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戲曲傳承發展,戲曲進校園的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展開。堅持“面向全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戲曲進校園的“固本”之道;落實“面向全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固本之道,必須堅持與“育人為本”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內容方法和價值導向,是戲曲進校園的“守正”之舉。
【關鍵詞】戲曲 校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育人
【中圖分類號】D421.65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8月,中宣部等四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戲曲進校園實現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基本實現全覆蓋的總體目標。雖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戲曲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各地已然蓬勃展開,不少地區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亮點。同時,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一些問題也隨之呈現。就目前而言,戲曲進校園活動亟需加以思考和解決的重點是“固本”和“守正”,無論相關組織部門還是參與對象,都應該及時總結經驗,努力把戲曲進校園活動進一步引向深入。
堅持“面向全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戲曲進校園的“固本”之道
從戲曲行業來看,一個良好的傳承發展環境,至少應該由專業戲曲工作者和廣大的觀眾構成,沒有觀眾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戲曲傳承發展環境的,未來的觀眾就在今天的廣大學生之中。同時,青少年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唯有最廣大的青少年繼承中華文化瑰寶,才能真正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傳承好中華文化的基因。
從活動目標來看,戲曲進校園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加強戲曲通識普及教育,增進學生對戲曲藝術的了解和體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其基本原則之一是“堅持育人為本,面向全體。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讓每個學生都享有戲曲教育的機會,成為戲曲進校園的受益者”。“育人為本”本質上體現為對人的重視。因此,堅持“面向全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就是戲曲進校園的“固本”之道。
堅持“育人為本”的首要原則,是對每一個受教育者個體的尊重。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明確教育目的,從受教育者的類型、層次等各方面對教育對象加以區別,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科學定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目標。從教育目標上來看,戲曲進校園是針對普通學校廣大學生進行的戲曲通識教育,而非戲曲職業教育。戲曲進校園旨在讓廣大學生領略傳統戲曲的美感。因此,目標應該以培養戲曲觀眾、激發學生對傳統戲曲的興趣愛好為基本層面,而非培養專業演員或票友。因此,在戲曲進校園過程中,要避免追求專業化訓練、以匯報演出檢驗教學成果的傾向。在強調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可以兼顧提高和深造,以滿足不同特點、層次、類型學生的需求。為興趣較高、有一定能力的學生提供系統而有深度的戲曲知識教學和訓練輔導,甚至提供一定的專業實踐機會,使之在興趣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特長,作為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提高模式。甚至也不排除在戲曲通識教育中,發現個別具有強烈個人興趣、同時具備專業條件并志愿從事戲曲事業的學生,將其選拔進入專業領域。但無論是提高模式或職業選拔模式,都應視作戲曲進校園活動的一種收獲,而不能成為活動本身追求的目標,以免違背通識教育面向全體的初衷。
從受眾選擇來看,戲曲進校園要面向全國所有大中小學的在校學生。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必須加以區別,不僅大學和中小學的教學內容應有不同,更應該針對不同的年齡層次如小學低年級、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高中等進行細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制定出適應的標準。如劇目的選擇,無論是組織學生觀看還是進行課堂體驗,都需要更加慎重,與成年人的戲曲興趣活動嚴格區別。比如,有些學校和教師讓小學生學演《紅娘·佳期》《拾玉鐲》等。即便是戲曲院校,在低年級階段學這些戲也是從學習、掌握程式出發,對于劇目內涵、人物情感也不求甚解,實際上是傳統戲曲職業教學中沿襲傳統的無奈之舉。對于普通學校的通識教育顯然并不合適。還有不少地方讓一些低年級學生學唱新編京劇《大唐貴妃》主題曲《梨花頌》并上臺演出。雖然這個唱段在當下相對流行,但其本身內容卻并不適合少年兒童,完全不應進入中小學校園。
歷史上,雖然傳統戲曲在觀眾年齡上從未有過嚴格的區別規定。但歷代對于戲曲劇目也從道德、倫理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出發,通過各級官府公告、民間組織勸誡以及家族家規等形式,作出了不少禁限性規定,也就是所謂的“禁戲”。可見,雖然立場、觀點有所不同,但青少年尤其是低幼兒接觸戲曲劇目應有所選擇,這也是一種文化傳統。
