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論斷。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并非歷史的偶然,其在邏輯理路上包含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四個維度,是百年大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斷探索的適合自身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邏輯理路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并非歷史的偶然,而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相統一的發展過程,是百年大黨不斷探索的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從邏輯理路的視閾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揭示其內在邏輯與發展規律,有助于增強“四個自信”,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歷史邏輯:是百年大黨不斷探索中國道路得出的歷史結論與經驗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不斷將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發展實際相結合的探索中形成的。歷史地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經歷了四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大革命的失敗,結合我國實際,開創性地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沿著這條道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根據現實國情開創了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創造性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并由學習“蘇聯模式”轉變為“以蘇為鑒”,堅持自力更生、不斷探尋“適合自己的路”,在曲折探索中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了前進。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入總結“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強調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深化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并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回望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探索“自己的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賡續奮斗的產物。
理論邏輯: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與超越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論斷并不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簡單機械疊加,而是來源于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與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內在的理論邏輯主要表現為: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本質上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社會主義性質使其從根本上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性質的現代化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恩格斯曾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人歷來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將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實踐相結合。如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結合國際國內現實狀況,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指出,“中國要搞現代化,絕不能搞自由化,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并創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人類社會現代化建設普遍規律的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人類社會現代化建設規律為遵循,以馬克思主義為真理力量,通過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來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并在此基礎上,遵循人民至上理念,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價值旨歸,而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根本特征。
實踐邏輯: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根本道路遵循
任何理論或科學論斷的形成與發展均深刻根植于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具體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科學論斷的形成,就是來源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實踐,同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根本道路遵循。
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政治建設上,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人民民主政治的發展;在經濟建設上,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推動實現勞動與資本的和諧統一;在文化建設上,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協調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持續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上,要不斷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向新臺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有機統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拒絕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對外交往上,要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持續展現大國風采與大國擔當。
價值邏輯:是可資借鑒的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之路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升華與實踐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超越了國界,它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價值邏輯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人類文明新形態。西方現代化文明以追求資本、追求利潤為原則,奉行霸權主義路線;對比之下,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追求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之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之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現代化之路。從人類歷史文明譜系的發展來看,中華文明曾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但是由于近代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中華文明陷入了發展的低迷期。經過中國共產黨人百年接續奮斗,中華文明重拾昔日光彩,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道路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沖擊了世界范圍內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的西方現代化模式,顛覆了“西方文明等同于現代文明”的狹隘認知。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后發國家步入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蘇東劇變、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了低迷,“歷史終結論”“社會主義失敗論”“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頂住重重壓力,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減貧奇跡,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打破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依賴,引領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方向,為后發國家擺脫貧困、步入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徑選擇。
綜上所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是百年大黨不斷探索中國道路得出的歷史結論與經驗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繼承與超越,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根本遵循,是可資借鑒的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之路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本文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本文系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絕對貧困問題的路徑、經驗與啟示研究”(批準號:20&ZD018)、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絕對貧困問題的路徑、經驗與啟示研究”階段性成果;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張奇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年。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6]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
[7]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學理闡釋》,《新華日報》,2021年7月27日。
[8]李偉:《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求是》,2017年第22期。
[9]艾四林:《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新”在哪?》,《經濟日報》,2021年7月21日。
[10]田鵬穎、崔菁穎:《唯物史觀視域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年第1期。
責編:羅 婷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