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碳中和不僅是大國責任,而且是中國經濟發展“換道超車”和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的機遇。推動新能源革命,依托自主創新技術,發展生物燃料與生物基材料產業,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僅利用我國現有秸稈的40%和5000萬畝青貯玉米地、2億畝鹽堿地資源,對1億畝壓采地下水耕地進行種植結構調整,生產乙醇、氫等生物燃料和聚乳酸等生物基材料,就能替代1.5億噸汽柴油和1億噸石油基塑料和化纖,使紡織服裝業重獲新生,進而有望使國家逐步實現從石油經濟向生物經濟的轉型,提供5000萬個就業崗位,引領全球碳中和之路。
【關鍵詞】新能源 “兩山”理論 碳中和 生物基 生物經濟
【中圖分類號】F426.2/X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05
李十中,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北京市生物燃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聯合國發展計劃署UNDP中國氫能項目顧問。研究方向為先進生物能源與化工。主要著作有《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叢書:生物質能卷》(編著)、《Distinct Structural Modulation of Photosystem I and Lipid Environment Stabilizes Its Tetrameric Assembly》(論文)等。
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關系國家戰略實現的重要工作與目標。2021年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發展新能源。在諸多新能源中,唯有生物能源與農業密切相關[1]。通過利用秸稈和調整種植結構、利用邊際土地種植能源作物、生產清潔燃料與合成材料可帶動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作物生長的同時還會吸收CO2,實現負碳排放。石油不僅是交通燃料,而且是最主要的化工原料,還是塑料、橡膠、化纖三大合成材料的原材料。我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就必須在交通和工業原料方面不再依賴化石能源,從石油經濟向建立在生物技術和產品之上的生物經濟轉型。因此,用生物質替代石油是一場新能源革命。
新能源革命是國家從石油經濟向生物經濟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必經之路
實現油氣行業的碳中和,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既要保障燃料和材料產品的供應,又要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如何解決?開發與利用生物能源是目前最有潛力的人類從根本上改善環境、提供燃料和材料產品的發展方向。生物能源的優勢不僅在于可再生、植物自身吸收CO2[2],還在于其“物質性”特質使其可替代化石能源提供人類所需的燃料和材料,拓寬農產品市場,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3]。我國是農業大國,生物質資源豐富,大力發展生物能源符合國情,在保證糧飼供應的前提下,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和在邊際土地上種植能源作物、利用秸稈生產清潔燃料與合成材料,既可減少石油進口,又可帶動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用生物質替代石油生產人類必須的燃料和材料是目前石油化工領域實現碳中和的唯一途徑。從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角度考慮,各國都把減少化石能源消耗、發展可再生能源、保護人類共同家園作為首要任務,發達國家已把用生物質替代石油作為國家能源戰略[4]。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質為原料,利用生物化學轉化技術生產的材料和燃料,其原料源自“生物”,轉化過程是能耗低的“生物過程”。新能源革命推動了生物和化工領域的技術進步,促進了燃料與材料變革,使化石燃料逐步向乙醇、氫等生物燃料以及電、合成燃料轉變;石化材料逐步向生物基材料轉變。