“育人為本”的另一個基本要點,是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是戲曲進校園活動的重要構成,是對學生教育的直接責任者。教什么、如何教,都必須有嚴格的要求。在戲曲進校園初期,由于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各大中小學普遍缺乏具有專業背景的戲曲教師,難以滿足教學需求。因此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戲曲進校園活動,參加對象主要由專業團體演員擔任,還涵蓋了部分研究人員、非遺傳承人以及志愿者,包括一些知名票友等。這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參與者的熱情,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也不免于人員蕪雜、水平參差不齊的弊端。
不容否認的是,戲曲從業人員尤其是專業演員,普遍存在長于專業技術和專業訓練,而拙于理論闡述和通識教學的現象。包括非遺傳承人在內的很多演員本身文化程度不高,雖然具有本行業較高的技術能力,但對于行業歷史、專業理論則往往知識儲備不足。而以票友為代表的業余愛好者,更容易陷于個人熱情和偏好,而偏離通識教育的基本軌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基礎知識和藝術導賞流于簡單空泛的問題,而“實踐”和“體驗”則過于專注,競相對學生進行演唱或表演訓練,而這些演唱和片段教學的內容和審美,往往以教師的擅長和喜好為標準。結果可能導致學生埋頭于技能、體能訓練,而忽視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務。更有甚者,一些社會機構雖然以專業演員、研究者的名義承接了戲曲進校園的教學、表演任務,自身卻并不具備足夠的人員和資質,遂雇傭其他人員如藝術院校的在校學生到中小學進行教學,使得教學質量失控。因此,從“育人為本”出發,提高教師素養,加強師資隊伍的業務培訓和質量監管,是戲曲進校園持久深入的必要保證。
堅持與“育人為本”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內容方法和價值導向,是戲曲進校園的“守正”之舉
首先,課程建設上應針對不同對象設置課程內容,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或教學標準。在知識傳授環節,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要著重于文化傳承和審美價值引導,而不能僅僅著眼于專業術語的灌輸。舉例來說,戲曲臉譜是戲曲知識教學環節中難以避免的一個重要內容。很多學校會請一些專業戲曲演員來講授。而這些演員往往會認真細致地按專業操作標準給小學、初中的學生介紹每一個臉譜的類型如三塊瓦、十字門、碎臉、整臉以及勾、揉、抹等化妝專業術語。甚至還會詳細介紹各流派演員不同譜式的細微差別。結果導致這些初次接觸戲曲的學生們墜入五里霧中。而事實上,戲曲臉譜的勾畫,在目前許多大中專戲曲院校的專業學生中,也并非人人能夠掌握的專業技能。雖然從專業角度看來,講授的內容已是最低限度,但學生卻仍是難以接受。顯然,專業技能教學和通識教育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其實,針對中小學生,在講授臉譜這一具體知識點的時候,僅需講明如何判斷顏色、認清形狀、抓住特征即可。重點應該放在介紹臉譜背后關聯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顏色的一般認識和戲曲臉譜對于人物表情、神態描畫的夸張、寫意的表現方式,以及對戲曲人物的評價取向等基本鑒賞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審美。
其次,教材的采用需嚴格審定,盡量做到統一編寫。在堅持正確的審美導向的前提下,必須嚴格保證知識點準確,邏輯清晰,易于接受。目前,由于沒有統一的或經過嚴格審定的針對戲曲進校園的通識教材,一般學校會采用社會上出版的一些普及讀物,作為教材或輔助讀物。然而,有些關于戲曲的普及讀物質量極其令人擔憂,不僅存在大量常識性錯誤,文字拼湊雜亂,配圖更是錯誤百出。例如,個別書籍中將長綢誤作水袖、將《貴妃醉酒》誤作《霸王別姬》、將張君秋誤作孫怡云、京劇司鼓伴奏卻配上了爵士鼓的圖片等,可以說不堪卒讀。這樣的書籍,一旦成為戲曲進校園的教材或輔助讀物,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戲曲進校園的教材問題亟待解決。
再次,戲曲進校園演出的劇目審定程序需進一步完善。依據《實施意見》的要求,“各地宣傳部門會同教育、文化等部門每三年認定一次戲曲進校園的劇(節)目目錄。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聘請相關專家和人員組成劇(節)目目錄認定委員會,按照‘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和觀賞性’原則,研究確定適合進校園的戲曲門類及相應劇(節)目,并形成目錄菜單。兼顧學生年齡階段特點,對應不同學段的學生確定觀看劇(節)目目錄。認定的劇(節)目目錄于上年度11月30日前通過網站向社會公布”。目前,有些省市公布了戲曲進校園或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劇目清單,而有些省市則并未公布。有些省市雖然制定了相關清單,但很難在網上查到具體內容。因而導致許多基層學校在實施過程中,未能嚴格執行這些清單,在教學中顯示出較大的隨意性。
最后,戲曲進校園不能離開理論研究。應該充分發揮有關高校和專業研究機構的作用,把科研和普及結合起來,及時把相關研究的前沿成果運用到活動中去。目前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中,由于參與人員龐雜,在具體教學內容上把控相對薄弱,存在不少常識性的問題。如在介紹京劇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把京劇形成的標志事件“徽班進京”說成“四大徽班進京”。這是個由來已久的錯誤,“徽班進京”發生在公元1790年,進京的僅“三慶”一班。而“四大徽班”是清道光年間京城最為有名的四個徽班,“四大徽班各擅勝場”是當時筆記中記載的京城戲曲舞臺狀況,距“徽班進京”已半個世紀。這一錯誤,在研究領域早已得到糾正并形成共識,但在社會上仍被當作常識流傳。可見,隨著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結合研究而進行有效、正確的戲曲科普,刻不容緩。戲曲專業院校為配合戲曲進校園活動和全社會的戲曲普及,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設置戲曲教育專業方向,培養社會戲曲師資力量,也亟需提上議事日程。
總之,“固本”是“守正”的前提和基礎,而“守正”則是“固本”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一要求不僅針對專業藝術院校,也適用于戲曲進校園活動的全體參與者。戲曲進校園作為一項著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血脈延續的工程,唯有充分認識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務,才能保證不離初衷,影響深遠。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中國政府網,2017年8月3日。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