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茶葉博覽會、農產品交易會、農業產銷對接會等各類農業展會頻頻亮相,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其中,地理標志農產品成為購買的熱門。
我國地理標志涉及的產品種類豐富,是一類與農業高度相關的知識產權。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實施品牌強農戰略,2017年啟動實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認定,2019年啟動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建設,發布了《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指南》。
截至目前,我國已認定308個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667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增強了綠色優質中高端農產品供給能力,培育了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
如今,人們對地方的鄉土特產情有獨鐘,互聯網又給這類產品提供了“遠走高飛”的良機。順應這一趨勢,甘肅省打造“甘味”知名農產品,云南省推出十大“云系”,湖南省推出“一縣一特一品牌”,有力帶動了特色農產品消費做大做強。
不僅是省一級,洛川蘋果、五常大米、潛江龍蝦、大通牦牛等一批地區特色鮮明的農業品牌深入人心,既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也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不過,我國地理標志工作起步較晚,且常以政府、行業協會、技術推廣中心等非營利機構作為權利人,其本身不從事農業生產和使用地理標志,造成重登記認定、輕品牌建設,重創建、輕保護的現象。整體看,我國農業品牌仍處于產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區域品牌多、國際品牌少的狀態。其中,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化程度不高,品質穩定性不強,難以建立穩固的品牌形象與聲譽,品牌建設基礎有待加強。
品牌建設與市場主體密不可分。品牌基礎有待加強突出表現在品牌建設主體力量薄弱,運用地理標志的水平不高。一方面新型農業主體自身品牌建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小農戶參與品牌建設的作用發揮得不夠。以南方某區域為例,區域內平均每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僅有2.6家用標企業,62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有23個的用標企業為零。可見,權利人和市場主體對地理標志推廣意識不強,運用力度不足。
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先天優勢”。要堅持品質與效益相結合、特色與標準相協調,帶動農民標準化生產地理標志農產品,實現集中管理、規模生產、統一營銷和產品溯源,將地理標志資源、企業資源、農戶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產業化聯合體,形成發展合力,共同打造區域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