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發布的《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0》,在交通領域,電替代了1%的化石燃料,而生物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則替代了3%的化石燃料[5]。歐盟在本月(2021年7月)發布的“Fit for 55”計劃中承諾,2030年比1999年減排55%的溫室氣體,在交通領域,其實現主要還是依靠以基于作物的乙醇為代表的生物燃料[6]。雖然車輛電動化掀起熱潮,但在難以實現電氣化和降低碳密度的商用車、海運和航運領域,則只能依靠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7]。航運方面,歐盟確定了2050年實現航空碳中和的目標[8]。法國最新立法規定2022年生物航煤(bio-jet fuels)要占航煤的1%,到2025年和2030年該比例要分別提升至2%和5%,2050年實現航空碳中和[9]。道達爾[10]、殼牌、英國石油等石油巨頭紛紛開始生產生物航煤[11];亞馬遜的航空貨運公司已訂購600萬加侖殼牌生物航煤[12];航空發動機巨頭羅爾羅伊斯(Rolls Royce)已在下一代發動機上測試生物航煤,并認為到2050年全球生物航煤需求將達到5億噸/年[13]。海運方面,國際海事組織制定了到2050年海運排放比2008年減少50%的目標[14];物流公司DHL已在集裝箱船上使用船用生物燃油[15];鹿特丹港早在2018年就開始為荷蘭內河航線提供船用生物燃油,與化石燃料相比可減排90%的二氧化碳、100%的硫[16]。由于生物柴油以油脂為原料,其生產規模受到資源制約,目前歐洲生產的生物柴油或氫化生物柴油(航煤)原料中的34%來自中國的地溝油、19%是東南亞的棕櫚油[17]。2019年全球1.3億噸生物燃料產量中,生物柴油不到4000萬噸,而燃料乙醇達9143萬噸[18],64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乙醇汽油。
用生物質替代石油生產的塑料、橡膠、纖維三大合成材料,稱為生物基材料,主要包括生物基聚烯烴、生物基聚酯、生物基尼龍(聚酰胺)等。2020年,全球生物基材料產量為210萬噸,并將在未來5年內增長36%[19]。生物基材料具有優秀的減排能力,其CO2排放量只相當于傳統石油基高分子的20%。根據多倫多大學生物材料與復合中心的研究成果[20]:每噸生物基聚合物可減排3.2噸CO2。可生物降解聚酯類材料解決了石油基塑料造成的污染問題,其中聚乳酸在價格和可供性方面前景最好,價格最貼近石油基產品,應用范圍廣,性價比高,占據可生物降解塑料市場份額的80%以上。烯烴是石化行業的基礎原料,用生物乙醇可以生產聚烯烴、順丁橡膠等。巴西Braskem公司正在將年產20萬噸乙醇脫水制乙烯工廠擴建到26萬噸的規模[21],該公司還在世界上首次推出可再生聚乙烯石蠟,用乙醇生產可再生乙烯比傳統石油基乙烯節能80%[22];國內的安徽豐原集團、中石化等公司亦有生物基乙烯生產裝置在運轉之中。發酵生產的乳酸還可脫水轉化為丙烯酸,作為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及合成樹脂單體,用于環保油漆、涂料的制備。
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具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部特征,有利于解決我國農產品價格和市場波動問題,聚焦每年進口5億多噸石油和2百多萬噸牛肉的巨大市場,可培育“三農”的自身“造血”功能與成長機制,進而顯著增加農民收入,解決數千萬農民工就業問題,促進鄉村振興,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已經形成。第一,生物燃料有利于溫室氣體、顆粒物減排,帶動農業發展。首先,生物燃料產業在能源安全、環保、控制氣候變化領域作用巨大。全球64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了乙醇汽油,摻混比例從5%(慣稱E5,體積百分比)到85%(慣稱E85,體積百分比)不等,其中美國生產了4740萬噸燃料乙醇,占美國汽油消耗總量的10.12%,減少原油消耗5億桶[23]。以乙醇為燃料的汽車尾氣中顆粒物僅為汽油車的1/10[24],可顯著改善大氣環境。根據歐洲數據,插電式電動車平均產生的CO2為92克/公里,而巴西用含27%乙醇的汽油做燃料,其平均產生的CO2僅為87克/公里,因此乙醇汽油減排效果優于插電式電動車[25]。哈佛大學等單位2021年2月發布最新研究成果[26]證明,美國的玉米乙醇可比汽油減排46%的溫室氣體;美國能源部阿貢實驗室研究發現,2005~2019年間,美國玉米乙醇累計減排溫室氣體5億噸[27]。
其次,發展生物燃料產業還擴大了農產品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農業和農民問題,用玉米加工乙醇替代汽油以保持玉米價格穩定,并就地創造就業崗位,保障農民收入,“歪打正著”地同時解決了能源、環境、玉米價格三個棘手問題,使美國在主導全球氣候變化方面有了資本。2019年,美國玉米產量3.7億噸,其中1.42億噸用于生產4740萬噸乙醇,創造了430億美元GDP、35萬個就業崗位[28];使玉米價格長期維持在3.6美元/蒲式耳以上,2020~2021年度,玉米平均價格為5.7美元/蒲式耳,保證了農民收入。美國農業部剛在本月(2021年7月)宣布,在60天內為生物燃料生產商提供7億美元援助,彌補新冠肺炎疫情給行業造成的損失[29]。
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車用乙醇汽油使用試點均始于本世紀初,已建成生物燃料乙醇產能規模約296萬噸/年,并在11個試點省(區)的31個地市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的封閉推廣,初步奠定了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基礎,成功探索了適應國情的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2018年8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總體布局方案》(發改能源〔2018〕1271號),該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推廣使用E10車用乙醇汽油(10%乙醇與90%汽油混合)。
