,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又一重大政治選擇。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究竟怎么走?又產生了理論與實踐上的分歧,再次發生了道路之爭。一條選擇是照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具體結論,照搬他國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另一條選擇是根據中國國情實際,走自己的路,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終于找到了使中華民族成功地實現復興偉業的正確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956年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八大正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國內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階級矛盾已經不是主要矛盾,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性的階級斗爭基本結束,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①,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生產關系的矛盾,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轉變為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究竟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走什么樣的建設道路,也就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擺在黨和人民面前。
在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既沒有成功的經驗,又沒有現成的方案。怎樣走出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之路,中國共產黨人面對三個前提: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闡述、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三是毛澤東同志領導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的理論與實踐準備。要弄明白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走出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之路,就要始終集中在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上。
●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兩個重要的理論闡述。
第一個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科學設想。馬克思恩格斯親身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代,經歷了風起云涌的西歐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實踐。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他們剖析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揭示了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發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實現社會主義,經社會主義再過渡到共產主義。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他們做了原則性的理論構思,認為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階段主要有四大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以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為物質前提。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基本前提的,因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桎梏已經被打碎了。第二個特征是生產資料由全社會占有,實現全部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第三個特征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社會主義在消費品的分配方式上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共產主義社會則實行按需分配原則。第四個特征是有計劃地組織生產,沒有商品,沒有貨幣,實現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歸全社會占有,可以做到有計劃地組織生產,貨幣和商品將從社會上消失。
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特征時,實際上強調了兩個重要前提,第一個前提是當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成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也不能容納生產力發展時,社會主義革命必然到來,革命的結果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第二個前提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前提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所建成的社會主義社會才具有上述四個特征。正是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在西歐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才能取得勝利。
到底社會主義是什么樣子?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也只是作出了一種大體上的預測,這是一種科學的態度。空想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社會是什么樣子,卻采取了一種非科學態度,他們只講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如何好,甚至連未來社會,每個人是怎么生活,他們都預測到了,比如連睡衣花邊繡什么花都給設計出來了。但是怎樣才能達到未來理想社會,他們恰恰是只描述了河對岸,即未來社會怎么好,并沒有解決過河的橋和船的問題。也就是說,對于通過什么途徑才能達到未來社會,他們并沒有給出科學答案。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而不是空想的,恰恰是指出了怎樣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并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運用暴力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過渡條件,最后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
第二個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原則性看法。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只是提出了兩條原則性的看法:先是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在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成功后,利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力量,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為過渡到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后來又提出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走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科學設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在其不斷發展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的整個一生中,一開始他們的注意力和著眼點是放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上的。根據當時的實際,他們認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生產力比較發達,無產階級人數眾多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而且無產階級革命只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至少在幾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才能勝利。他們從社會一般發展規律出發認為社會主義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因為那里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其發展的程度,再也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了。他們一般地認為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前提,但此后的社會實踐發展,促使他們開始注意并研究西方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東方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不同情況,提出了非資本主義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問題,進一步修正了他們原來的看法。通過對東方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研究,他們補充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俄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避免資本主義帶來的痛苦,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科學設想的精神實質是: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甚至不經過資本主義階段,不經過資本主義帶來的壓迫、戰爭、流血與兩極分化,走出一條非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歷史發展進程的實際情況,證明了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并非是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甚至相當多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在落后的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這些國家和民族跨越了作為獨立歷史階段的資本主義制度充分發展的“卡夫丁峽谷”。這說明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關于在一定條件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不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不經過資本主義的痛苦,建設社會主義既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科學設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留下的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主要是在理論上,至于如何付諸實踐,還有待后人踐行。馬克思恩格斯反復強調要從最基本的事實出發預測未來社會,堅決反對教條式的預測未來和規定未來社會的具體細節,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②。
進入20世紀,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矛盾日益激化,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使得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成為可能。20世紀初,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和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領導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
