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百年奮斗成就的思想密鑰

——在“兩個結合”中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摘要】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中國需要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也需要中國。“兩個結合”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改變中國”和中國“豐富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反對一切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或脫離中國實際的錯誤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厚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賦予中華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使理論和實踐在相互作用、良性互動中向前發展,在“兩個結合”中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關鍵詞】“兩個結合” 百年大黨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兩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又一重大創新。這既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輝煌成就的寶貴經驗總結,也是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新歷史交匯點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百年大黨再出發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總結,也是取得百年輝煌成就的密鑰

“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良性互動關系,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經驗總結,也是取得百年輝煌成就的密鑰,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如何把握“兩個結合”的深刻內涵

首先體現為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的結合,就理論層面的結合而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這一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實踐層面的結合而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其結合的結晶是探索出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成果,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次,“兩個結合”中每一個結合的過程,都是雙向互動和相互促進的過程,就理論層面的結合而言,馬克思主義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賦予其具體化和民族化特色;就實踐層面的結合而言,馬克思主義指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中華大地上的社會主義實踐又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兩個結合”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雙向改造的歷史過程,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形態;又指導中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喚發出青春的光彩,并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從而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中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概括的:“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永葆生機活力,就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夠結合新的歷史時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再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百年輝煌成就。

●實現“兩個結合”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它是開放的體系,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它并沒有終結真理,而是開辟了不斷通向真理的道路。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它在吸收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基礎上產生,也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而繼續發展。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夠歷經5000年演進,綿延不斷,并與時俱進?因其具有吸納包容異質文明的能力,每當遭遇到由社會危機引發的文明危機,通過文明內部的自我批判、自我改造從而實現文明的更新發展,以及文明形態的近現代轉換。

“兩個結合”能夠實現的重要基礎,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在思維范式上具有相似性,二者都具有開放性、辯證性的思維特征。中華文明的這種思維范式使得中華民族能依據時代社會的變遷,不斷開放調整文明形態,從而不斷變化更新。這也是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能夠改變中國、中國能夠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原因所在,這就決定了兩者之間雖有區別,但共同的思維特征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深度融合具有可能性和現實性。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出極大的活力。比如,中華民族推崇仁愛精神,代表了中華文明的崇高道德追求,但如果我們不顧社會形態變革這一事實,把在農耕社會秩序形成的傳統仁愛思想照搬到今天,會產生很多實踐中的困惑。而馬克思主義則依據變遷的社會文明形態,以全球化、市場化社會為基礎,以現代法治為保障,以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為手段,有效調節人的利益關系,從而使得這種中華文明的傳統仁愛實現現代性轉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無數革命先驅、英雄模范人物秉承“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傳統價值觀,將生命奉獻給救國救民的革命事業、奉獻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奉獻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事業,在實踐中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理想,用他們的生命證明了“兩個結合”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使中華文明實現了實質性的變革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 ,在人類文明史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馬克思主義在“五四”時期傳入中國,并逐漸發展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界的面貌,這對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來說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在中華文明史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

1840年鴉片戰爭后,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國,陷入了西方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雙重壓迫的苦難深淵中。近代中國面臨巨大的社會危機和文明危機,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從西方引進近代資產階級理論,但并不能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歷史實踐證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唯一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要真正發揮這一指導作用,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特性、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同時,還必須批判地吸收中華傳統文化中合理的思想精華,創造性地轉化中華文明,使之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影響和改變了整個中國包括中華文明的面貌。

從自發辯證法到自覺辯證法。中國古代思想家從經驗事實中觀察到矛盾的普遍存在,形成了以陰陽為核心的自發辯證法思想。但是這種辯證法并沒有脫離經驗形態,沒有概括出思維規律,它雖然也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但難以成為一般性的方法論指導原則。中國人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之后,掌握了辯證法的規律和范疇,使辯證思維從經驗形態上升到理論形態,自覺地運用到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去。

從直觀反映論到能動的認識論。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知行關系。樸素地直觀地認識到知必須依賴于行、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但是他們把“行”往往局限于個人的道德實踐的狹隘范圍,而看不到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才是聯結主觀和客觀的真正橋梁。中國人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之后,對基于社會實踐的知行統一觀有了全面的深刻的理解,特別是用能動的反映論把實踐論和唯物史觀中的群眾觀點統一起來,更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創造性貢獻。

