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既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更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鮮明態度、堅強信心、堅定決心,為新征程上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從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角度而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賦予了人類生存的各種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離開自然給予的豐厚滋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將難以延續。人與自然之間互促共進、共生共榮。從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力量源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從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而言,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必然不斷增長,熱切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優美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偉大事業。新的征程上,更好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需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力度、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這要求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刻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積極推進能源革命,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力爭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向全面綠色轉型。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這要求我們站在系統性和全局性高度,繼續集中優勢兵力,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開展重點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構建水污染防治大格局,持續推進凈土行動,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等舉措,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創造出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成績。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力度。健康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持續提供生命支持、生態調節、產品供給等服務,是構建生態安全體系的必然要求。這要求我們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生態監管體系,完善“河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快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社會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系統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我們在持續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完善配套設施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教育、制度保障和有力監督等方式,開展好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強化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構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還要著力提升公民生態素養,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激發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公開,支持綠色志愿服務規范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全社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風尚,讓美麗中國建設深入人心。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這要求世界各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自覺承擔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更加需要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發揮符合自身地位的積極作用。要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環保合作,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為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