十月革命勝利后究竟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列寧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艱辛探索。為了應對帝國主義發動的對蘇維埃政權的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從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基本內容包括實行工業國有化,剝奪資產階級;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糧食買賣;實行商業國有化,限制市場和私人貿易;全面實行成年人勞動義務制,推行平均主義分配……然而國內戰爭結束后,俄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政治問題。列寧對此進行了深刻反思。在1921年,根據俄國實際情況提出了新經濟政策,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了深刻調整。基本內容包括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對中小企業采取非國有化措施,允許自由貿易恢復商品貨幣關系,廢止勞動義務制,改變平均主義分配方式,實行租讓制,加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和合作。列寧晚年對十月革命道路和新經濟政策的初步推行進行了總結,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根本保證,是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力。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要實行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從革命到建設的轉變,合作社是把個人利益同國家利益結合起來的最好形式,必須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和執政黨建設,等等。列寧說,“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③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對于列寧提出并實踐的新經濟政策,鄧小平同志評論說,“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模式僵化了”④。二戰之后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演化,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模式。蘇聯模式是指列寧逝世以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特征是在所有制上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經濟體制上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當然,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上,蘇聯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蘇聯模式在特定條件下對鞏固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曾經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蘇聯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也為蘇聯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由于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并無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除了客觀條件的局限外,由于主觀上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缺乏認識與把握,蘇聯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進入20世紀80年代,面對經濟發展困境,蘇聯進行了某些調整,然而在西方勢力圍堵下,這種調整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離開了馬克思主義正確理論和路線的指導,加之歷史和現實原因推波助瀾,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演變”下,終于導致1991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受了重大挫折。
●三是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留下的理論和實踐準備。
我們黨是在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迅速醫治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剛開始只能學習蘇聯經驗。毛澤東說,“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的最好的先生”⑤。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黨很快覺察到蘇聯模式的局限性,認識到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毛澤東經過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借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了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重大歷史任務。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認識。譬如,提出獨立自主地走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明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作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堅持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形成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要發展商品生產,尊重價值規律和供求平衡的認識;確定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是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國防;認識到要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主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防止國家機關官僚化特殊化;正確區分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在文化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等等。總之,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我們黨的行動指南,但不可能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由于認識和實踐的局限,我們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失誤,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脫離了實際,超越了階段,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使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中受到挫折。鄧小平同志回顧這段歷史時坦率的說,“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⑥盡管探索艱辛坎坷,但我們取得的成果是積極的、偉大的。毛澤東同志所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了充分的準備,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前提、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
是從實際出發,還是從本本出發,是走自己的路,還是照搬照抄書本上的具體結論和他國的模式,這是解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正確選擇的根本分歧點。
毛澤東同志提出了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建設實際相結合,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任務,他身體力行帶領全黨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并沒有完成這個探索。面對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教訓,產生兩種錯誤傾向,再次發生道路之爭。一種是主張走邪路。認為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要補資本主義課,先走資本主義道路,搞私有化、資本主義化、西方化,最后發展到右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政治主張;一種錯誤傾向是主張走老路,仍然回到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上,最后發展到“左”的錯誤認識上。這兩種錯誤傾向一右一“左”,仍然是犯了主觀教條主義的毛病,脫離了中國的國情實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新路。鄧小平同志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持和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提出了我們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判斷,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抉擇。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終于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這條新路使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這幾個特點:一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國道路,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⑧,必須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新路。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三是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四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不能偏離這個方向;五是要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資本主義對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是發明和推進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最優化地配置資源。資本主義利用市場經濟的積極一面,在短短的幾百年以更快的速度創造了比封建社會幾千年更大的成就。然而市場經濟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致命缺陷,會造成兩極分化、金錢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一方面積累財富,一方面積累貧困,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兩極分化;一邊是窮人,一邊是富人;一邊是窮國,一邊是富國。少數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全球的財富和市場,剝奪壓迫發展中國家。這種消極性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經歷了極端痛苦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如果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用社會主義制度來限制市場經濟的弊端,這是一條新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我們黨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構建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六是實行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七是堅持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八是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通過以上歷史和現實的回顧,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最終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是對社會主義的偉大貢獻,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貢獻。中國共產黨百年成功的實踐表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注釋】
①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年10月—2019年9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頁。
③《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7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
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頁。
責編/谷漩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