第二,生物基材料性能優異,可生物降解塑料還解決了石油基塑料造成的污染問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具有優異的性能。聚羥基脂肪酸酯系列材料有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廣泛應用于骨釘、縫合線、藥物載體等醫藥材料及塑料、纖維領域;生物基聚氨酯環保無毒,性能比石油基產品更優異,用其生產的人造革、油漆涂料等具有透氣、無毒的特點(Adidas與Allbirds公司已合作生產出1萬雙無臭味的生物聚氨酯運動鞋,每雙鞋減排2.94公斤CO2)[30];生物基聚碳酸酯通過利用二氧化碳與生物發酵產生的二元醇催化聚合制備而成,不再使用有毒的雙酚A,因此環保無毒;聚乳酸無毒,既可用于一次性餐飲用具、食品包裝材料等以解決石油基塑料造成的污染問題,又因親膚、抑菌、抗螨、防臭、阻燃等特性可替代化纖,且在服裝、床上用品等方面的應用效果優于棉織品。
《科學美國人》和世界經濟論壇把可生物降解塑料排在2019年全球十大新興技術的第1位。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中,聚乳酸產業化最成熟,其成本可與以70美元/桶的石油制造的石油基塑料、化纖相當,具備了替代石油基塑料、化纖的經濟競爭性,并且性能優良。目前,國際上有兩家公司生產聚乳酸,一家是美國的嘉吉公司,年產量15萬噸;另一家是歐洲的道達爾-科碧恩公司,其在泰國建有年產7.5萬噸的聚乳酸工廠,并占據了丙交酯(聚乳酸中間體)全球市場的60~70%。國內現有四家企業生產聚乳酸,除其中一家具有從乳酸到丙交酯,再聚合成高分子的全產業鏈制備技術和裝備外,另外三家都是以進口丙交酯為原料生產聚乳酸。例如,吉林中糧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聚乳酸生產線,因原料供應商道達爾-科碧恩公司停止供貨而被迫停車18個月,直到有了國產丙交酯供應后,才于2021年6月正式恢復投產運營。
中國在技術上取得突破,具備了“換道超車”條件。大規模用玉米生產乙醇,會影響糧飼安全,而利用秸稈等木質纖維素生產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纖維素乙醇尚不能商業化。相較而言用高粱生產乙醇則優勢明顯。高粱原產于非洲,具有耐旱、耐澇、耐鹽堿、生長期短等特性,可在全球范圍內種植。甜高粱是高粱的一個品種,適應性強,哪都能種,在南方還可“一種三收”;對農民而言,種植甜高粱無需高深的技術,誰都會種。甜高粱莖稈和甘蔗的蔗糖含量一樣,達到10%~15%,是能同時提供糧食、飼料和能源的多功能作物。我國自主創新的“連續固體發酵生產甜高粱稈乙醇技術”[31]日臻成熟,已示范成功。甜高粱稈乙醇發酵時間僅為24小時(玉米乙醇發酵時間為50小時),乙醇收率達91%;其生產過程無發酵廢水排放;分離乙醇后的酒糟營養成分與青貯玉米相同,替代青貯玉米喂牛可日增重1.08公斤。每生產1萬噸甜高粱乙醇可帶動相關產業新增經濟效益4.3億元、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使農民種植收入增加1倍以上,既可提供清潔燃料和飼料,又可推動鄉村振興,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氫能被認為是未來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氫氣不好儲存和運輸,極易爆炸,存在安全隱患,并且占地面積大、基建成本高,這些都制約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目前,其發展面臨兩個瓶頸:一是加氫站成本高,我國還須進口高壓加氫站裝備;二是氫主要來自化石能源。在低成本的甜高粱乙醇基礎上,用46%乙醇水溶液在線重整制氫解決了可再生氫源和加氫基礎設施問題。利用現有加油站,僅把汽、柴油換成46%乙醇,車載重整反應器即可在線制氫供燃料電池發電,這樣就無需像日本車那樣背負著700kg/cm2高壓氫氣罐行駛,安全無憂,更無需建設昂貴、復雜的加氫站和貯運設施;用自主創新技術生產的46%甜高粱乙醇可使車的燃料成本與用汽、柴油相同。因此,集成甜高粱乙醇重整制氫和氫動力系統(電堆或氫發動機[32]),有可能使我國汽車產業后來居上。
在生物基材料方面,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所確定的重點化工新材料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就包括新型可降解材料;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南》中將可生物降解材料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列入優先發展領域,立足自主創新,鼓勵企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現我國已開發出從玉米到聚乳酸,再到下游可生物降解塑料和纖維的全產業鏈新材料制備技術,成為與美國、荷蘭并駕齊驅掌握核心技術與裝備的三個國家之一。安徽豐原集團年產5萬噸的聚乳酸工廠已于2020年10月成功運行,預計到2021年底,其聚乳酸產量將達到40萬噸/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聚乳酸生產企業,而其50萬噸乳酸、30萬噸聚乳酸模塊是世界上單體最大的乳酸、聚乳酸生產線。此外,聚酰胺(尼龍)廣泛應用于紡織、汽車、電子電器、機械設備、建筑等行業,當前我國生物尼龍已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如用生物基戊二胺可以分別與生物基乙二酸、生物基丁二酸合成制備尼龍52、尼龍54。聚氨酯也實現了從石油基向生物基的轉變,我國已打通從乳酸制備多元醇,再與生物基異氰酸酯聚合生產聚氨酯工藝,首批產品已經用于粘合劑、涂料的生產。
