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熱控擴展泵組、抬升全景相機D……8月20日,太空“出差”已兩個多月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任務。此次為期3個月的太空旅行過程中,航天員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鮮為人知的是,在中國航天夢想的背后,保險這位隱形“使者”一直在默默護航。
在太空、在深海、在極地,在各個科技創新萌發的地方,保險為“大國重器”織就了一張更廣更密的防護網。
管理風險,為“大國重器”撐起防護網
“今年7月5日成功發射的風云三號05星,背后就有我們護航。”中國太保產險法人客戶市場發展總監徐亦飆告訴記者,中國太保作為首席承保人為這顆氣象衛星提供了發射、初始在軌及發射三者保險保障服務。
“大國重器”保險不是個新鮮事物,以其中最典型的航天保險為例,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上世紀90年代初,長征火箭邁入了商業化發射的大門,中國商業航天保險也正式起步。1997年,在財政部、人民銀行的組織下,9家財險公司和中國再保險公司共同組建中國航天保險聯合體,這一階段航天保險以政策性保險為主。2004年后,原保監會明確航天保險采用“一個市場、兩種模式”的新規則,商業共保形式逐漸成為主流。
如今,隨著商業航天發射的持續發展,為適應其多樣化的保障需求,航天保險的險種越來越豐富。目前航天保險基本覆蓋了航天發射的全過程、各環節,主要險種有火箭發射前保險、衛星發射前保險、衛星發射及初始運行保險、衛星在軌壽命保險、衛星發射第三方責任保險等。比如發射前保險主要保障的是火箭和衛星從研發地到發射場運輸過程中的各類風險,衛星發射第三方責任險是針對發射活動中造成第三方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的風險保障。
“大國重器”保險具有高保額、高技術、高風險的特點。“投保人確定預算、進行公開招標,險企對整體風險進行評估、量身定制保險方案參加競標,因為保額很高,一般會由多家險企共同承保,中標企業一般還會根據項目需要進行再保險安排,合理分散風險。”徐亦飆說,“近年來,我國航天發射的高成功率讓險企能夠潛心經營、提升保障能力。”
航天之外,保險還為航空、海洋、電力、石油等領域的“大國重器”撐起防護網。大型客機C919、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等國產大飛機有試飛險的護航,“深海勇士”“奮斗者”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有財產保險及潛水人員意外傷害險的保障,白鶴灘水電站有建筑工程保險的支撐,還有多家保險公司組成核保險共同體來保障核電站的安全。
保險防護網的功能不僅是事后賠償,還能充分發揮風險識別、風險管理的專業能力,通過介入事前保障,進一步提升“大國重器”運行的安全性。“自白鶴灘電站開工以來,我們現場巡防3285天,提供了130余個風險反饋記錄和14次國內頂級專家的現場服務,為工程順利投產發電貢獻了力量。”徐亦飆說。
激勵創新,讓“大國重器”制造企業輕裝上陣
“相當于加了一道安全鎖,提升了我們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一家造船(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制造的超大型集裝箱船因為投保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增強了海外客戶的信心,讓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成功地“走出去”。
“新裝備不僅研發難,開拓市場也難,客戶面對新產品難免有疑慮。”承保該項目的平安產險產品及平臺運營團隊負責人楊晉峰介紹,首臺(套)保險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這種疑慮,“裝備因質量缺陷導致用戶要求修理、更換或退貨,以及質量缺陷造成用戶財產損失或者發生人身傷亡時,保險公司根據首臺(套)保險合同就會給予賠償”。
不僅為裝備增信,還為企業減壓。“這一保險也減輕了高技術制造企業的財務與經營壓力。”楊晉峰解釋,裝備銷售合同中含有質保金條款,占用了企業一部分銷售資金,如果投保首臺(套)保險,裝備制造企業可憑借保單對產品售后質保責任提供的風險保障,與使用方協商降低質保金比例,提高銷售資金的回籠速度,加快創新投入周期。
2015年試點以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已經在近30個省區市應用,覆蓋航空航天、石油石化、船舶海工以及清潔新能源等重點行業。如今,保險產品還不斷推陳出新,更早地介入研發環節,進一步激勵科技創新。
去年6月,全國首份“揭榜險”保單在浙江金華落地。投保方是浙江派尼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保方是中國人保財險金華市分公司,保額約50萬元。
“揭榜險”保的啥?去年5月,派尼爾公司的汽油機生產技術難題被納入金華首批揭榜掛帥企業技術需求榜單,面向海內外人才廣發“英雄帖”,最終由天津內燃機研究所揭榜。研發成功了有獎勵,萬一失敗了怎么辦?“揭榜險”就派上了用場——由于特定原因導致科技難題研發失敗后,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成本和揭榜專家的個人成本給予補償。
“這種專門對研發失敗導致的沉沒成本進行保障的保險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是創新產品,起初是根據傳統核電設備制造商的訴求而開發的科技項目研發費用損失保險。”中國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該款產品廣受地方政府青睞,已被部分地方納入政府鼓勵創新政策體系中,有利于解決更多的創新后顧之憂,助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制造出更多“大國重器”。
融合發展,“大國重器”與保險實現相互促進的發展良性循環
護航“大國重器”,對保險業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參透“大國重器”的高技術性和高復雜性,從而完成風險評估、保險方案設計、定損等工作,這需要保險團隊具備承保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其次,“大國重器”往往不是廣泛應用的產品,很多還在持續迭代,這意味著這類項目往往缺乏既往的承保數據,險企難以通過大數法則進行推算。
此外,“大國重器”上天入海,查勘定損常常會遭遇各種困難。“比如衛星在太空中出現故障,只能通過遙測遙控技術進行調整;海上鉆井平臺一旦出險,理賠人員和工程師需要乘坐直升機等交通工具登上平臺,成本不小。”人保財險相關負責人介紹。
提升承保能力,才能更好護航“大國重器”。近年來,險企不斷深化對這類特殊保險保障領域的專業研究。平安產險在總部配備專職人員專門研究航天、航空、石油、核電領域的風險和承保技術,逐步形成特險專業化的人才梯隊,同時引入專家型人才,提升保險方案設計、費率報價影響力和再保排分能力。
為了讓保險保障及時追上技術創新的腳步,越來越多的險企與創新研發單位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比如中國太保產險采取“航天保險創新實驗室”的合作新模式,一方面與客戶、相關領域專家一起更好定義入軌精度、平臺載荷失效標準等定損標準,提高保險產品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快探索如何利用航天技術更好地服務保險公司,實現兩者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大國重器’與保險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險企在更好地保障‘大國重器’的同時也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技術條件。”徐亦飆說,比如衛星的技術進步能夠進一步提升天氣預報、地理信息測量的精度,提升農險產品的定損、減損能力,還有新推出的無人機保險產品及未來的無人車等保險產品的研發也有賴于導航衛星的進一步發展。
受訪的保險公司表示,在加快自身保險產品創新、提升承保能力的同時,還需國內再保險公司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共同為“大國重器”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