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這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取得偉大成就的最高禮贊,是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創造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覺,更是對中國共產黨繼續成功、開創美好未來的充分自信。
10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四個偉大成就一步一個腳印,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矗立起重大里程碑,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更為充分的保障、基礎與力量。
偉大復興有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制度優勢是偉大復興最大的保障。百年奮斗,中國共產黨正確遵循和運用歷史規律,經過艱辛探索和偉大創造,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從“兩彈一星”到脫貧攻堅,從抗震救災到疫情防控,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和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等諸多制度優勢已經成功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創造出發展與治理奇跡。只要我們在制度建設方面繼續做好堅持和鞏固、完善和發展、遵守和執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偉大復興有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到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再到今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中國社會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體系齊全、人力資源豐富、創新能力提升、市場空間廣闊,經濟發展前景長期向好。不僅已經連續15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還依然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繼續引領世界發展,引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偉大復興有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百年奮斗,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動,在重大問題上越來越有了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標準、自己的價值,絕不接受西方“教師爺”般頤指氣使的說教。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作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斷,正是今日中華民族精神主動的一個具體體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確保了實質民主與全過程民主。在邁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像這樣的精神主動還有很多:針對西方標榜的多黨制,旗幟鮮明提出新型政黨制度,充分彰顯在國家發展、社會治理、人民民主方面的巨大制度優勢;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更是理直氣壯地講不同于西方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不是市場經濟,西方市場經濟只是人類社會市場經濟的一種形式,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夠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14億多中國人民實現了精神上的完全主動,匯聚成強大的、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還有什么人間奇跡是創造不出來的呢?
偉大復興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只是經濟社會的復興,更是文化文明的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吸收中華5000多年燦爛文明養分,匯聚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實踐和70多年執政興國經驗,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不僅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亦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社會不要也不能局限于社會發展方式的“唯一解”,不要也不能沉湎于文明發展的“單線程”,別樣的道路選擇、別樣的文明形態同樣具有現實性,甚至更精彩、更有意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站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道義制高點。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國家拉幫結派搞小圈子,想把中國排除在世界產業鏈之外,結果發現離開了中國制造不僅不可能讓經濟復蘇,連疫情防控的基本物資都難以保障。經濟領域是如此,社會發展、全球治理方面同樣是如此。今天,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中國號”巨輪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破浪前行。
(作者:辛鳴,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