用生物質替代石油是“換道超車”、大規模發展生物經濟需具備的條件
歐美具有上百年開發地下石油資源的歷史,而我國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換道超車”,開發地上生物質資源,自主研發出國際領先的技術、裝備,支撐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解決能源與農業問題。我國每年約有9億噸秸稈,如利用其中40%就能生產1億噸聚乳酸,替代石油基塑料和化纖;再利用8000萬畝鹽堿化耕地、1.2億畝成片連方鹽堿荒地[33]、1億畝需壓采地下水的耕地、5000萬畝青貯玉米地,調整種植結構,種植耐鹽堿、耐干旱作物甜高粱,則可生產1.5億噸乙醇。因此,我國大規模發展生物經濟有技術和原料保障,可以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引領全球的碳中和之路。
依托自主創新技術生產的乙醇、聚乳酸經濟性較強。甜高粱耐貧瘠,水肥用量是玉米的一半。采用國際領先的連續固體發酵技術[34],16噸含糖13~14%的莖稈可生產1噸乙醇;蒸餾分離乙醇后的酒糟除了替代青貯玉米喂牛(羊)外,還可用于機械法造紙,能耗比現行機械磨漿工藝低31%,或可用于改良重度鹽堿地,每畝施用2~4噸酒糟,2~3年即可將其改造成良田;通過蒸餾時加堿破壞甜高粱秸稈結構,節省預處理能耗,可經濟地生產纖維素乙醇[35]、乳酸或納米纖維素,并副產木質素,而每公斤木質素可治理20平方米沙漠[36]。由于甜高粱得到充分利用,沒有廢水處理問題,所以乙醇成本能與油價50美元/桶的汽油相競爭。乙醇可先滿足全國使用E10乙醇汽油的需求,再擴大產量為氫燃料電池或氫發動機汽車提供燃料。我國開發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乙醇重整制氫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氫收率高達90%[37],再結合低成本的甜高粱乙醇,有望在綠氫領域先撥頭籌。
我國不僅是三個掌握聚乳酸全產業鏈生產技術、裝備的國家之一,而且我國聚乳酸生產成本比國外產品低20%。2.2噸玉米可生產1噸聚乳酸,當玉米價格為2800元/噸時,聚乳酸成本為17000元/噸;3.5噸玉米秸稈生產1噸聚乳酸,秸稈收購價600元/噸時,聚乳酸成本為20000元/噸,而目前國際市場聚乳酸價格在30000元/噸左右。盡管生物基材料比石油基高分子成本高,但是碳中和需要減少石油消耗,更重要的是聚乳酸能解決傳統石油基塑料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全球限塑、禁塑已達成共識。我國從2020年起,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政策法規保障加之聚乳酸環保、無毒、阻燃等優點,可以使民眾接受以聚乳酸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聚乳酸纖維成本已低于天絲、莫代爾等天然植物纖維,與棉花相近,但性能優于棉織品,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因此有望使傳統的輕紡工業重獲新生。
用甜高粱生產乙醇和牛羊飼料相得益彰。目前,我國主要以玉米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因臨儲玉米消耗殆盡和價格上漲,導致乙醇原料供應受限和成本升高,2020年全國使用E10乙醇汽油的目標沒有實現。當前,我國肉奶消費水平只有發達國家的1/3[38],農業農村部制定了《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而肉牛肉羊生產的發展則意味著對飼料需求的提高。甜高粱和連續固體發酵生產乙醇技術可以同時解決乙醇原料和牲畜飼料兩個難題,乙醇替代汽油還可減排CO2。
調整種植結構,將青貯玉米改為甜高粱,可提高飼料供給能力。根據北京大學蘇都莫日根教授的研究成果[39],用甜高粱替代青貯玉米可在不增加種植面積的前提下增加1倍的青貯飼料供應量,這意味著3000萬畝青貯玉米改種甜高粱后,飼養肉牛數量可從1500萬頭提高到3000萬頭;農民種植收入提高1倍;同時,利用甜高粱稈中的糖可生產至少1000萬噸乙醇,能彌補全國使用E10乙醇汽油的乙醇市場缺口,進而使國務院批準的《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得以落實。
甜高粱已被農業農村部納入《糧改飼工作實施方案》和《2017年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工作方案》之中。預計到2030年,全國將種植1億畝青貯玉米,如果改種甜高粱,可飼養6000萬頭牛、副產3300萬噸乙醇。再通過種植甜高粱改造8000萬畝鹽堿化耕地、利用1.2億畝鹽堿荒地、調整1億畝壓采地下水耕地種植結構,又可以生產1.1~1.2億噸乙醇,副產飼料、土壤改良劑、紙漿、纖維素乙醇或乳酸等產品。每噸甜高粱乙醇替代汽油能減排2噸CO2,1.5億噸乙醇就可減排3億噸CO2。
