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科技實力和經濟活力的集中體現。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為更好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努力實現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特別是要加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新發展動能。
發達經濟體競相布局
新興產業是重大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商業化的產物,同時也是富有發展活力和市場潛力、對生產生活影響巨大的先導性產業,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全局帶動和引領作用。
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發展的新興產業,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興科技的產業化進程伴隨著新材料革命、通用技術的顛覆性創新以及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這在多個維度上協同推動了產業生態的系統性再造;二是新興產業在核心技術和硬件層面上兼容互通,大都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超強算力以及高性能傳感器等智能硬件為支撐,集中體現出新科技革命中的技術群體性突破,促進了不同產業之間以及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基于數字化轉型的深度融合;三是科技創新與市場化應用結合更加緊密,產業化周期縮短,商業模式重構和消費升級的拉動效應更為顯著;四是數據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數據要素的大規模投入和開發利用引發制造范式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進而改變要素定價和收益分配機制,重塑貿易規則和競爭格局;五是相比于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技術起點和發展理念總體上更加“綠色”,符合“碳中和”目標下的全球產業低碳轉型趨勢。
近年來,發達國家競相布局新興產業??傮w來看,主要工業大國發展新興產業的重點與其科技創新強項和產業“長板”高度契合。其中,美國將布局重點放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硬件、生物(醫療)科技、太空開發等方向;德國的優勢集中在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等方面;日本則深耕精密零部件、先進材料、機器人等產業,一批長期專注于關鍵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的日本企業在全球新興產業鏈條上占據著難以替代的重要環節。
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和產業轉型的新趨勢新動向,我國對新興產業的戰略布局逐步深化,先后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各地各部門也在聚焦重點投資領域、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增強資金保障能力等方面切實發力。
用足良好基礎和顯著優勢
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由小到大、從弱到強,涌現出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和具備競爭力、配套環境好、帶動作用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進一步推動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國具有良好基礎和顯著優勢。
一方面,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這不僅賦予我國經濟抵御各類外部風險的強勁韌性,更為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數字孿生等新科技新產業新模式提供了日益豐富的基礎數據、不斷成熟的應用場景以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持續的科技投入和積累使得我國科技發展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5G、人工智能、超級計算、量子信息等科技領域相繼實現重大突破。在國際科技競爭的多條“新賽道”上,我國開始由歷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學習者和接受方轉變為原始創新的發起者以及標準和規則的提供方。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專利申請數量快速增長;電子商務和社交平臺的快速擴張,推動我國在圖像和語言識別等人工智能的應用層走在世界前列。
與此同時,得益于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生產消費等環節生成的海量數據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國正在快速成長為數字經濟大國,技術研發應用、商業模式創新等實現全方位發力,逐步具備了建設數字強國的條件,同時也有利于培育形成新興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生態系統。
此外,以推動“新基建”為契機,我國數字基礎設施更新換代迎來投資熱潮。隨著5G、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基建”項目投運,我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得以鞏固和升級,為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還要看到,推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與主要工業大國展開競爭,絕非坦途。從產業本身看,新興科技的產業化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多種因素會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新科技產業化的障礙和投資預期收益風險,導致新興產業發展走彎路、遇挫折。從外部環境看,目前這一領域的國際競爭多于合作,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日益加劇,大國博弈全面升級,必須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從我國現實情況看,我們發展新興產業的推進路徑還相對單一,新興產業整體上處于發育成長的初期,但部分領域卻出現了低水平擴張的跡象。由于一些新興產業的發展起點不高,在起步階段就嵌入了價值鏈低端環節并形成了一定的路徑依賴,致使技術含量和新產品附加值偏低、新商業模式盈利預期不明朗。此外,發展理念相對滯后、相關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也需要重視并加以解決。
重在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重要內容,提出“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的要求。實現這些目標,需重點在優化新興產業發展生態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既要堅持創新驅動,突出自主可控,著力鍛造“長板”,將國家戰略性需求轉化為提升科技創新實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動力,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發,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又要推動科技、產業、財稅、投資、金融、貿易、就業、環境等多方面的政策融合和工具創新,共同支撐新興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市場開發和消費理念更新、技術和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產業鏈延展增強、競爭規范和貿易規則重構等,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
一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理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改善創新激勵效果,加快新興領域的商業化市場化進程。堅持開放集成式創新,創造條件,凝聚共識,發掘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新方向和新機遇。
二是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同步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社會建設。打通各類數字端口,通過政府采購提高新產品新模式的市場認知度和辨識度,引導消費升級,充分釋放新興產業的市場潛力。
三是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一方面,鼓勵各類資本有序投資,促進新興產業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優化數據要素交易機制及數據收益分配方式,科學預判新興產業組織結構變化及其影響,創新監管模式,切實維護企業數字權益,保護消費者隱私安全。
四是積極補足人才方面的“短板”。改革高校專業設置,大力培養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云運管工程師、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師、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開發專家等緊缺的專業人才,力爭形成政府、市場、企業、個人聯合投入的生動局面,為在職員工提供適用的知識再造和能力提升方案,打造勞動力梯隊,擴大新就業崗位規模。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新興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