從“今勝于古”到唯物史觀。中國古代思想家有“今勝于古”的歷史進化觀念,也有革故鼎新的社會變革理論,并且對社會變化的動因和主體力量及發展規律也進行了探討,已有若干與唯物史觀契合的思想因素。但總體上說來,中國傳統歷史觀是非科學的,不可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中國人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批判地繼承了傳統歷史觀中的積極因素,正確地說明了中國近代社會落后的原因和社會矛盾,開創了中國歷史的嶄新局面。

從民本思想到人民主體地位。“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在中華文明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發端于商周時代,戰國時期的孟子發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宣言,充分認識到了民眾的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接受唯物史觀之后,對民本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實現了批判性超越,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特別是民本思想所強調的“貴民”思想,使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奠定在中國深厚的思想基礎和歷史傳統之上,將民本思想改造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觀點,確立了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至上的原則。

●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方面使中華文明實現了深刻變革,提升為一個新水平;另一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在表現形式上也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特性、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同志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及中國文化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他在1930年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于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而教條主義總是脫離具體實際抽象地談論馬克思主義。他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但就其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而言,又與從西方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有顯著的區別,帶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點或特性。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結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包括中華文明的融合達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廣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也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的奮斗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兩個結合”的探索史,如果沒有“兩個結合”,便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主義只有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扎根中國土壤并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才是“活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擺脫教條主義和僵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只有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體特點相結合,以特有的民族形式呈現出來,才能真正地“具體化”和“中國化”。“兩個結合”百年來的歷史邏輯,符合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的理論邏輯。

中國共產黨把“兩個結合”成功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既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符合中國的特殊國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經濟體制上的偉大創造,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統一,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相互促進,“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相得益彰,把社會主義國情的特殊性與市場經濟的普遍性辯證統一起來。從“實事求是”“愚公移山”到“小康社會”“以德治國”“和諧社會”,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均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守正創新,打通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脈絡,也接通了當代中國的地氣。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碩果實,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就是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發展道路,沒有罪惡的資本原始積累、沒有殘酷的殖民奴役壓迫,卻建立發展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沒有搞多黨輪流執政的西式民主,卻建立起了最廣泛最真實的人民民主制度。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非西方化的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之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沿著這條道路,在“兩個結合”中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既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靈魂,又承載著中華文化獨特的民族特色,體現出二者融合的新成果。

重塑文化自信,開創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新征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威逼,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救亡圖存,積貧積弱的中國先后從器物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開始了西學東漸的漫長過程。西方文明的傳播,極大地改變了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懷疑否定批判的情緒逐漸上升。到五四新文化時期,胡適甚至提出“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這種價值判斷導致了“全盤西化論”的基本立場。這種文化上的自由主義、虛無主義直到今天依然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提出對待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但實際上存在批判多、繼承少的客觀事實。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化建設滯后,西方文化以其經濟和科技的強勢地位伴隨著市場經濟流行起來,導致了文化價值觀領域的崇洋媚外現象。文化自信的歷史問題始終沒有解決。事實上,讓中華文明重新大放光彩、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是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比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更根本的自信,強調“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求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明的發展在經歷了古代的輝煌、近代的衰落,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入了新的黃金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是重塑中華文明自覺自信的時期,是實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歷史新時代。

堅持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伴隨著中華文明復興的現代化。近現代以來,在處理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上,存在相反的兩個極端:一是文化民族主義者堅持中華文化優越論,拒斥文化的現代化;二是文化自由主義者強調拋棄傳統文化才能走向現代化,主張“全盤西化論”。這兩種情況在本質上都是割裂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傳統文化不但沒有成為現代化的一個基礎和支撐,反而成為它的絆腳石。

