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于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國際形勢看,國際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拓展;從國內形勢看,我國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發展勢頭沒有改變。在這種背景下,需要用好用實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共產黨 百年奮斗目標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指能夠實現民族或國家特定戰略目標的歷史時段。是否敢于作出戰略判斷,能否善于運用戰略判斷,是一個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毛澤東同志曾在1936年12月強調,“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1],并在1945年5月進一步指出,“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2]。中國共產黨一直注重用“歷史的望遠鏡”分析時勢和制定戰略,并將其轉化為我們黨具有的顯著優勢,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政黨都比不上的“最有覺悟,最有預見,能夠看清前途”[3]的政黨。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積累的深刻洞察力和敏銳捕捉力來分析時勢、應對風險和挑戰。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刻,我們面對著嚴峻的挑戰,更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大好機遇”。黨的十六大報告預判,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七大進一步闡釋了“機遇”與“挑戰”的辯證關系,強調必須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基于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再次對“重要戰略機遇期”進行了科學判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提振了信心,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窗口的緊迫性。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這一情勢作了進一步說明,用“深刻復雜”高度概括描述了國內外形勢變化,指出我國前景十分光明,但挑戰也十分嚴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今年1月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
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但中國主動參與塑造國際環境維護和延長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國際格局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一方面,隨著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引領和重塑力量減弱,但他們并不愿意交出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的主導權,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逆勢發展,群體性崛起進程加快,對既往全球格局形成沖擊,重塑了權力和利益再分配規則,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版圖,國際力量對比趨向平衡。
另一方面,在孤立主義、霸權主義等主張影響下,全球疫情、中東亂局等危機和沖突的影響被不斷放大,對國際政治秩序產生重大影響,導致美式資本主義神話破滅,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社會分化撕裂。同時,全球“治理赤字”的擴大與治理體系的供給和調整并存,新的有效的治理方式尚未形成,尤其是眾多“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爆發,給世界格局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傳統治理格局下的治理效能遞減,治理供給的缺口持續擴大。
世界經濟格局復雜曲折,逆全球化思潮抬頭
合作共贏不再是必選項,對立封閉的“以鄰為壑”的做法成為一些國家應對國際國內危機的“緊縮”選項,在不斷增加的不確定性背景下,世界經濟如何走出低迷,恢復發展態勢成為世界性難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深刻調整期,全球化趨勢也從高潮回落,政治或意識形態力量成為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的重要障礙,“硬脫鉤”“制裁大棒”等舉措導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產業鏈在持續了近30年的擴張后出現收縮。國際經貿規則和全球治理體系加快重構,區域化架構或規則不斷推進,深刻影響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走向。
世界經濟發生新舊動能的過渡交替,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發展積累和總體布局,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覆蓋了產業鏈上中下游,制造業占全球比重約三成,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含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超過美國,已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日益顯現,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日趨深入。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穩定器功能的不斷增強以及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不斷提升,與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規模的差距不斷縮小,“一極獨大”的傳統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競爭不斷加劇,業態和局勢都處于快速調整期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輪,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逐漸轉化為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較量。大數據、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技術、量子科技等新技術新發明不斷涌現,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進行技術壟斷、技術遏制和技術制裁,迫使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向技術創新、走向技術自強,在催動競爭的同時也重構了全球科技版圖。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大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應運而生,給當今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新挑戰和新體驗。
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歷史性深刻變化,但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發展勢頭沒有改變
就國內形勢而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歷史階段,需求結構、人口結構、生產條件、資源環境等都發生了變化,面對的新舊矛盾和各種風險挑戰也更多更復雜。尤其是在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沖擊下,經濟下行壓力大,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逐漸顯露。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內外部條件和環境的變化不僅沒有結束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且為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更高發展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自主探索、自主開辟,以具有內在創新意識為導向的回應世界性發展難題和普遍性發展困境的現代化道路,是我們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探索出來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中國的發展成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無比正確性,說明這條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偉大的實踐根基,是抓住機遇,利用機遇,改變落后就要挨打的面貌,實現中華民族走出殖民、走向獨立、走向自強、走向復興的正確道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判斷戰略機遇、抓住戰略機遇和用好戰略機遇的思想武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國人民在偉大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性成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莊嚴宣告”從實踐層面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一根本問題,而“九個必須”更是將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確保能形成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前進的歷史合力。
不斷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障用好戰略機遇的“四梁八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頂層設計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江山論”。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保證了國家的人民性,確保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創造、由人民共享,實現了共同富裕發展目標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兩方面的統一,兼顧了公平與效率。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不斷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這些都為我國利用制度優勢化危為機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和強大政治動力。
不斷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凝聚起用好戰略機遇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智力支撐,凝聚了全國人民對國家發展前景的共識與自信。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起十四億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充分展現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在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上,必將提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將推動中國人民在變局的“變”與“機”中披荊斬棘、劈風斬浪、奮勇前進。
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否還存在?這是關系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關乎黨的千秋偉業的重要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要判斷有五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全世界人民熱愛、擁護和支持和平,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二是推動世界性難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力量的努力,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掌握的巨大資源讓我國成為解決全球問題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方力量;三是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不以個別組織、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意志而轉移,阻礙全球化進程必將遭到全球人民的反對;四是我國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瞻布局初顯成效,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重大成果,我國走在科技創新的第一梯隊;五是我國擁有巨大且尚未完全激發的市場潛能,市場吸納能力和消化能力獨一無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因此,“時”與“勢”與我們緊緊相連。總的來說,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結構優化的態勢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也沒有改變。
用好戰略機遇期,是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
雖然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和環境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我們仍要保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定力,科學預判變局中的“變量”,最大限度地擴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空間,延長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戰略機遇“窗口期”,進一步用好用實重要戰略機遇期,這對于“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在方法論上,要高度重視“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用好“機遇”與“挑戰”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機遇和挑戰之大都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全黨必須繼續謙虛謹慎、艱苦奮斗,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辦好自己的事,鍥而不舍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在主觀能動性上,要練就“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打好危機轉化的“戰略主動戰”。機遇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公平的,關鍵在于怎么發現機遇、抓住機遇、利用機遇、用好機遇。“守株待兔”式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化被動為主動,通過“走一步想幾步”的戰略謀劃,以不斷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和綜合實力為基礎,從歷史與現實中、理論與實踐中找到應對危機、“轉危為機”的具體方略,才能贏得主動、優勢與未來,從而維護、拓展并且積極塑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空間和戰略機遇。
在具體舉措上,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挖掘危機和挑戰背后的新機遇,找到新的發展突破口。一是加快國內經濟結構的內部迭代升級,準確把握好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開局特征,加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和扶持力度,對傳統產業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造升級,以實體經濟為經濟發展的基本依托面,構建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特征的、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的現代化經濟結構;二是繼續深耕基礎科學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堅持“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破解阻礙我國發展的“卡脖子”難題,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有效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三是抓住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機遇,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拓展發展空間,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激活發展潛能,提升發展能級;四是毫不動搖地推進綠色發展、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的重要一環與重要工作持之以恒、不打折扣地落實和堅持下去,積極開展“雙碳”背景下的國際合作,加快“綠色地球村”建設;五是發出中國聲音,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增強創造和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的能力。
總之,“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4]抓住用好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對于我們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1—222頁。
[2][3]《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200頁、第203頁。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頁。
責編:臧雪文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