用玉米和秸稈生產聚乳酸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塑料能夠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業減排CO2成為現實。聚乳酸是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能替代塑料、化纖,解決塑料污染問題。2.2噸玉米能生產1噸聚乳酸,約2.75噸秸稈又可生產0.8噸聚乳酸和90公斤木質素,按目前聚乳酸市場價格3萬元/噸計,1.8噸聚乳酸價值5.4萬元。保守估算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的玉米產量為500公斤/畝,則每畝玉米可創造價值1.2萬元。基于我國當前玉米15753萬噸飼用、8152萬噸深加工用的現狀,通過發展聚乳酸產業來調整玉米加工業結構,拉動玉米市場、維持玉米的高價位,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既能達到保障糧飼供應的目的,又能滿足全球限塑、禁塑需求,還能帶動輕紡、服裝工業,形成產業集群,進而新增萬億元GDP經濟規模,實現新時代東北振興、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
同時,聚乳酸還能和甜高粱乙醇聯產。甜高粱耐鹽堿、耐干旱,適合在邊際土地上生長,高粱米可為糧飼,并可采用自主研發技術把甜高粱稈中的蔗糖轉化為乙醇,用剩余的秸稈生產乳酸,再聚合為聚乳酸。1噸鮮甜高粱稈可生產65公斤乙醇、50公斤聚乳酸和8公斤木質素。由于玉米、秸稈和甜高粱稈全部轉化為聚乳酸材料和木質素,使玉米、甜高粱生長過程吸收的CO2都被固定,不再經過糧飼利用后釋放到大氣中,因此可產生顯著的CO2減排效果。1噸玉米聚乳酸能固定8.24噸CO2、1噸甜高粱聚乳酸可固定11.22噸CO2[40]。
推廣以乙醇為動力的農業機械,促進石油農業向生態農業轉型。現代農業大量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機和以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被稱為“石油農業”。歐盟在“Fit for 55”計劃中強調要提高土壤固碳能力[41],美國也正考慮調整相關政策,發揮玉米吸收和儲存CO2的優勢,讓農民種植玉米和生產乙醇,并從固碳中獲得收益[42]。
我國農機每年消耗1468萬噸柴油,既排放CO2,又增加農民負擔。農機亦屬于難以電動化的領域。落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的要求與部署,可利用我國在國際上領先的“壓燃式高辛烷值燃料發動機”技術[43],開發乙醇替代以柴油為動力的農機,使農業不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2,而且可提供農業自身生產過程所需能源,實現“負碳”排放。種植甜高粱生產飼料和乙醇,再把“壓燃式高辛烷值燃料發動機”裝備農業機械,熱效率大于50%。乙醇的辛烷值為113,“壓燃式高辛烷值燃料發動機”用乙醇做燃料,熱效率會更高。構建“甜高粱種植/低成本飼料和燃料/乙醇農機/優質肉奶”低碳農工生態產業,可“一舉多得”地解決糧食和飼料、農民增收、低成本農機用油、農業減排CO2等多重問題,引領世界農業從石油農業向生態農業過渡。
加快以生物質替代石油帶動鄉村振興、改善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2020年,我國自產原油1.95億噸、進口原油5.42億噸;塑料表觀消費量約1億噸/年,化纖產量約5000萬噸/年,汽柴油消耗約3億噸;牛肉進口達212萬噸;2021年,900多萬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崗位。在上述背景下,發展生物經濟既可減少石油進口,又可帶動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創造就業機會,更能促進石化行業的碳中和,意義重大。
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規避石油斷供風險。用生物質替代石油與“三農”問題的解決密切相關,既能保證糧飼供應,又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市場出路問題,顯著增加農民收入,帶動鄉村振興。同時,減少進口石油,能有效規避石油斷供風險,從國際地緣政治角度看,可改變因石油進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增加外交主動權;從軍事角度看,可避免為石油保供而發生武裝沖突的風險。
有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消除大氣污染。一方面,生物質在生長過程中吸收CO2,利用邊際土地改善生態環境,替代石油生產的燃料與材料又可減排CO2;另一方面,汽車尾氣是造成霧霾等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乙醇燃料,尾氣排放顆粒物僅是使用汽油的1/10,而氫作為燃料時尾氣排放顆粒物更是低為“零”。