綜觀世界上其他非西方的民族國家,二戰后在現代化進程中也同樣面臨著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當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紐帶斷裂時,現代化便造成了異化感和反常感,并導致認同危機,更談不上民族的凝聚力。近幾十年來,拉美一些國家社會秩序的紊亂和動蕩,都是傳統與現代化分裂的表現。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將這種在現代化進程中由傳統失落造成的社會不協調狀況稱為“一種精神分裂癥”,患有這種癥狀的國家將會使自己變得“無所適從”,使民族精神無所歸依。反觀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和突出優勢,中國的現代化奠定在深厚歷史根基上。實踐證明,必須從自己國家的內部尋找到現代化的動力和根源,充分利用自己的傳統、體制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中華文明具有包容力和凝聚力,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因而完全有能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

堅持唯物辯證法“揚棄”觀,既反對文化虛無主義,也反對文化民族主義。區分精華與糟粕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結合新的實踐,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從而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待歷史文化的辯證“揚棄”觀,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的原則,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對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應該“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吸收融會古今中外的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糟粕的堅定批判者與摒棄者。只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揚棄原則和方法,揚精棄糟,才能使中華文明煥發生機與活力,才能堅持正確的理論方向和文化旗幟,才能澄清文化虛無主義、文化民族主義等錯誤思想傾向的癥結和實質所在,才能抵制西方文化滲透和文化霸權。

綜上所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和弘揚了中華文明優秀成果,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新貢獻,同時也使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了新的升華。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眾多領域,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進行融合創新,使二者的融合實現了實質性的突破,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躍上新的臺階。

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百年大黨再出發必須繼續堅持“兩個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人都在探討中國成功的密鑰,探討“中國奇跡”背后的歷史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任何科學的理論和制度,必須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馬克思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能夠在中國取得勝利,關鍵就是我們不斷推進其中國化,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加以運用。” 當代中國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所實現的偉大社會變革、所完成的歷史性跨越,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新的實踐,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條根本經驗。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兩個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提供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唯物辯證法關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思想,用唯物史觀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認清當代世界局勢和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結合”之間的關系。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根本目的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服務,本質上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那些以采用傳統文化的概念所表現的純粹文化層面的結合,甚至提出“儒化馬克思主義”“儒家社會主義”的觀點,都是需要警惕的錯誤傾向。“兩個結合”必須要以解決新時代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解決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面臨的風險挑戰等一切時代課題上的結合。

繼續推進“兩個結合”,努力提高解決新時期新問題的本領。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切有益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沉湎于古人的創造,泥古于今,而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自信,是對中華文明延續到今天所喚發出來的新活力的自信,是對汲取古人的智慧創造屬于我們時代新輝煌的自信,是對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的自信。

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社會上有兩種“異質”觀點:一是“異質—互補”說,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國家意識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主體文化,二者是兩類不同性質的文明,是二元并列、并行互補的關系;二是“異質—互斥”說,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種非我族類、入主中華的外來文化,認為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是走了“文化歧出”的路,甚至提出“以儒學取代馬克思主義”的極端言論。我們認為,這兩種“異質說”都是割裂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二元對立的觀點,既不符合百年來二者相結合的歷史事實,更無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兩者相結合所形成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不是對等的外在的結合,而是馬克思主義居于主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通過吸收、改造和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當前,要推動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與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以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有機結合。可以預見,作為人類哲學智慧之最高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同具有悠久歷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融合起來,并且不斷地從當代社會實踐和科學文化的最新發展中獲得推動力量,它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不可限量的偉大貢獻。

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進入新發展階段,如何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深刻洞察時代潮流的新變化,始終保持歷史主動,在正確處理對外關系中牢牢把握戰略機遇期,需要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去觀察當代世界與當代中國,善于從必然與偶然的聯系中自覺認識機遇,善于運用辯證發展觀的方法科學判斷機遇,善于在紛繁復雜的國際風云中及時抓住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大歷史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到社會主義五百年中來考察,展示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的強大生機和活力,展示當代中國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所提供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動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在新時代條件下的結合。

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信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及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必須忠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人民的主動性。要站在人民立場上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社會文明進步的思想觀念,給人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和改善民生,著眼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發展質量,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

堅持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推進“兩個結合”在新時代的發展,離不開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堅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斷超越自己,在開放中博采眾長、不斷完善自己。由此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新的趕考路上容不得有絲毫懈怠,只要我們遵循“兩個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間正道上,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汲取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豐厚滋養,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定會實現。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責編/谷漩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