有利于經濟轉型,發展新興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利用現有資源生產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可替代1.5億噸汽柴油和1億噸石油基塑料、化纖,并使傳統的紡織服裝行業獲得新生,形成50萬億元級生物經濟鏈,提供500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有利于培育“三農”的自身“造血功能”和“成長機制”,增加農民收入,進而維系社會公平與穩定。
有利于全球減排,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從石油經濟向生物經濟轉型是全球發展需要,中國“換道超車”輸出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技術、裝備,可以引領全球碳中和,幫助沿線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應對美歐提出“重返更好世界倡議”(Build Back Better World),更好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
盡管發展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意義重大,但當前我國還存在發展瓶頸。首先,缺乏國家統一部署和集中投入,且因涉及“三農”,帶動面廣、產業鏈長、環節多,單個政府部門和企業也無法協調。其次,相關配套政策及產業發展體制機制不完善,例如,2018年國務院批準的《全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總體布局方案》未能落實;2020年全國使用E10乙醇汽油的目標落空;禁塑措施落實不到位;用可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一次性塑料產品的標準缺失,生物基材料進入市場困難;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在國家科技計劃中未予重點支持等。上述問題導致處于起步階段的新興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舉步維艱。
幾點建議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發展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是履行諾言、“換道超車”引領全球碳中和、關乎國運的大事,應當采取強力措施盡快推進,具體建議如下。
制定國家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建議將發展生物經濟作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點,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生物燃料與生物基材料產業辦公室”,協調各部門、行業做好產業規劃和布局,制定扶持政策,籌措資金支持;設立國家科技專項,通過重點研發計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產業化技術體系,實現全產業鏈集群式快速發展。
出臺產業發展引導性扶持政策。建議相關部門出臺引導產業發展的扶持性政策,包括補貼、土地、專項資金、稅收等,調動農民、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各級政府的積極性。例如,恢復燃料乙醇的免稅政策;提供聚乳酸等生物基材料享受增值稅、所得稅減免優惠;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獎勵及銀行低利息長期貸款政策支持力度。在產業起步前期,可適時增加玉米進口配額和降低玉米進口關稅稅率。對使用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產企業,增加秸稈收儲運補貼,給予其更加優惠的相關補貼和稅收政策。鼓勵并支持專業學會和行業協會制定相關產品的生產和檢測標準。
做好區域全產業鏈示范。建議在海南、吉林兩個不同資源條件的省份試點發展生物燃料和生物基材料產業,包括建設生物乙醇及乙醇制氫、聚乳酸材料示范工廠,實現從農林廢棄物和邊際土地利用、乙醇與聚乳酸加工、可生物降解材料產品及乙醇動力農機或氫動力(燃料電池或氫發動機)車船的全產業鏈綜合示范應用,取得經驗后再向全國推廣。
注釋
[1][3][33]石元春:《決勝生物質》,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8~60、280~283頁。
[2][40]李春喜、駱婷婷、閆廣軒等:《河南省不同生態區小麥-玉米兩熟制農田碳足跡分析》,《生態環境學報》,2020年第5期;周陶、高明、謝德體等:《重慶市農田系統碳源/匯特征及碳足跡分析》,《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第1期。
[4]徐東:《新一代高級生物燃料正成為歐洲國際大石油公司低碳轉型利器》,《中國石油報》,2021年4月13日,第6版。
[5]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Energy Technologies Perspectives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www.iea.org.
[6][41]European Commission, 'Fit for 55': Delivering the EU's 2030 Climate Target on the Way to Climate Neutrality, Brussels, 2021-07-14, COM(2021) 550 final.
[7]徐東:《新一代高級生物燃料正成為歐洲國際大石油公司低碳轉型利器》,《中國石油報》,2021年4月13日,第6版;European Commission, 'Fit for 55': Delivering the EU's 2030 Climate Target on the Way to Climate Neutrality, Brussels, 2021-07-14, COM (2021) 550 final。
[8]"Aviation Industry Proposes New Framework for Net Zero by 2050",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2-12,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 aviation-industry-proposes-new-framework-for-net-zero-by-2050/.
[9][10]"Total Ramps up SAF Production at French site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4-09,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 -news.com/news/total-ramps-up-saf-production-at-french-sites/.
[11]"Shell's Rhineland Refinery to Produce SAF",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3-03,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shells-rhineland-refinery-to-produce-saf/; "Air bp Delivers 210 Tonnes of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0-09-29,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 news/air-bp-delivers-210-tonnes-of-sustainable-aviation-fuel/.
[12]"Amazon Air Takes off with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0-07-13,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amazon-air-takes-off-with-sustainable-aviation-fuel/.
[13]"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to Partly Power Heathrow Jets as Airport Moves to Reduce Emissions", Business Green, 2021-06-03,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usinessgreen.com/news/4021070/heathrow-ceo-aviation-priority-access-sustainable-biofuels.
[14]"Researchers Probe Greater Usage of Marine Biofuel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5-18,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 com/news/researchers-probe-greater-usage-of-marine-biofuels/.
[15]"DHL adds Sustainable Marine Fuel Option for Container Shipment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6-16,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dhl-adds-sustainable-marine-fuel-option-for-container-shipments/.
[16]"Marine Biofuels for Port of Rotterdam and Netherlands' Inland Shipping Route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18-01-26,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display_news/13358/_marine biofuels_for_port_of_rotterdam_and_netherlands_inland_shipping_routes/.
[17]"Europe's Surging Demand for UCO Raises Supply Concerns, Report Find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4-21,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europes-surging-demand-for-uco-raises-supply-concerns-report-finds/.
[18]IEA(2020), Renewables 2020: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2025, IEA, Paris.
[19]European Bioplastics, "Market Update 2020: Bioplastics Continue to Become Mainstream as the Global Bioplastics Market is Set to Grow by 36 Percent Over the Next 5 Years", Berlin, 2020-12-02.
[20]Pervaiz, M.; Sain, M., "Biorefinery: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 for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Pulp & Paper Canada, 2006, 107(6), pp. 31-33.
[21]Sapp, M., "Braskem to Spend $61M on Renewable Polymer Expansion", Biofuels Digest, 2021-02-24,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iofuelsdigest.com/bdigest/2021/02/24/braskem-to-spend-61m-on-renewable-polymer-expansion/.
[22]"Braskem Developed World's First Renewable-Source Polyethylene Wax", 2021-06-14,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raskem.com.br/usa/news-detail/braskem-developed-worlds-first-renewable-source-polyethylene-wax.
[23]Renewable Fuels Association (RFA), Industry Statistics, available from https://ethanolrfa.org/statistics/annual-ethanol-production/.
[24]Wallin, S., "Biofuels Public Transportation Emissions in Stockholm", Sino-Japan Symposium on Advanced Biofuels 2014, Beijing, 2014-12-17.
[25]Argus Biofuels, "Brazil's Ethanol Producers Push Back on EVs", 2021-03-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argusmedia.com/en/news/2198324-brazils-ethanol-producers-push-back-on-evs.
[26]"University Research Reveals Benefits of Corn Ethanol",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2-17,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university-research-reveals-benefits-of-corn-ethanol/.
[27]Lee, U.; Hawkins, R. T.; Yoo, E., et al, "Using Waste CO2 from Corn Ethanol Biore?Neries for Additional Ethanol Production: Life-Cycle Analysis", Biofuels, Bioproducts and Biorefining, 2021, 15, pp. 468–480.
[28]"US Ethanol Industry Generated $43 Billion in 2019, Despite Policy Challenge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0-02-14,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us-ethanol-industry-generated-43-billion-in-2019-despite-policy-challenges/.
[29]"USDA Approves €577 Million Grants to Hard-Hit Biofuel Producers", Biofuels International, 2021-06-16, available from https://biofuels-news.com/news/usda-approves-e577-million-grants-to-hard-hit-biofuels-producers.
[30]"Peter Verry, Allbirds and Adidas Will Raffle 100 Pairs of Their Sustainable Shoe Before Releasing 10,000 Pairs This Fall", Footwear News, 2021-05-12, available from https://footwearnews.com/2021/business/sustainability/allbirds-adidas-futurecraft-footprint-shoe-release-info-1203139355/.
[31][34]Li, S. Z.; Li, G. M.; Zhang, L., et al, "A Demonstration Study of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Sweet Sorghum Stems with Advanced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Energy, 2013, 102, pp. 260-265; Li, S. Z., "The Process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Ethanol by Continuous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PCT/CN2014/071580", AU2016100122, 2016-05-25; Li, S. Z., "Continuous Solid State Separation Process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Ethanol", PCT/CN2014/071587, US 10239806 B2, 2020-03-26.
[32]Weiss, C. C., "Tiny Single-Piston Hydrogen Engine Repackages Internal Combustion", 2021-05-20, available from https://newatlas.com/automotive/aquarius-single-piston-hydrogen-engine/.
[35]Li, J. h.; Li, S. Z., et al, "A Novel Cost-Effective Technology to Convert Sucrose and Homocelluloses in Sweet Sorghum Stalks into Ethanol",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3, 6, pp. 174-185; Yu, M.; Li, S. Z, et al, "Optimization of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NaOH Pretreated Solid State Fermented Sweet Sorghum Bagasse", Enerigies, 2014, 7, pp. 4054-4067; Yu, M.; Li, J. h.; Li, S. Z., et al, "Bioethanol Production Using the Sodium Hydroxide Pretreated Sweet Sorghum Bagasse without Washing", Fuel, 2016, 175, pp. 20-25.
[36]魯小珍、金永燦、楊益琴等:《木質素固沙材料應用于沙漠化地區植被恢復的研究》,《林業科學》,2005年第4期。
[37]Liu, H.; Li, S. Z., "Ni-Hydrocalumite Derived Catalysts for Ethanol Steam Reforming on Hydrogen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accepted, https://authors.elsevier.com/tracking/article/details.do?aid=33000&jid=HE&surname=Li.
[38][39]蘇都莫日根:《充分利用有限的農田實現我國畜牧業的第二次增長》(內部交流資料)。
[42]蘇萬華:《高效率壓燃汽油技術》,中國第6屆汽車與環境創新論壇,上海,2018年12月,第7~8頁。
[43]Perkins, J., "Corn Farmers Captured, Stored Carbon Before it was Cool, Industry Leader Says", Successful Farming, 2021-07-1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agriculture.com/news/crops/corn-farmers-captured-stored-carbon-before-it-was-cool-industry-leader-says.
責 編/桂 琰
Promoting the New Energy Revolution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Li Shizhong
Abstract: Realizing carbon neutraliz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large countries, but also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overtake" and remove the bottleneck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a need to promote the new energy revolution, rely on independent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develop biofuels and bio-based materials industry, and turn the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into invaluable assets. If we utilize 40% of China's existing straws, 33,333 hectares of silage corn land and 133,333 hectares of saline alkali land resources, adjust the planting structure of 666,667 hectares of cultivated land irrigated with groundwater, and produce biofuels such as ethanol and hydrogen and bio-based materials such as polylactic acid, we can reduce consumption of 150 million tons of gasoline and diesel and 100 million tons of petroleum-based plastics and chemical fiber, so as to revitalize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urthermore, China is expected to gradually realize 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il economy to the bio-economy, provide 50 million jobs and lead the global carbon neutralization efforts.
Keywords: new energy, "Two Mountains" Theory, carbon neutralization, bio-based, bio-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